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總是覺得過去比現在好?現在不正在每時每秒地變為過去嗎?為什麼我又總是期待未來?每個現在都是未來的降臨,我卻並沒有感到過如願以償的喜悅。

我開始意識到,我的「不容易開心」,更精確地說,是「不容易對自己和生活感到滿意」。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與你分享幸福心理學的秘密,從知足開始。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在我還不算長的一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年頭,都用在特別糾結地愛一個人上。我對自己很大部分的費解都來源於此。這可能是一個俗套的故事,但請容許我用自覺很不俗套的方式來講述它——姑且讓我用「人類就是有高估自身特異性的惡習」為自己開脫吧。

「你相信人與人之間有先天的預設嗎?你相信多少?對我而言,我並不相信有一對一的注定匹配,但卻知道,有一類人於我而言是可以與之,恩,稱為『深入』好了。你知道,就是那種即使你們很少接觸,從未有過像樣的對話。但是氣場告訴你,即使忽然對其開口說起自身很內隱、很深入的話題,也絲毫不會尷尬。他於我而言就是這樣的人。」

這是我在當年的博客上寫的一段話。我和他認識的第一年沒有什麼接觸。和他在一起是一件沒有前情鋪墊的事,甚至沒有先發的羅曼蒂克的吸引。我只是在一個普通的日子,走到了一個早就知道是同類的人面前,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關於自己的話。

戀愛的開始很平順,像很多校園戀情一樣,純真而深刻。但很快,我發現了自己令雙方都費解的一面。當我們非常靠近,以至於要作出更嚴肅的承諾的時候,我會突然從對他的感情中抽離,沒頭沒腦地感到愛一瞬間消失殆盡。而當我們一旦分開,我又感到自己強烈地愛著這個人,無法從這份愛中抽身。

我們分開的時間遠比在一起多。我如此強烈、如此確鑿地感到自己在多年的時間裡,始終愛著這個人,卻沒有真正明白過,為什麼每當在這份愛要變成更現實的可能時,我的感覺會變得不同。

一直到有一天,K 醫生問我,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你自己只願意對「不可能」的人事感到依戀。你也許不是不愛他,只是害怕依戀所有「有可能」的事物。那時我似懂非懂,但好像找到了理解自己的一個新的角度。


圖片|來源

我想起的事,卻不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過去我對自己有過另一個困惑,只是後來好像習慣了它,而不再想起了——大多數人所說的「時間會解決一切」、「長大後就好了」都只是這樣一個習慣困惑,以至於不再想起困惑的過程。

我的困惑是:自己從小好像就是個不容易開心的人。從十三四歲起,我就被一種「凡事俱已來不及」的傷感纏繞。我懷念過去,會覺得最好的時間已經過去,而自己在當時並沒有充分地明白,從而沒有最大程度地好好度過那個時間,沒有足夠珍惜當時的人事。

或者,我就是處在一種煎熬和焦躁中。我期待著長大過程中每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時間節點。就像《國境以南》裡寫的,「在此前的人生裡,我總覺得自己將成為別的什麼人,總想去某個新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在那裡獲取新的自己。我想通過成為另一個自己,來將自己從過去所懷有的什麼中解脫出來。」

但這些時刻比想像中更快地到來了,然後過去了。有時,我做得比同齡人差,也有時做得比他們好。但即便是後一種情況,我也只會在非常短暫的時間裡感到欣喜,這種短時間的欣喜,遠遠不足以對抗似乎是「天性」的悲劇感受。

當然我也有開心的時候。就如同我所說的,我似乎比很多人更容易從追憶中感受到快樂。對舊日時光的記憶,對過去的某一個/一群人的懷念,是我感受到支持和信念的來源。而對盡快逃離此時此地,則是我生活的動力。

我逐漸開始意識到這其中存在的顯而易見的問題,已經是二十多歲的事。但真正開始思考它,還是在醫生問我那個問題之後。

為什麼我總是覺得過去比現在好?現在不正在每時每秒地變為過去嗎?

為什麼我又總是期待未來?每個現在都是未來的降臨,我卻並沒有感到過如願以償的喜悅。

我開始意識到,我的「不容易開心」,更精確地說,是「不容易對自己和生活感到滿意」。

記憶,和加了濾鏡的相機工作的原理很像。它們從不精確地反映過去。相反,它們是最高明的騙子,不僅會騙過別人,還會騙過你自己——因為它們把時光凝結成了你想看見的樣子。

推薦閱讀:做一個知足的人!慶祝讓生活更美好的心理學

但人生卻是一個不斷捲土重來的過程。有時候讀過去的信件、日記,會發現自己的內核、對於世界基本的看法,似乎不曾真正改變過。有時候在異鄉浪游,時日一長,也發現別處和此處並沒太多差別。你所背負的那個自身,並不會因為到了一個全新的地方,就輕鬆擺脫。

對過去的留戀,和對未來的幻想,是不是只會讓人徘徊掉更多的時間,最後還是要回到一個「不過如此」的生活中。無數「新生活在前方」的美好幻想,或許只是用以欺騙世人踽踽前行的海市蜃樓。

沒有什麼生活在別處。


圖片|來源

我慢慢開始意識到,比起自己究竟處在什麼樣的境遇裡,「能夠對當下感到滿意」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和其他良好習慣的養成一樣,它並不是與生俱來、一蹴而就的,也需要學習、需要養成。有些人的環境,可能令他更容易地習得了這個習慣;有些人卻因為成長過程中錯誤的榜樣或異常的環境,不曾習得這個能力。

可一個人若想要感到「幸福」,這卻是一種必備的技能——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對於後面一種人來說,必須要付出更多有意識地努力,去養成這個不可或缺的好習慣。

K 醫生接著問我,或許你可以想想,只對「不可能」依戀,對你來說發揮了什麼樣的功能?他總是覺得,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有意識、無意識做出的選擇,也就更有能力做出與慣性不同的選擇。

我喜歡「不可能」。因為不可能中,更有一種確切的安全感。當我依戀著「不可能」時,甚至可以產生飛蛾撲火的快感。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產生對自己許多正面的評價,比如不求回報,比如信念堅定。

不可能中,並沒有那麼多「可能遭到拒絕」的有風險的時刻。而事實上,「有可能」才是我無法承擔的東西。「有可能」卻沒做到,才是我最為恐懼,無法享受,彷彿會讓自己破碎的事情。

我無意識地極力美化過去,在感到「已失去」的同時,卻也有種「擁有過」的隱秘的驕傲感。

我無意識地美化未來,因為我只想逃避面對此刻自己要面對的問題。

懷舊和空想是一件事,早慧和晚熟也是同一件事。我就是一個某些方面早慧又某些方面晚熟的人,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一直都只願意面對那些我更擅長的事情。

有個好朋友,她有次說到一個頓悟的時刻。她說,自己的不快樂,是來自於妄求。什麼是妄求?每個人都有自己能觸及的範圍裡的東西,你要在那個範圍裡面求。如果非要求自己恰巧沒有的那些東西,貶低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就是妄求。

我不確定自己是否精確理解了她想傳達的意思。但我想說的是,要真正做到「活在當下」,確實要學習充分給自己此刻所擁有的東西賦予價值。同時充分理解和接受,所有的當下都有缺憾——總有一些東西你求了也得不到的,承擔失望和感到幸福並不衝突,恰恰是,要明白「懷著失望,同時感受幸福」才是一種常態。

你要知道,你想像中,那種毫無風險、諸事順遂的人生從不存在。假如你真的活在那種生活中,你也一定會遇到煩惱、痛苦。只不過這些負面的部分,在幻想中往往不會被充分地考慮到。

推薦閱讀:人生的路在前方,不在別人的期待裡

最愛的人,只會是此刻在身邊這個。

最好的生活,只會是此時此地的這種。

這是幸福需要的智慧。

希望你,能在「此時」對自己感到滿意,這不是最好的,但已是足夠好的你。也祝愿你能對「當下」的生活總體接納,會有種種不如意,但還是能享受其中。所謂的「不斷追求更好的生活和自己」,其實最終的表現形式不外乎此。

長日盡處/我來到你的面前 /

 你將看見我的傷痕 /

你會知曉我曾受傷/也曾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