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愛與不愛的分水嶺是什麼?我愛你,究竟是對關係的描述,指的是我們之間的連結包含了關心,理解與支持,包容、接納與付出。還是對一種自身感覺的形容,指的是你對我有吸引力,我跟你在一起讓我感覺到喜悅、放鬆,所以我想看到你,想跟你在一起?與你分享,也許愛與不愛,不是二元對立的選擇題。

「我不愛妳了。」

電話的那頭,好友用一種平靜的語氣說出這幾個字,這是她丈夫與他離婚的唯一理由。

我能感同身受她內心那難以言喻的巨大痛楚,那感覺是如此的熟悉,只要經歷過一次,就不會再忘記。從「我愛妳」到「我不愛妳」是天堂與地獄間的距離,是那麼的遠,但要墜入那寒冰刺骨的世界卻只是一瞬間。

不論談多少次戀愛,我們永遠來不及準備好面對「不愛了」的那一刻。

愛的定義

愛與不愛的分水嶺是什麼?愛的定義是甚麼?不愛的定義又是什麼?

我愛你,究竟是對關係的描述,指的是我們之間的連結包含了關心,理解與支持,包容、接納與付出。還是對一種自身感覺的形容,指的是你對我有吸引力,我跟你在一起讓我感覺到喜悅、放鬆,所以我想看到你,想跟你在一起 。

當一方對愛的定義是前者,而另外一方對愛的定義是後者,這種認知上的差距注定會造成傷害。

感覺被傷害的那方,充滿了委屈,不明白為何我還是那個我,對你還是一樣好,一切依舊,我們之間的關係和連結卻會突然改變。

但另一方也同樣感到無辜,他只是忠於自己的感覺去追求愛情。不愛妳,不代表我忘記了你的好,只代表我對你沒有了那種獨特的感覺,而那種感覺為何會產生及為何會消失,不是我能掌控,也不是我能改變的。

推薦閱讀:解放「愛」的定義:用你們想要的方式相愛

沒人想要被傷害,但又有誰想傷害自己曾經愛過的人?

愛情的限縮性

為何朋友和家人之間可以一直維持著穩定的情感關係到永久,情人和夫妻之間卻往往不行?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人生經驗,在某段時期,會與某些朋友的關係特別密切,隨著時空推移,社交圈也會不斷的改變,或許相處的時間變少了,但我們並不會切斷與過去朋友間的聯繫,在友情與親情的世界裡,如果沒有破壞關係的行為或狀況產生,關係存摺是可以不斷的累積及前進,認識越久、相處越久的朋友,關係也往往會更牢固,但這樣的模式卻不適用於愛情。

這不是很弔詭嗎?如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非理性的,照理來說,愛情應該與友情和親情一樣,只要沒有破壞關係的行為或狀況產生,關係就應該能同樣的不斷累積和前進,自然也不會「不愛」這種極端的說詞出現。

可以這麼說,愛如果是出於感性,不愛卻是源自於潛意識的理性。

那種理性是出自於世俗定義中,對於愛情「只能擇一」的限縮性,你只能跟自己最有感覺,最想相處的人在一起,

「我愛你」更接近於你是我想「最」想在一起的人,而「我不愛你」則代表了,你不再是那個我「最」想在一起的人。這是一種理性的思維和比較,而不是純粹的感受。

我很好奇如果跳出只能擇一的定義框架呢?是否愛就可以其它的樣貌延續,而不是決絕的切割與撕裂?


圖片|來源

愛情與婚姻

社會形塑,使得我們的觀念中一直存在著,要與所愛的人結婚,共組家庭、共度一生。這或許就是「愛情限縮性」的源起。

或許我們與許多朋友都能相處得很愉快,之間有不同的情感交流,但我們只能選擇一個最有感覺,最想相處的人做為伴侶,而當我們認定這個伴侶是自己願意共處一生的對象時,我們便選擇走入婚姻。

當我們以愛情做為婚姻的基礎,就要非常留意雙方對愛的認知及定義是否相同。

就如同第一段所指出的,如果愛情只是感覺,那婚姻是建築在一種非常虛幻不可靠的基礎,但如果愛是一種對關係的認知和描述,雙方對於彼此的關心、理解及包容,都將會隨著時光的推移而變得更加堅定。

我們以為婚姻與愛情很像,但婚姻除了愛情還包含了更多,那是雙方對未來生活的「選擇與承諾」,共組一個家庭、擁有孩子並且接受對方日漸衰老的身體,不離不棄照料支持彼此。

推薦閱讀:做過這些事的人才值得叫老公?別讓他們告訴你愛情的定義

如果婚姻可以說不愛就不愛,說離開就離開, 少了信守承諾的決心,婚姻其實沒有任何意義,還不如買個保險比較實際。

不論對愛情的定義與認知為何,沒有人可以強迫另一個人繼續去愛,但婚姻不只是愛情,在沒有這些清楚的認知之前,不該結婚。但也要永遠記得,沒有任何事物能保證、保障你們之間的關係能夠持續到永久。

超越愛情的婚姻

這幾年多元成家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的,多數人關注的重點只在同性戀議題,但我卻認真的思考著「家」的定義,如果婚姻指的不只是愛情的感覺,而更重視對未來生活的選擇與承諾。

或許與自己的好友、兄弟姊妹,維持著家庭的關係,並且孕育下一代,未嘗不是另一個選擇,畢竟親情及友情顯然是更佳的穩定,又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當兩個人選擇了走入婚姻關係,就應該抱持著這個共同的關係將超越個人愛情的信念,所以當「不愛了」,還是能轉化為親情和友情去維繫這段關係,愛與不愛之間還有更寬廣的空間。

但要做到這樣,又需要多少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