貧窮是什麼樣子?在《寄生上流》裡,是始終掩蓋不了的窮酸味,不管人假裝得多麼彬彬有禮、道貌岸然,聞到臭味時,皆會露出厭惡表情 ,或許對他們來說,我們都是寄生蟲。(內文有雷,請斟酌觀看)

如果貧窮有個特質,那該會是什麼樣子?

對許多人來說,貧窮大概是一個黑洞,它就像一座牢籠一樣困住你,囚禁你的肉體、靈魂、希望與未來。貧窮也像是一場好不了的病,一旦你得了,它就會深入你的骨髓肌膚,帶著一輩子的恐懼烙印。

但對導演奉俊昊來說,貧窮是一種更加無形、看似無害的東西,貧窮是一種「味道」。一種若有似無的臭味,身處其中的人不會察覺,但一旦你越了界,那種難掩的濃厚酸臭就會立刻湧現出來。

味道是一種相當原始的感知。對齧齒動物而言,嗅覺連通腦內的邊緣系統,建構它們生命當中的主要部分,對這些動物來說,味道即是情緒。而對人來說,我們也保留這樣原始的通道,味道連通著大腦,也連通著許多負面的情緒。

人們嗅得出恐懼,但更多時候,人們聞到的是噁心,與鄙視。

不管假裝得多麼彬彬有禮、道貌岸然,聞到臭味時的厭惡表情 — 皺起的鼻子、深鎖的眉頭 — 都是普世皆同的。

或許對他們來說,我們都是寄生蟲。


圖片|《寄生上流》劇照

最近幾年,底層與貧窮的議題相當熱門。比如台灣的《大佛普拉斯》,去年坎城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以及最近上映,也獲得今年坎城金棕櫚獎的《寄生上流》。

《寄生上流》是一部相當成功的韓國商業片。它用一種非寫實的方式去描寫這樣一個不尋常的精采故事。可能要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夠去描寫這樣荒謬的時代吧?演員強烈的表演、故事劇烈的轉折、突跳的情緒,鬧劇與悲劇並存,這或許是韓國習慣的對比手法,我不是非常喜歡,但我的確享受觀影過程的每一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導演也善用所有強烈的對比來烘托出貧富的差距:

窮人住在雜亂市井當中的半地下室,而富人住在清幽空曠的半山腰,一個在天,一個卻在地底。窮人們的窗戶狹窄骯髒,看出去的景色昏暗殘破,雜亂醜陋的市容卻滿載著人氣。富人們的窗戶整潔開闊,看出去是人造的假山、美麗的人工草地,近乎自然卻遠離自然。富人們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可以無憂無慮的看著兒子在草地上露營,而窮人們卻在大雨當中搶救淹水的家當,最後絕望而坦然的坐在噴著污水的馬桶上抽著煙。

從故事層面來看,這也是一個相當精采的故事,結構分明,起承轉合明顯,符合類型片的規格,但同時又玩出許多新的花樣。(以下有大雷)

故事的前半段就像是一個通俗搞笑的黑色幽默電影。一個貧窮的金氏家庭:失業的父親,重考四次還考不上大學的兒子,沒錢上美術補習班的女兒,家庭代工的媽媽。他們生活在狹小的半地下室當中,生活困苦但是對未來抱持著一種朦朧的希望,總想著他們有一天生活會改變,會出人頭地,會離開這個狹小的地方。我很喜歡開場找Wifi與殺蟲劑的那一段,在混亂與荒唐當中帶著家人彼此的真情。

開場結束在兒子的朋友赫敏即將出國唸書,要將自己在富人家當家教的機會轉讓出去,在他決定要接下這個機會的時候,第二幕開始了。兒子憑著打滾社會的口才與重考多次的經驗順利取得家教職位,而也一步一步將自己的妹妹、爸爸、媽媽帶入這個富人的家中,成為他們的美術家教、司機與家管。電影用幽默輕快的風格帶過這段實際上有點殘酷的過程。原先被陷害而失去工作的司機與家管,他們到了哪裡呢?電影的中段爸爸有些良心不安的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但女兒卻粗暴的打斷他:「他們是他們,我們呢?我們應該要先管好我們才對啊!」


圖片|《寄生上流》劇照

這樣的粗暴與殘酷,是一種貪念嗎?兒子明明拿到家教也有不錯的薪水,為什麼不會滿足呢?是不是因為他們貪心,所以導致最後淒慘的結果呢?我認為談論他們自作自受,可能太過苛刻了。他們只是窮怕了。對於貧窮的恐懼,讓他們盡全力抓住任何可以倚靠的機會。有錢不是一切,但貧窮卻可能會摧毀一切。

就像母親形容富人家的朴太太的那句話:「她不是善良,她是因為有錢所以善良。」,從來都是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善與惡不是一種絕對的概念,而是相對的光譜,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個時刻,落入光譜的另外一端。

而驚人的惡行就發生在中場轉場當中,也是本劇我覺得最精采的一處轉折。就在金氏家族成功寄生入上流社會,趁著朴家外出露營的時候,全家潛入豪宅飲酒作樂,得意忘形。在這樣的情緒高點你預期一定會有下坡,按照往常的套路,他們一定會被主人發現,然後彼此有一段磨擦,最後迎來和解,不同階級更加了解,可喜可賀。

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現實不是童話故事,扭曲後的現實也更加殘酷,南韓貧富的階層牢不可破。

他們在這樣情緒的高點迎來的是另外一個意外:以往的家管回來,揭開另外一個秘密,原來豪宅內部也有地下室,也還住著一個人。而這兩組貧窮的人馬展開了一連串幽默而悲哀的衝突:原來不只不同階層之間不需要互相了解,同一個階層的人更不需要互相體諒,他們只要踩著別人往上爬就好了。

這樣的鬧劇結束在朴家人因為大雨取消露營而提早回來,於是彼此匆匆忙忙的開始躲藏,而過程中,媽媽無意的用力踢了原先的家管一腳,導致她摔下樓腦震盪,而看似敦厚善良的金先生,則是用盡全力的將家管的先生五花大綁。

然後他們落慌而逃。這裡是第二個我喜歡的橋段:落荒而逃的父親、兒子與女兒三人,在大雨當中穿越一個長長的樓梯,昏暗的路燈照出殘破的黃光、電線密布的天空,三人拾階而下,彷彿從天上被打落凡塵,回到屬於他們的地方,而一切不過是如夢一場。大雨中,朴家的兒子可以睡不著任性的跑到外頭露營,而貧窮的金氏家族,卻在污水泥濘當中打撈身家。


圖片|《寄生上流》劇照

最後一幕荒唐收場,前面鋪陳的線也得到收尾。大雨後失去一切睡在體育館的金氏家族,接到朴家打來的電話,他們希望趁著大雨過後幫兒子辦生日派對。過程中,朴先生與朴太太終於掩飾不住他們對於貧窮氣味的厭惡。而充滿絕望的兒子想要殺了躲藏在地下室的家管夫婦滅口,讓一切回到正軌,而滿懷仇恨的家管先生卻大殺四方。當階級根深柢固的時候,難道只有暴力才能撼動一切?最後金先生刺向朴先生的那一刀,鋪墊雖有但動機不足,或許就是驗證了他自己說的:「人生沒有計畫,就是最好的計畫。」

結局說教意味明顯,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家,同樣決定要力爭上游的兒子,但不同的是,此時的他,已經滿懷絕望。

我們呢?我們是凝視貧窮的那一方?還是我們總有一天,一樣會滿懷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