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溝通的技術》:你知道人的大腦其實被「猴子腦」跟「蜥蜴腦」掌控著嗎?想要誇出改變,你不可不知道的兩種大腦溝通術。

任何曾經逃離恐怖情人或是嘗試逃離但失敗的人,都會告訴你改變真的很難。即使我們身體裡的每個細胞都知道,現在就需要改變,不然悲劇將會發生,但是要跨出改變的第一步談何容易。

猴子腦害怕社交變化,它認為在巴黎聖母院受苦的加西莫多(Quasimodo)都比無處可去的加西莫多來得好。在《星際爭霸戰》中擔任紅衣船員,出場沒多久就領便當,也比無法參與演出來得好。在團體中被人當作笑鬧對象,總好過孤單一人。猴子腦就是這樣想的。人們需要強大的勇氣和控制力才有辦法從眼前的現實(即便是惡劣處境)走向未知的境地。

如果你想要幫助身處暴力或危險環境的人,你得瞭解一件事:蜥蜴腦比猴子腦更糟糕。蜥蜴腦只關心個人生存,如果它曾置身險境,它只會記得兩件事:一、我還活著;二、之前的做法保了我一命。

蜥蜴腦相信,倘若沒有按照過去的經驗走,等同是踏入未知的地雷區;面臨威脅時,它更是抗拒改變—其他做法或許更好,但是過去那一套能保我不死。


圖片|來源

這就是為什麼受害者不容易擺脫受虐關係。曾經遭遇虐待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步入類似的處境。有時候當遭遇暴徒攻擊時,受害者不跑也不還手,只是重複說著一樣的話。蜥蜴腦的這個特質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浪子很難回頭。蜥蜴腦跟猴子腦都害怕改變,所以人若想要做對的事情,可是需要非常強的意志力。

這些反應的劇本可以帶來穩定,對團體有利。

你和另一半總是吵一樣的事?

你的人類腦對於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感到頭大。你的猴子腦卻覺得安心:如果我們這五年來一直吵一樣的東西,表示這段期間沒有什麼大改變。一切妥當。

這些劇本到底在做什麼? 它們主宰猴子腦關心的事情;它們也處理了社會需求層次中大部分的人際互動。

我們腦袋裡的反應劇本設定了階級。猴子腦喜歡階級與角色分明的世界,它要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將由什麼人當家作主,就像小孩子遇到不同問題時知道要找哪個大人解決。而孩子轉學的壓力,主要就在於必須重新認識新的階級。我們腦袋裡的反應劇本建立了團體認同。當你無法界定或認同團體時,你就沒有團體的歸屬感,而這會讓猴子腦驚慌不已。

團體的認同感並非來自成員做了什麼,而是他們是怎麼做的,以及使用的象徵符號或敘說的故事。歷史上所有人類團體都必須運送水,所以運水這個行為本身並不會賦予團體任何特色,但運水的方式則會:他們是用皮袋運水,還是用編織緊密的籃子或水桶運水呢? 而這些桶子或籃子有沒有裝飾、如何裝飾? 這些特色就會形成團體的認同。

延伸閱讀:那些小團體教我的事:不是我不好,是他們不懂得欣賞

不同部落必須有不同的規則,這一點很重要。各宗教之間尤其明顯。宗教是個非常敏感的議題,我向來小心處理。大部分宗教的道德準則都是基本常識,畢竟要讓一群人和諧相處,方法其實大同小異,像是友善、誠實、不偷不搶。因為常識本身差異不大,無法建立文化認同,所以必須加以包裝才顯得特別,例如飲食限制、祈禱時程、特殊服飾、梳妝規定等等,都能賦予團體獨一無二的特色,而且還會有特別的規則來維持這些特色。

你可以遵照聖經中所有的道德倫理過生活,但除非你相信「神人」曾誕生於這個世界、被釘在十字架上、並在死後三日復活,否則你稱不上是個基督徒。反過來說,如果你相信了,就算道德倫理只是掛在嘴上說說,你還是個基督徒。我們明白一個完整融洽的團體會比分裂混亂的團體來得容易生存。強烈的文化認同是很有力的生存特質。數千年來,猶太人遭遇各種滅亡威脅,但是他們擁有強烈的認同感,所以依然存續興旺。巴比倫人呢? 亞述人呢?

要知道,人終究一死,但團體可以永續。缺乏連結共識的團體很容易被征服、消滅或奴役。而團體的標記絕不是人云亦云,否則無法區分我們和他們。


圖片|來源

美國黑幫 Crips 和 Bloods 的差別是什麼? 不管是見到紅頭巾就殺,還是遇上藍頭巾就砍,重點在於他們願意誓死為團體的象徵效忠。如果有任一方不願意為此殺戮(因為理性),他們可能就會被消滅或吸收,整個團體就此潰散。

對某些事情來說,因果律並無意義。一個人具有某項特質,究竟是環境所致,還是生來如此? 如果生存的唯一方法是X,所有的生存者就會有X,不論是與生俱來還是經學習而來都不重要。

因此,相較於實際的事物,人們更常為象徵或理想而犧牲。若有人質疑這些認同特質,猶如直接的一擊,不只攻擊了個人,還包括整個團體或家族。

我們腦袋裡的反應劇本建立並維繫團體規則。每個團體都有其社會規範,也就是人際互動的原則以及行為的準則。這些規則很重要,因為它們定義了一個團體。不同團體維護規則的方法也不同。這些都深受該團體的社會經濟階級、文化以及功能所影響。

無論是策略小組或幸福家庭,一個運作良好的團體,其成員都會相信團體的基本目標,認同團體規則以及規則的價值。若規則遭到破壞,通常只是一時疏忽或是特殊情況所致,而違規者往往也只需要善意提醒。

好比說,當我兒子開始跟他媽媽起爭執時,我會對他挑個眉。他愛媽媽,只是需要有人提醒他不要越線了。看到我挑眉提醒,他會道歉,問題就解決了。這也是一種劇本。

延伸閱讀:「他才是混蛋,為什麼我要道歉?」先道歉的人,才是贏家

而在成效不彰的團體,也就是成員對規則不買帳時,狀況就不一樣了。因疏忽而造成的違規比較少,更多是為了挑戰階級或規則本身。階級較高或是負責維持規則的人,會懲罰犯錯的人。這樣的懲罰一方面是讓成員更願意乖乖配合;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警示。懲罰越是嚴峻,代表這個團體越是失能,或者統治階級越是害怕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