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教育,會讓孩子在被理解與溝通前,只剩恐懼。致所有的大人們,親子教養的原則,在於孩子雖小,但人權不能打折。


圖片|來源

該如何好好教育孩子、給孩子一個安心的成長環境?24 日下午,人稱「小劉醫師」、曾出版兒童版性教育圖卡的外科醫師劉宗瑀主辦一場兒童安全講座,邀請致力親子共學的王婉諭、歐巴桑聯盟總召張淑惠等共同與談,探討如何從家庭教育、性別教育給孩子足夠的社會安全,讓孩子安心長大。

對於性教育這塊,劉宗瑀說當初發表性教育圖卡時點閱率驚人,有反對的網友上她粉絲頁攻擊,說「難不成要做給小孩看嗎」,甚至警告她「出門要小心,要戴安全帽」,但另一方面也有家長告訴她,有次跟孩子聊到「陰道」,那位媽媽就坦然告訴女兒那是什麼。「各個家庭『教』與『不教』,都是一種教。」劉宗瑀強調,如果對很多議題都避而不談,孩子會不知道怎麼好好照顧自己。

而就日常與孩子的溝通上,王婉諭則說,若是太直覺告訴孩子「你這樣做不對」、「你是壞孩子」,便會讓孩子失去好奇與理解世界的機會、家長也失去理解社會的可能性:「我自己對待小孩,希望他能思考、判斷、理解他人進而尊重自己,如果我能這樣對待小孩,他才能長成一個 ok 的大人……」這一天下午,一群媽媽齊聚一堂談教育,她們希望的是家長能好好跟孩子溝通、好好對待孩子,任何議題。 

「我們要有一個好孩子,才可能變成好的大人」出身三代不打人家庭 王婉諭談最基本「溝通」一課

出生於「三代不打人教育」的家庭,王婉諭說自己從小幾乎沒有被爸媽處罰過、打過,就連阿嬤對媽媽也是如此,在那個常用威權打罵處理孩子的年代實屬少見,也因為如此,王婉諭認為自己變成一個比較溝通、情緒上也是相對能平穩的人,也因此在2016年她的孩子不幸喪生於內湖隨機殺人案時,她去探問凶手的「為什麼」,成了眾人口中的「非典型受害者」。


圖片|作者提供(簡必丞攝影)

談起 2018 年公視熱門戲劇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王婉諭說這基本上就是回到人的根本,對待孩子也該把他當成平等、對等的人,就不會有這麼多暴力指責責罵。「我們要有一個好孩子,才可能變成好的大人,不然孩子可能會變成暴力者或對小孩施暴的人……」王婉諭嘆。

談起過去無數兒虐悲劇,王婉諭說,很多爸媽也不是不想好好對待孩子,但當碰到無力狀況時就很容易失控對待小孩,「很多體罰跟家暴是憤怒、失去理智、無法好好思考的,他很容易出手,一失手就造成終身遺憾。」出身一個不打人的家庭,在王婉諭看來教孩子的方法絕非只有打罵一途,「若能有理性溝通,孩子是會懂的,會落到『寵溺』是因為爸媽不顧一切對孩子好,少了一些思辨跟理性思考的部份。」

孩子每個行為都是可以溝通的。王婉諭舉例,家裡地板是木地板,有次孩子把地板弄得濕答答,她很焦慮,但細問以後孩子說「因為玩具很髒,媽媽沒空洗把他洗乾淨」,這其實是一個體貼媽媽忙碌的善意出發點,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頑皮而已,這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

「我自己對待小孩,希望他能思考判斷、理解他人、進而尊重自己,如果我能這樣對待小孩,他才能長成一個ok的大人。」王婉諭說。

只是有些家長未必能做到,有時候也會在路上看到一些爸媽對孩子賞巴掌、罰站,對此王婉諭說「尊重」並不等於「冷漠」,有些人會說要尊重爸媽教育方式、不要插手,但或許人們可以做更多──很多爸媽會對小孩施暴、情緒激動,是因為他們也沒有被承接住,情緒沒有出口,育兒過程家長們都知道是辛苦的,若這時旁人可以提供一點協助、例如暫時托育,也能讓家長喘口氣。

「教與不教,都是一種教」拒讓性教育成為禁忌 劉宗瑀:如果對很多議題都避而不談,孩子會不知道怎麼好好照顧自己

跟孩子的溝通當然也包括性教育。曾出版兒童性教育圖卡的醫師劉宗瑀說,她很常碰到的問題就是「怎麼跟小孩講他是怎麼來的」,有些孩子聽說自己是石頭蹦出來的會很好奇去看看哪塊石頭像爸媽,還有的小孩以為棉被蓋起來就會自動精卵結合,劉宗瑀自己則是看 A 片才知道事情真相。

「超震撼,原來精卵是這樣結合的,我怎麼沒想過呢?所以我立志要畫一個有性交畫面給小朋友看的性教育書。」劉宗瑀說,當時發佈圖卡後連親子天下的網站編輯都嚇到,點閱率驚人、正反面意見都有,但還是以正面意見為多。

(影片)

劉宗瑀曾因性教育圖卡被網友恐嚇「出門要小心,要戴安全帽喔」,但她也有收到正向回應:「有些媽媽說,一次聊到陰道她就示範給女兒看,腿開開……我後來理解到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一環,每個家庭教育都有各自風格,沒有絕對好絕對壞,但會勾起畏懼的,是我們這一輩家長。」

上一輩家長對於性往往避而不談,對此劉宗瑀提醒,現在年輕一代的孩子可以接觸到的資訊量太大,家長管不了、封鎖不住,甚至有家長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飛機杯」:「孩子要卯起來不讓你知道,你是無法掌控他資訊來源的,連飛機杯在你眼前你都不知道了!……對於像白紙的小孩,我不希望再套上我們當年『這是錯的』,希望做一些比較不一樣的努力,小孩好奇心是永遠不可能停止的。」

劉宗瑀說,她在家都會跟孩子一起洗澡,雖然有些家長會避免、在孩子面前永遠穿著衣服,她個人覺得被看到也不會怎樣,更重要的是:「每天洗澡就是很好的機會,介紹是什麼部位,提醒孩子別人要經過你同意才可以幫你清潔照顧,每天這樣子做好教育。」

「教與不教,都是一種教……如果對很多議題都避而不談,孩子會不知道怎麼好好照顧自己。」劉宗瑀也提醒,若是當悲劇發生孩子得不到幫助,他會用最糟糕的方法幫自己,例如有些青少年把小孩生在廁所、用塑膠袋包的,雖然大人們看了當然很憤怒,問題是 16、17 歲的青少年能想的東西跟 30 幾、70 幾的大人是不一樣的,要避免悲劇發生,家長能做的還是不要每次一講到性就急於評斷指責,到最後讓孩子畏懼於開口。


圖片|作者提供(簡必丞攝影)

把孩子當成一個「人」 張淑惠:他雖然小但人權不可以打折,這一切就可以變得理所當然…

談起該怎樣好好對待孩子,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歐巴桑聯盟總召張淑惠說,共學團入團時的基本宗旨就是「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這當然很難,所以家長們常告解,但也會互相鼓勵「你一定要原諒今天的你自己,才能成為更好的人」。

談起兒童人權與自由,張淑惠鼓勵人們可以把世界人權宣言拿出來逐條看,看有沒有自己人權被侵犯的時候,這就是很重要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之所以要重視兒童人權,並不是因為側隱之心、不是因為「他這麼可愛怎麼打得下去」。

張淑惠坦言,有些孩子確實會有不太可愛的時候,就像大人也有不親切、鑽牛角尖、暴躁不好相處的時候;之所以不應該暴力對待孩子,是因為把他當成一個「人」看待,如此一來:「我們不會認為是把人權『施捨』給他,也不會覺得帶小孩是鍛鍊我們的修養心性脾氣,我會認為我們就是應該好好跟他談話,我們認同說他雖然小但權利不可以打折,這一切可以變得理所當然、不是刻意壓抑來的……人權被自動打折的例子太多,你要不要選擇做這樣的父母?」


圖片|作者提供(簡必丞攝影)

過去嘉義某特教學校發生膠帶捆綁虐童事件,嘉義地檢署澄清教師是因「對班內幼童有保護義務」、「幼童年紀尚輕,難以說理方式管教」,對此張淑惠嘆:「好像這就是管教的必然,這樣老師需要教育專業嗎?把他綁起來就好啦!」

「如果別人說不動他,換人看看能否讓他能理解、讓孩子來跟你理性對話……如果今天社會出於管教都不要體罰,那這條線就被拉住了,你不去做這事的結果是你什麼招式都沒有,就要好好問小孩『不然你是怎樣啦』,你就只剩這條道路。」張淑惠說。 

把孩子視為一個真正完整的「人」而非附屬品,跟孩子好好溝通、也讓孩子了解這世界的各種面貌──這是王婉諭、劉宗瑀、張淑惠 3 位母親從不同面向談起的家庭教育,也是社會安全重要的基礎。先好好對待一個孩子,孩子才能成長為 OK 的大人,想改變社會或許真的不難,就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