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男人七隻貓,志銘與狸貓常常被誤以為是情侶,似乎這樣比較符合大眾對貓家庭的親密想像。但他們說,與貓成家,最重要的是愛貓的決心。每日的放飯、玩樂、剪指甲,到搬家、生病、住院,為彼此花費的時間不計其數,辛苦但很幸福。

黃阿瑪與牠的後宮們,可以說是現在全台灣最紅的七隻貓了。

6 年前從臉書起家,再跟上 youtube 的流行,主人志銘與狸貓隨手紀錄的貓咪生活影片創造了百萬粉絲訂閱人氣。在大家還不是那麼熟悉寵物粉專、youtuber 的時期,這七隻貓如何可以引領了一陣貓咪風潮,讓不管原本愛貓不愛貓的觀眾,期待每週的影片上架,想瞧瞧後宮又發生了什麼有趣日常?

志銘告訴我,大概是因為這七隻貓夠平凡吧。

過去我們好像會覺得,貓咪 youtuber 就會是螢光幕上光鮮亮麗的品種貓,但牠們卻一隻隻都是我們平常在路上就會看到的混種貓。

我們平時相互警戒,不知道如何親近浪貓,如今觀眾們透過這些影片裡的放飯、玩樂、剪指甲,到搬家、生病、住院,細數生活,像是偷渡一種人類與貓可以有的幸福日常想像。

百萬粉絲想看的不是漂亮的貓咪走秀,而是一種真實人貓小日子的共享。

別再問了,我們不是情侶!

來到黃阿瑪工作室,同時也是七隻貓的住所、兩位主人的影像工作坊,我像小粉絲走入實境秀現場,先是感覺不大習慣,但屋內獨有的氣味卻又很真實,可能是貓飼料、貓草香或者貓砂粉塵,貓語此起彼落,總之這不是一個完全人類的空間。

這是一個意想不到的貓家庭組合。

志銘與狸貓招呼我到客廳沙發入座,幾隻比較親人的貓咪走上前來撒嬌,陽光從陽台處灑落,就是一處溫和畫面:「應該很多人問過你們是不是情侶吧?」我開頭忍不住問。

一起養七隻貓,我們設想主人間的關係應該要很親密、很有愛,最好是伴侶,密不可分,這樣比較符合大眾對於貓家庭的幸福圓滿想像。只不過「跌破大家眼鏡」的是,他們就是兩個大男生,故事的開始是大學同學,因為理念相近共創工作室,因為養了第一隻貓所以開始有第二、三、四隻⋯⋯。

日子就這樣開始了。

原本他們只是在工作室接外部商業廣告案,平時無聊才隨手拍拍貓咪們。沒想過貓咪反而吸引到更多觀眾,從 2013 年到現在,累積百萬粉絲,他們說自己不是一夕爆紅,而是循序漸進地,讓大家慢慢進入他們的毛孩生活。

從大學同學開始的緣分,到後來成了同事、半室友(狸貓住在工作室裡),到貓咪們的共同主人,才想著他們就算不是情侶,也有著這麼多角色關係,總該感情不錯吧?但轉頭他們很快告訴我,「我們在工作上就像仇人啊」,接著他們互不看對方,一人跟我抱怨一句:

「有一些委外文宣,我就覺得很醜、應該要改,但志銘就會沒感覺。」

「但像影片字幕裡的『他』跟『她』,我覺得一定要區分清楚,狸貓就覺得沒關係,反正大家都看得懂。」

中文系出身的志銘,在工作團隊裡主要負責文案,狸貓則是專注於視覺設計。在乎的事情不同,吵架的戲碼幾乎天天上演;又因為是熟悉的朋友,吵起來特別激烈,「你會很生氣,覺得為什麼他就是講不聽?」不像外面的公司同事不合可以各自走人,他們知道吵完以後還是要繼續,所以才這麼直來直往。因為相互理解,所以又愛又恨的。

「但我還是覺得『他』『她』要不要分都還好。」狸貓在一旁小聲碎念。同樣身為文字工作者,我我笑著拍拍志銘說,好啦,你的堅持我懂。

如果貓咪像孩子,貓主人就是家長,把屎把尿,照顧起居外還要照顧心情,俗稱「奴才」。

已經可以說是台灣貓奴界代表的志銘與狸貓,手把手將七隻完全不同脾性的貓咪照顧得白白胖胖,我問關於養貓,有沒有意見相左的時候?其實是偷偷好奇兩個大男生,會怎麼分配彼此的貓咪照顧角色?

但問題一出,發現這個假設性情境對他們而言太「複雜」了。我們對於「家長」的想像,可能要是相互彌補的,可能一個黑臉一個白臉,在遇到毛孩吵架時共同協調,在應付重病的低潮期相互安慰與支持。但志銘與狸貓只是搔搔頭告訴我:「生病就,就去看醫生啊⋯⋯。」

他們談到去年阿瑪歷經一場手術。當時牠的肛門腺發炎,醫師建議直接開刀摘除。「我們討論了好久,一方面考量到牠是老貓了,麻醉會有風險;一方面擔心摘除肛門腺會影響牠在後宮的地位。」肛門腺是貓咪散發自我氣味的腺體,可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們想著阿瑪威風凜凜,怎麼能這樣降牠一軍?

但最後因為反覆發炎,為了讓貓咪舒服點,還是動了手術。

可以想像,兩個大男生一起養了七隻貓,想事情都想實際面,偶爾還嫌對方囉唆。他們不稱自己是貓咪們的爸爸,也沒說彼此是彼此的誰,但又容納參與了彼此那麼多人生角色,吵吵鬧鬧的。

我最後問起,像這種比較困難時候,有個人可以跟自己討論,總是好的;但只見志銘有點猶豫後緩緩地說:「如果只有我自己,應該會更輕鬆哦!」現場一片笑聲。

如何與貓星人相處?先認命當「奴才」

回到七隻貓身上,我問,貓咪跟人很不一樣,既沒有共同語言,牠們又通常不擅於表達身體不適,身為人類,要怎麼當一個稱職的「家人」?

聊到這,其中一隻親人的貓咪爬到志銘腿上撒嬌,像是在表示「聊太久了啦,奴才陪我玩!」志銘摸摸貓咪的身體,告訴我,貓咪的確很需要被細心照料。牠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對於生活現況滿意與否,身體是否微恙,都需要被主動發掘:「每天都要像這樣摸摸牠們,看看牠們的身體狀況、情緒反應,這樣才能即時發現有沒有什麼問題。」

而養兩隻以上的貓,除了個別觀察之外,貓咪團體生活也是主人們需要留意的事。我們聊到第五隻貓咪加入後宮那年,發生了一場貓咪霸凌事件:「嚕嚕牠剛來的時候,有很嚴重的社交問題。」嚕嚕過去沒跟貓咪相處過,是標準「社會化不足」的貓。因此一開始其他貓咪覺得牠太沒禮貌,就集體霸凌牠:「牠們一群好像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只要嚕嚕跑下樓,牠們就會很生氣地把牠趕上去。」

但嚕嚕親人,在二樓不停喵喵叫,志銘狸貓不忍,努力想幫牠解決問題。

「我們試著去把牠抱下來,一邊要安撫嚕嚕,讓牠知道自己下樓不會有危險;一邊也要給其他貓零食吃,讓他們知道,嚕嚕下來,自己會得到好處。」花了好幾個月,整個工作室的同事都要幫忙配合完成這件事。

「直到有一天,我們看到嚕嚕自己鼓起勇氣衝下來,當時真的很感動。」

他們說,和貓咪當家人,就像在打一場長時間馬拉松戰,牠們的心思藏在哪,可以如何理解幫助,你就得想辦法把去找出來。越養越多隻就會發現,每隻貓真的都很不一樣。以前沒人教,就會覺得,養貓就是上網查一下怎麼養,給他們飼料、好的罐頭,這樣就很好。所以從一隻到七隻,幾乎是沒有節制地收養。

「但把每一隻貓都當成一樣的貓來養,這是錯的。」這就跟養小孩的道理很像,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你會有不同的相處模式與做法。

我想到身邊有養過貓的主人們,在有了第一隻以後,就會想養第二隻、第三隻,被問為什麼,他們說「我怕只有一隻,牠會太孤單啊」。但也許很多時候,都是我們人類自己不甘寂寞吧。志銘與狸貓拍後宮貓咪影片,紀錄過貓咪闖禍、吵架、搶食物,生病、吃藥、住醫院;他們從不怠於向大眾宣導,養貓並不是只有夢幻泡泡的療癒生活,養貓需要付出代價,需要「認命」經營家庭關係。

「像很多人遇到嚕嚕那種貓咪,不親貓,會跟其他貓打架,他們就會放棄、想送養。」但他們知道,如果嚕嚕又被送到有貓的家庭,牠就得再重新適應一次。「你應該去適應牠的個性,了解之後,你也會看到牠可愛的地方。」但這個了解的過程,往往要耗費很多的心神時間。

所以,七隻貓真的很夠了,家裡已經太熱鬧。

而雖然談來談去,從第一隻數到第七隻,都是各個貓咪很瑣碎的細枝末節;但從志銘與狸貓的話語裡可以聽見的是,其實養毛孩一直都是如此,沒有在日常生活裡上心,就建立不了關係。

如果有一天阿瑪離開了

後宮貓咪們陪伴觀眾 6 年了,從一開始蹦蹦跳跳的樣子,如今也慢慢步入老年。就在去年,有三隻老貓紛紛到寵物醫院報到。我想著與貓建立相互依賴關係,總會設想,萬一有天牠們離開了呢?談寵物家人死亡,會主人們而言往往是艱難的議題。

兩年前嚕嚕生了一場大病,住院一、兩個月,插了兩次管。「那時候醫師不只一次跟我們說,可能要有心理準備了。」這樣的話,即便現在聽了都還揪心。

「當時我就跟狸貓說,我們一定要趕快回家幫牠裝貓跳台,不然可能就來不及了。」志銘講到,這個房子是租來的,以前都會想,反正裝了貓跳台,要搬家時又帶不走,不然等搬到大一點的地方再說吧?

愛貓的人,聽到生離死別的議題會覺得難過。但他們說,不用急著想『牠們死了怎麼辦?』而是應該現在就好好地去對待彼此。從那次事件以後,志銘與狸貓有了一個觀念是,把握當下原來那麼重要。有什麼想幫牠們做的,不要等,就趕快去做吧。「不要因為任何原因,捨棄讓牠們有更好生活的可能。」

後宮此刻美滿,而即使知道不會永遠如此,也能正向地去面對此時此刻,努力經營彼此的小日子。這是養貓人的及時行樂學。

於是,在去年春天,後宮也進行了一次大改造。

原本的空間,容納了工作室、客廳,以及狸貓的房間;當時又因為沒有考慮到如何收納、貓咪活動處取捨,導致後來出入變得很窄小困難,整個屋子擁擁擠擠的,大家都沒有屬於自己的位置。

回想 8 年前剛搬進這個工作室時,因為預算不多,也沒有長期駐留的規劃,因此面對空間的小不便算是不斷將就著的。但隨著貓咪和工作夥伴越來越多,人覺得行動不方便、貓咪們也開始爭地盤、偶爾抗議,他們想著是時候好好改造一下了。

這次重新裝潢的重點,在於增加更多的收納空間。譬如之前釘在牆面上的夾層貓跳台,雖然貓咪們喜歡,但並沒有考慮到那同時可以作為收納櫃的可能。另外,像是把遮住採光的櫃子移開、增加貓咪躲藏的空間等,從整家子的需求思考,讓空間能量有了一次轉換的可能。

環境的變動,對於一些比較敏感的貓咪而言可能會產生壓力。我問起在裝潢完後,貓咪們都還習慣嗎?

志銘告訴我,總感覺環境對牠們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比起依賴空間,牠們各自有各自要好的夥伴:「譬如招弟很愛跟著阿瑪,互相模仿;浣腸就愛黏著柚子,形影不離的。至於嚕嚕親人,看到我們在就好了。」我想著這家子,一個牽一個,一個不能少,依偎在這個空間裡,依傍彼此的氣味入眠。

當然,因為空間變得更舒適,貓咪隱蔽、玩耍的地方變多了,他們也可以感覺到人貓之間、貓貓之間的感情變得更加親密。

聊天過程中,不時有貓咪跳到我們身邊,想撒嬌,或者只是單純想吵鬧;狸貓邊指著我坐著的位置,說以前柚子就愛在沙發上尿尿,嚕嚕走過來討摸,志銘一邊緊張地說牠親人,但不會控制力道,要摸對地方哦。

我感覺自己已經越來越能適應整個空間的能量。

從螢幕那端走到現場,看見到很真實的,有傷口有愛有新生與老化,一些人與七隻貓,活生生的日常。

為什麼這麼多人愛看這家子的影片?我想著不論觀眾愛貓不愛貓,養不養得起,觀眾自己可能也不知道,這樣的觀看其實是正滿足一種,對牽絆關係的投射。

透過這些影片,像是偷渡一種人類與貓的可以有的生活,我們從中找到一種接近於家人關係的想像。我們投射,渴望那樣的連結,真誠的,可愛的,一聲聲地叫,嚕嚕、阿瑪、柚子,招弟,貓咪們的喵喵叫回應,可以相互對話,你想著所謂家,就是可以這樣彼此呼喚著吧。

編輯後記:與貓同居

從後宮貓咪家離開後,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總感覺自己身上的氣味不大一樣了;有自己的,有身為討厭的人類的,也有貓咪的。我想起自己人生階段裡曾養過的那隻貓。一個人住,在台北租的小套房,擺上貓砂盆、飲水器、飼料碗、貓吊床,還有零零散散的貓用品,就差不多滿了。六坪空間,也沒法劃分你的我的,當時地上天天是貓砂,偶爾走路會踢到貓玩具,衣服和床鋪,是黏不完的貓毛,混著我的頭髮。

貓咪黏我,沒事就互相蹭著,我想抱牠牠不肯,不抱了又靠上來,洗澡吃飯睡覺都跟著。我常想我們是連體嬰,一起呼吸著那個套房裡的潮濕空氣,角落裡有我們各自散落的毛髮,又悄悄繫在一塊。有幾個失眠的夜晚,房裡很暗很安靜,我聽見牠的鼻息,想也許這一輩子,再沒跟一個生命體如此接近。

與貓同居,當時的生活是好安靜的,牠走路沒有聲響,我說話沒有回音。牠走過來靠近我的懷裡,我的胸膛,接近心臟的地方,我們沒有說話的方式,一人一貓,兩顆心都在跳動,算不算是一種情同骨肉?

愛過一隻貓,牠的氣味,像是鑲進了我的皮膚裡。我走到哪,搬家到哪去,繞過台北大半圈,牠會跟著我,迷途不知返,作我永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