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溫柔生產嗎?致所有首次聽到這個字的你,我們想說,願意當一個媽媽,就是勇敢的事情。如果每個母親與孩子都值得好好被對待,那麼,就從出生的當下開始吧。

文|諶淑婷

生動盟成立到現在約半年了,但在這之前,我們已經透過 FB 粉絲頁、倡議記者會、產前教育活動,接觸到許多女性,在某些活動場合或是粉絲頁私訊、某位媽媽的生產文章,生動盟會被提起,讓我們知道,我們某次分享的孕產觀念、推薦的某本書、寫過的某篇文章,讓一些女性動心起念,決定去拜訪助產師,或是鼓起勇氣和婦產科醫師溝通,得到了好的生產經驗,並因此加強了產後育兒的信心,家庭關係也產生了正向的改變。

聽起來太誇張嗎?其實我一直相信正是如此,好的生產經驗會幫助一位女性重建自我、伴侶關係、家庭關係,常常有人打趣說,產房裡媽媽在生孩子,爸爸坐在旁邊滑手機打電動;或者是產婦忍著產痛已經夠煎熬了,還要聽著長輩在待產室指揮東指揮西,質疑到底生不生得出來。不必多說,這些過程只會成為整個家庭的負面記憶,無助於一個家庭做好最佳準備,迎接一個新生兒到來。

用什麼樣的方式生產,就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孩子。既然每個孩子都應該好好被對待,那麼就從出生的當下開始吧,當你用溫柔、友善的方式,將他迎入你的生命、你的家庭,往後在育兒時會面對的各種掙扎都會自然有了解答。如果你認為生產是自然的,那麼一個生命該為了配合成人想儘快恢復正常作息而被「訓練」嗎?是不是女人能更有自信,不因教養書或是網路文章、親友耳語所困惑?擔憂為什麼別人都做得到?為什麼帶不好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能體認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女人,在充分的準備與醫護溝通下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那麼你生下的孩子不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那麼最適合的他生活方式必須和別的寶寶一樣嗎?

今年(2019)母親節活動,生動盟扣準的關鍵字是「自由」。因為知情、了解風險而擁有的選擇生產方式的自由;所以第一場活動是選擇生產方式,第二場是孕婦運動、找回身體自由,第三場是讓女性從母職中解脫、找回自己。這三場活動都不限制必須是孕產婦或母親才能參加,因為這是一場給女性的活動,不管你是生產前,或是沒有生產的打算,都可以藉著三場活動重新認識自己的的身體、情緒。


圖片|來源

這幾年的生產活動與相關倡議,讓我們知道,台灣女性對於友善多元生產方式有了更多想像與需求,也期待在醫院生產能有打破過多醫療介入的可能,並獲得更多關於生產的討論與知識。所以生動盟花費心力,規劃出各種產前教育課程,例如像利用花生球在待產床上改變姿勢,就是理解當前產科仍堅持產婦在破水後不可下床活動,但透過在國外已推動多時的花生球改變待產姿勢,又不需要離開待產床,產家就比較有機會得到醫護人員的允許與認同,這就是我們鼓勵產婦為自己撐出的一個空間,幫助自己生產更順利,同時又能兼顧產科醫護的專業與要求。而非責怪彼此不專業、不友善、缺乏同理心。

醫院生產並非「不溫柔」,而是共同改變

推動友善多元的生產方式,是生動盟的最大目標,友善的對象亦包括醫護人員,在現行醫療體制下,他們已是以有限的精力與時間,提供了台灣女性最低死亡率的生產環境,若再被指責「不溫柔」,難免會產生情緒,甚至因此排斥友善多元的生產方式。所以與其指責,我們更希望倡議醫師與助產師共同照護制度,醫師與產婦都在其中受益、受到尊重。

延伸閱讀:第一次的孕媽咪心情

我是這麼想的,當我注意到一些別人正在做的事情,已經讓生活中產生一些好的變化,那麼我就應該更積極的去做更多。如果我只是一直等待、嘲諷、質疑、抱怨,直到我的孩子長大了,他也只是活在和我差不多的社會吧?我們這一代與上一代不同,我們普遍受過高等教育,網路帶來資訊普及、推動社會運動的門檻降低,例如生動盟就是一群不同身分的女人,透過學術研究、書籍出版與網路的力量聚在一起,然後一路走到這裡。

我相信,我們這一代有個社會責任,就是發揮自己的能量加速推動社會前進,讓我們牽著孩子走向那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