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某美容雜誌,曾刊載〈女人的市場價值到幾歲為止〉報導,後在大眾抨擊下公開道歉。日本作家、精神科醫師水島廣子指出,當一本大眾雜誌能刊登這樣的報導,正凸顯了日本針對女性的年齡歧視問題。

年輕增長帶來的是恐懼,還是魅力?

會希望「自己不是女人就好了」的另一個原因,則是這樣的想法——「青春年華是人生的巔峰,之後就是不斷地失去」。

只要觀察過其他國家(特別是歐美),就會發現日本在這方面的傾向特別強烈。只要年輕就會被捧在手心,青春所帶來的特殊待遇讓人欣喜。但美好的時光總是極為短暫,轉瞬間就要開始面對青春不斷流逝的現實,這種心情會有多麼痛苦,自然是不言可喻。

我曾經聽過十幾歲的少女說:「女生超過二十歲就等於是死了。」

這不禁讓我想到,如果女性超過二十歲就等於死了,那麼超過三十歲?超過四十歲呢?

前陣子曾發生一個事件,某美容雜誌因為刊載〈女人的市場價值到幾歲為止〉的報導,結果在大眾的強烈抨擊下不得不公開道歉。做出這樣的行為當然必須道歉,但是一本大眾雜誌竟然堂而皇之地刊登這種報導,不禁讓人對日本的異常感到悚然。

如果自身魅力的基礎,是建立在「從現在起會不斷失去(或已經開始失去)的東西」,就必然會催生出恐懼的情緒。

當然,年齡增長也同樣會對男人造成困擾,使他們關注起延緩衰老的問題。但是從熟男的髮色被稱為「浪漫灰」(Romance Gray)來看,男人還擁有「隨著年齡增長反而更添魅力」的選項,而且廣受認同。

大多數女人會下意識地將白髮染過,但是男人完全不染白髮的情況卻並不稀奇,甚至臉上深刻的皺紋也會被認為是男人味的展現,有著年輕男子所欠缺的穩重及教養,成為魅力的來源。

但是,這些評價能直接套用到女人身上嗎?

延伸閱讀:每個年紀都有屬於自己的詩篇:享受老化的優雅過程


圖片|來源

當然,近來在男性之間也出現了「年輕女性缺乏社會歷練,說起話來有點無趣」的聲音。不過這是否能讓女性安心,而覺得「即使年齡增長也沒有關係」?

如果思考整體意見的平衡程度,我認為還沒有力量造就這樣的成果,最後還可能演變「性愛對象找年輕女人,知性交流找成熟女人」的畸形生態。

例如,二○一七年就任的美國總統川普一共結了三次婚,每次都剛好換了「更年輕的女人(還擁有模特兒般足以炫耀的身材、外貌)」,由此就可看出,「女人越年輕越有價值」這個概念,在目前仍具有說服力(為了美國人民的名譽,要在此做個解釋,前任的歐巴馬總統與志同道合的妻子一起奮鬥多年,則向大眾展現了深厚的伴侶情誼)。

人類絕對不是完美的存在,卻會朝著各自的方向努力往前邁進。如果那個「方向」只有「失去」和「絕望」,自然就找不到活下去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女性會產生「自己不是女人就好了」這種想法。

如果生為男人,即使年齡增長也只是加添了新的魅力(不會失去異性的青睞,甚至還能與青澀的年輕男人較量抗衡);就算到了高齡,仍有能力生育子嗣(話雖如此,高齡男性的精子確實會對胎兒造成健康上的風險)。

似是而非的成見,限制了女性的可能性

此外,當前也有許多人都注意到,女性要比男性更「缺乏自信」(參照凱蒂.凱與克萊爾.史普曼所著之《信心密碼》〔The Confidence Code〕)。

女性之所以比男性更「缺乏自信」,背後應該還隱藏著一個目前鮮少有人敢坦言的原因,也就是「女人是比男人低等的性別」這個概念。

延伸閱讀:妳的自信得來不易,它的發展跟女性受迫過程一樣漫長

事實上,只要實際進入社會生活,就能感受到這種氛圍,而且現在仍有不少人深信女人的能力比男人低下。

這麼說或許很怪,但我認為這種概念是過去「男生當班長,女生當副班長」的文化所遺留下來的——也就是男性負責掌握全局、決定方針,女性再根據方針「中規中矩、有條有理」地實行決策。

這種奇怪的角色分配,基本上就代表著「女性沒有處理大事的能力」。另外像「女生就是愛計較細節」,也是相同的意思。

傳統的家庭地位也是如此,男性是「一家之主」(main person),女性就是「內人」(在內部處理大小瑣事的人),這幾乎是約定俗成的觀念。此外如地方自治會等社團組織裡,占據有力地位的也幾乎都是男性。

女人,真的比男人低等嗎?

當然,奧運的短跑世界紀錄還是男子組最為優秀;網球單打賽在沒有讓分(譯註:Handicap,為了讓不同程度的球員能同場競技、相互較量,但是又需要公平性,就誕生了「讓分」這種方式)的情況下,男女直接對打,基本上也是男子選手的勝率高。但是,在頂尖運動員之間,我深信男性選手一定是對女性選手抱持敬意的(連這種敬意都缺乏的人,就精神上來看就稱不上一流,也不可能成為頂尖選手)。

另一方面,關於女性的能力還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謬論,像是「女人很容易情緒化,所以無法做出冷靜判斷」、「女人不能勝任領導職,故而難以交付重任」、「女人的天職是生產及育兒,因此不能成為社會的戰力」等等。

事實真是如此嗎?這樣的論調實在太過片面,不但對男女雙方都造成了損失,更是限制了女性的可能性。也因為這些言論,才讓女性自暴自棄地產生了「自己不是女人就好了」的想法吧!而本書會仔細地帶領大家去理解這整個過程。

只需要稍微思考一下,就會浮現出無數個讓人覺得「自己不是女人就好了」的正當理由。本書將從各種角度持續檢視,使人能對以「女性」的身分活著重新抱持希望,這也是我寫作本書的最大動機。

貫穿本書的關鍵詞,是「從束縛中解放」、「自我肯定」以及「人際關係」。

若是能讓現在心裡正想著「自己不是女人就好了」的人,或是雖不全然否定生為女人的自己,卻對外表逐漸劣化焦慮不安的人,感受到生為女人的喜悅,這本書就達到了目的。

我衷心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喜歡生為女人的自己,享受「只有身為女人」 才有的自由及幸福,同時我也深信,這將會為男性的生命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