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愛自己,也意味著灌溉內心幸福快樂的種子。因為越重視的會越發茁壯,當日後生活碰到不如意時,我們平常累積快樂又正面的能量便能幫助我們度過難關。方法很多種,重點是去做讓自己真心快樂的事。

文|歐歐

沒有的東西,該如何給予呢? 人們常會說:「我給了你這麼多,你也應該給我相應的回報」,拿犧牲換取條件(例如許多的親子關係、伴侶關係等等),這樣並不是無條件的愛,但卻只有無條件的愛才能給人踏實、滿足、快樂與療癒作用,其他很多只是包裹著名為「愛」的糖衣,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比如說,許多人掠奪所愛的人自由,直到對方喪失自我。他們活著的目的只是要滿足自己、利用所愛的人來幫忙實現這個目的。這不是愛,Thich Nhah Hanh(一行禪師)曾言,這是毀滅。

許多人將「愛自己」與「自私」聯想在一起,但這兩者本質大異其趣,分辨的標準在於有沒有滋養出「慈悲」這種心質。許多人誤會了「愛自己」的意義。有人會瘋狂購物、不斷吃美食、縱慾等等來犒賞自己,「我這麼辛苦地為家人付出、我如此辛苦的工作、我受這麼多委屈⋯⋯」等等,他們會這麼說:「所以我想多愛自己一點。」

但消費行為與物質滿足並無法解我們心頭「想要被愛」的癮,這些手段其實不能發揮良好效果,好似只是拿一個東西蓋過另一個東西而已,真正的問題沒有被看見。所謂愛自己,是內心層面的議題,那意味無論什麼狀況,我們願意接納自己、原諒自己曾經做不夠完善的地方,我們容納自己的一切:無論優點或缺點。當願意接受了,轉化才有可能發生,我們因此也才能成為比昨天更好的人。

方法是什麼呢?

曾在 OSHO INTERNATIONAL(奧修靜心中心)參加團課時,帶領者 Amrito 分享:在日常刻意製造 stop 的時刻,就是停下來,把自己拉回此時此地,感知周遭所有的一切、感覺自己的呼吸,然後全然地在這時刻裡放鬆。這能幫助我們培養覺察力、與建立「享受當下」的能力。

至於當負面情緒湧昇時又該怎麼做呢? 梅村(Plum Village)的教導亦感到十分受益:一樣先讓自己停下來、靜止不說或做任何反應→專注呼吸→觀照身體反應→直到冷靜了、身體不舒服感或灼熱感消失後,再去探究事件背後的原因。如此痛苦便能潛入我們藏識(stored conciousness),心裡因此能清出更多空間,容納更多情緒。

自己在修習的路上,受益良多,肉眼雖看不見,卻至關重要。在面對引發情緒事件時更能回歸自己、安撫內在小孩、並大幅改變與至親相處的心態與模式:更能表達愛與感激、在平凡裡的日子感恩知足,而當自己狀態調整好時,也才更容易關懷他人並付出愛。這些都是「愛自己」之後的改變與附加價值。

喔,重要且不能漏掉的是:所謂愛自己,也意味著灌溉內心幸福快樂的種子。因為越重視的會越發茁壯,當日後生活碰到不如意時,我們平常累積快樂又正面的能量便能幫助我們度過難關。方法很多種,重點是去做讓自己真心快樂的事。

推薦閱讀:愛自己,到世界末日那一天

我的方法是旅行,我喜歡只留給自己一個人的時空,遠離熟悉的人事物,像在山裡閉關的僧人,出關時帶著充飽電的能量繼續生活著。

旅行不一定要國外,雖然我也熱愛在異國探險,也不乏一個人闖蕩的時候。但礙於假期,國內有許多地方可以兩天一夜小旅行。


圖片|《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劇照

不久前,因參加了在花蓮的禪營,索性附加一小段只帶著自己的輕旅行。一只皮箱、一個後背包,找了預定好的民宿小木屋,在山林環抱中眺望太平洋,沒有鄰居、只有偶爾出現的野猴子。

推薦閱讀:【向輸過的人致敬】蔡瑞珊:愛得像奧修一樣

雖然一個人,確實在不感覺孤單。打開藍牙音響,跟著音樂的流動開心地煮飯、跳舞、也去海邊做瑜珈,喜歡這種靜靜陪伴自己的感覺。「或許他一起來就好了⋯⋯」腦海好像出現這微小的嘆息,閃過之前心頭掛念的人,「但這樣的狀態我確實很開心啊,他在不在⋯⋯好像也無所謂了。」腦海裡出現這清晰明白的反應,我對著自己微笑。

我想起 OSHO 的文字:

「等你學會如何獨處、等你學會不必任何理由就能享受自己單獨的存在,便有可能處理好接下來的第二件事。第二件是更複雜的問題,因為那牽涉到兩人的相處,唯有兩個靜心的人能活在愛裡,那時愛就不是公案了,不過到那個時候,愛也不是你認知裡的關係,那將只是一個愛的境界,而非關係的狀態。」

這就是愛吧,不拘泥於形式或特定的關係,我與自己的關係似乎需擺在第一優先權,也就是愛自己,才能與他人分享愛;不愛自己,給彼此的東西是桎梏與索求。

而藉由單獨,才有機會找回自己,也才能再次以不同的方式走進愛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