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也曾經因為一句:「不行,太像大嬸了。」感到敏感嗎?為什麼隨著年齡增長,女性就要愈來愈討厭過生日?以常聽見的「歐巴桑」、「阿姨」稱呼為切角,我們想帶你看那些女性背負的年齡騷擾。

我在第一章便曾提過,女性越是在意年齡背後附加的「特殊意義」,越會想要隱瞞自己的年齡。而這個「特殊意義」最明顯的例子,應該就屬「Obasan」[1] 這個字眼了吧。

根據日本的辭典《廣辭苑》(第六版)中的解釋,「Obasan」一詞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是「對伯母或叔母表達尊敬及親切的稱謂」[2],第二種則漢字寫成「小母」,主要為「年少者對非親屬的年長女性的親切稱謂」。

這兩種意思的共通點都是「親切的稱謂」,但社會上其實還流行著第三種意思,那就是「揶揄女性年齡時的稱謂」。

以下對於《廣辭苑》解釋中「Obasan」的第二種意思,也就是年少者對中高齡女性的善意稱謂,權且標記為「阿姨」;至於揶揄的惡意稱謂,則標記為「大嬸」。但如果是書名或引文,則多依循原本的標記,在行文中也會以「歐巴桑」稱之。

原本「阿姨」這個詞只是用來指稱中高齡女性,是一個相當方便的稱呼。但正如同我在〈序言〉中所述,如今這個詞卻會讓說者遲疑、聽者不悅。

發明「草食男」、「肉食女」等流行語的專欄作家深澤真紀,也曾提倡廢除「阿姨」一詞,改為統一使用「中年」。「阿姨」成為侮蔑性的字眼,正是因為太多人將這個詞等同於惡意的稱謂,也就是「大嬸」一詞。

作家內館牧子的小說《年紀的騷擾》中有著以下描述:

日本的女人對於「大嬸」這個字眼相當敏感。譬如有兩個女人在逛街購物,其中一人拿起一件衣服問另一人「這件如何」,如果得到的回答是:「不行,太像大嬸了。」拿著衣服的女人馬上會把衣服扔下。


圖片|來源

又譬如有個長期外派至紐約的女強人,即將被調回東京總公司擔任部長。「曾外派紐約」、「女性部長」、「女強人」,這三重形象讓辦公室裡的女職員們感到既好奇又害怕。於是有人打電話給認識這位女強人的海外部女職員,詢問「新部長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得到的回答是:「能力很強,但看起來就是個大嬸。」那麼所有女職員得知之後,好奇心與恐懼感馬上會大減。每個人心裡都會想著:「就算她有三頭六臂,也不過就是個大嬸嘛。」

引文中的「看起來就是個大嬸」,意思幾乎可以跟「俗氣」、「老土」劃上等號。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當瑪丹娜遭電台拒播,我們看見「仇老」的性別化

事實上,以三十歲以上女性為主要讀者群的時尚雜誌,幾乎都是以「看起來不會像大嬸」為宗旨。各種廣告文案皆主打「擺脫嬸味」,例如「告別嬸味的大人穿搭術」,或是「不飄嬸味的魅力眼妝」等等。

最近就連女性雜誌也開始出現鼓勵生育的風潮,例如《CREA》雜誌會定期安插「當媽媽!」專欄,但訴求的重點是「當個漂亮的媽媽」。女人就算上了年紀或生了孩子,還是會希望永遠當個「成熟女人」,而不是「大嬸」。

就算是從來不讀女性雜誌的女人,光是每天看著電車車廂內的廣告及報紙廣告,一再暴露在類似的訊息中,也會開始產生「千萬不能變成大嬸」的想法,如此一來,「大嬸」一詞自然也會帶有負面意義。


圖片|來源

女性雜誌中標榜「擺脫嬸味」的文章,通常會與化妝品廣告合作,引誘不希望變成「大嬸」的讀者購買高價的化妝品。雜誌媒體大力宣揚「擺脫嬸味」(可算是狹義的「抗老化」),到頭來獲得最大利益的還是化妝品公司。

「擺脫嬸味」的觀念當然並非只被利用在化妝品上。其他諸如健身器材、調整型內衣、美容院、整形手術等等,引誘女人花錢的手段可說是數也數不完。著有《歐巴桑經濟學》一書的經濟學家中島隆信(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主張,女人為了不讓自己變成「歐巴桑」,花費會一年比一年增加,當她認為「投入的成本已超過維持女性魅力的好處」時,這個女人就會「變成歐巴桑」:

當成本超過了維持生理上的女性魅力所能帶來的好處時,女人就會變成歐巴桑。換句話說,在我的定義之下,所謂的歐巴桑就是放棄維持女性魅力的女人。

(〈歐巴桑經濟學——放棄了「女性魅力」後的人類行為學〉)

至於中島對「女性魅力」的定義,則是「只不過是女性荷爾蒙帶來的生理特徵」。

延伸閱讀:年齡不是一條鋼索,讓喜歡自己的心活出亮麗精采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