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走在學習什麼是「愛」的路上,這路上曾跌跌撞撞,也認定了,這條路可能要走一輩子了;但走到現在,我卻覺得很值得。與你分享關於愛的三個問題、愛的定義與延伸、愛的所有可能。

文|廖梓鈴

跟朋友聊完,我充滿著悵然的走出咖啡廳,心想著,怎麼類似男女情節總在日常中重複上演——那些關於背叛、關於瘋狂卻驟然結束的情愛。我往捷運站方向走著,突然意識到此時正好是下班的時刻。街道左側車水馬龍,看似熱鬧,我望著這美麗又虛華城市,充斥著穿著挺拔卻眼神哀傷的人們,自以為是的想著,嗯,大家都不懂愛,我也曾是。

我們都需要愛,也曾為愛癡狂,受愛所苦。自己明是隻摺翅的雛鳥,卻抓著另一隻摺翅的鳥,盼能比翼雙飛;卻在振翅後沒多久,雙雙墜入那熟悉且躁動的寂寞。於是,人們帶著受傷眼神對著天空哀嘆那一聲——愛呢?我的真愛到底在哪?

或許我們在追尋的愛,是那股鄉愁,又或是孤寂的靈藥,在彼此看似慾望的眼神裡,誤以為那是份圓滿。但親愛的,那真的不是愛情,要摔傷幾次才懂呢?

我正走在學習什麼是「愛」的路上,這路上曾跌跌撞撞,也認定了,這條路可能要走一輩子了;但走到現在,我卻覺得很值得。

你也願意跟我一起走這段旅程嗎?

關於愛的三個問題

人的痛苦,許多都可以追溯到「愛」的問題。尤其我們擠身在這寂寞如影隨形的城市中,終於遇到一位具有吸引力的陌生人,讓我們能脫離原先的孤寂與隔離、融化在一段有溫度的關係,是種極其興奮與美妙的時刻。

「出門工作不再只是過日子,也是為了回到家時,看見他開心。生活誰不艱難,為了他,這點苦算些什麼呢?兩人的生活,比一個人好多了。努力,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我們。」

《後來的我們》

他的到來,讓自己再度豐盛了起來,明亮的眼睛多了對生活與未來的盼望與期待。

但隨著相處的時間增長,也日漸了對彼此的了解,但這份親密在許多人面前,卻是個殺手,扼殺了愛情起先的神秘感、照亮了彼此的差異——那些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相去甚遠的未來圖像、對愛的理解與詮釋,許多伴侶們最終在失望、悲痛中而分離。

「為什麼你達不到我對你的期待?」

「這不是我要的愛情!」

「不知何時,我對你的感受淡了。」

在電影、偶像劇,甚至是許多人們的真實故事中,相似的情節總在日常中反覆播送著。我記得,在我青春年少時,我也曾害怕愛情是如此的難以捉摸、無法掌握。從經驗中我體會到每段愛情都有保鮮期,約莫六個月⋯⋯對。所以,我告訴著自己,該好好珍惜愛情起初的熱戀,也要甘願承受消逝後的平淡。

但不服輸的我曾執著,在幾次愛情即將消失之際,用悲傷且帶著那麼一絲卑微的神情,要求他回到當初一樣的溫柔,卻每每在應聲後幾天故態復萌。多次的失敗經驗,也讓我證實了流行文化表示的愛情的神秘與無法預測。

直到我也終於到了稍微成熟的年齡,經歷了人生許多的風浪,其中當然包括愛情。於是我再回頭重新檢視這項命題,卻發現這是一個謬論,而且是一個嚴重錯誤的謬論。

推薦閱讀:非典型戀人:在生命最谷底遇見你,時間卻沒站在我們這裡


圖片|《後來的我們》劇照

從問如何「被愛」,走到如何「去愛」

佛洛姆的《愛的藝術》中,道出了愛的本質,讓我重新去思索何謂「愛」本身。

人們都以為愛不可捉摸,是偶然發生、命運使然;無法佇立、只能墜入。如此的社會論述卻賦予愛更多的神秘性、滋養了人們以為愛是無法掌握的現象。於是在愛情苦海中的人們都在紛紛思考,如何能確保自己「被愛」——如何更有吸引力、如何討對方歡心、如何不麻煩別人、如何成為成功的人——卻不知道其實「愛」,並非單純的動情,而是發生在放手「去愛」時--無論如何都選擇去了解、去愛、去接受。前者讓人們執著地追求激情的愛,卻喪失了自己的靈魂與自主性;後者讓我們透過親密關係,更了解自己與對方,讓彼此全然地存在於這段關係,卻也讓關係回過頭來滋養彼此的獨特。

我不是偶然的遇見你,而是在積極的生命中找到你。

Jock McKeen&Bennet Wong

所以我愛你是因為你是你,我是我——你因為是你,所以我愛你;我因為是我,所以被你愛。這樣的愛發生在兩人都有足夠的勇氣,能接納彼此的真實與不完美,允許自己去了解另個真實的存在,證明了他之所以為他的獨特。

剛進入愛時的癡狂,卻顯示了自己內在空虛且不安的程度——內心越空洞,面對愛情卻越躁動與瘋狂,但這份激情卻不是建立在彼此深厚的了解,那你到底是在愛誰呢?

妳可以把錯怪給賀爾蒙,但事實上這並非真正的愛,而是期盼自己的不安與孤寂能被他消化。當我們渴望透過與另個人來融合,避免面對一人的寂寞,就好像兩個不完整的人,渴求結合以獲得完整。但是,當我們在獨處時,都自覺空虛了,怎麼可能因為與另個不完整的人結合而得到豐盛?又怎麼能肯定對方能因為你的存在而感到充實呢?

媽媽:你不醜,奧吉

奧吉:因為你是我媽,你才這麼說

媽媽:因為我是你媽,這才重要,因為我最了解你——《奇蹟男孩》

那份愛是,我了解你,所以我愛你,儘管那個你,不完美又平凡,卻也完整獨特。

我曾有位朋友,在某次碰巧的聊天中跟我分享他對愛情的相信,直到現在我都印象深刻。他說,若彼此都是個不完整的圓,在前進的路上或許會產生不順遂的碰撞、死水般的擱置,甚至偏離;只有當兩個完整的圓遇到彼此,才能平穩持續的滾動前行。

所以,敵不過時間的,其實不是賀爾蒙,是不夠成熟整全的人格。

而關於如何去愛、越發讓自己更完整,是在關係中持續的自我了解與尊重彼此,以下我有三項心得對愛的心得,想與妳分享。

愛是願意了解、允許差異

一個匱乏的人,進入關係中,需要索取對方的愛,來獲得支撐自己的力量,但那不是愛,是需要。一份不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我需要你陪伴我,讓我不孤單!」

「我需要來照顧與滿足我的需要!」

「我需要你來充實我原先貧乏無趣的生活!」

「我需要在你的眼中確認自己是有價值的人!」

由需要而建立的愛,如同高樓大廈缺乏穩固的地基,隨時會崩垮。如果你有經驗,妳就會發現,那份根源的不安,並不會因為與他融合就消失,反而會在這段親密關係中持續蔓延,成為日常衝突持續出現的腳本;同時,這也將阻礙了妳了解對方的可能——當對方呈現的樣子與我們預先想像的不同,內心中即會感到那股騷動的不安與恐懼。

親愛的,當你需要透過其他人來彌補自己內心的缺憾,就不會有餘力真正的去愛,甚至看見真實的對方,因為匱乏的人,只看得到自己的需要,也把對方視為照顧需求的一個對象,而非把它視為一個完整的人——他是完整的靈魂、有他的個性、有他的喜好、有他的習慣、有他的價值觀、有他的過去、有他對人生的選擇、有他看待愛情的方式。所以此時,我們是把對方物化的,在物化的同時,會不小心透過控制,來限制了對方展現真實自我的機會,阻礙了真實親密的開展。

「我要你照著我的方式愛我!照顧我!」

「你說你愛我,那你要讓我看你的手機、參與你所有生活」

這份急切,卻說出了走進愛是為了逃避面對己身孤獨的責任;那份依賴與控制,卻也讓兩人都同樣感到難以窒息與無法自在。

所以,「我」融化在「我們」之中,這樣的關係起初是浪漫興奮,但隨著時間,卻會發現,這樣的關係如同死水般,不再有漣漪、不再有新鮮感,因為在「我們」之中,都已經失去「我」;也因為不安,制止了「我」的存在。無法允許界限的結果,將無法將兩人的差異作為創造性的營造,成長將停滯——透過「接觸」彼此的差異,來共同參與兩人生命中的獨特。

一旦沒有因了解而產生的親密與尊重,具有生命且豐盛的愛將無法滋生。


圖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劇照

尊重彼此的差異,成為完整的人

愛確實是彼此互相扶持與照顧,但基於「渴求」為基礎所發展的關係,卻無法讓兩人真正感到生命的豐盈,反而是完整的兩人,才能共同建構更踏實的幸福。但什麼叫做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在於認清自己生命的所有面向,認回所有的自己,充分的自我了解,基於穩固的自我感之下,願意充分的瞭解他人,尊重兩人間的界限。

一旦接受最親密的兩人也存有無限的距離時,美妙的共同生活才能產生。

歌德

這是我相當深刻的體悟,我也曾是那「依賴環境」的人,但卻經歷了一次覺醒。我與大學交往的男友,在六個月熱戀期如預期般的冷卻,當時我焦慮地要求對方照著我的方式愛我、對我好,把我的幸福考慮進他的未來規劃,好讓我能繼續維持當初愛情的溫度——我嘗試透過掌控來確保我自己仍被他愛著。但每每我向他要求,他總是幽幽的說「好」,後續卻沒有任何行動,讓我極度感到不滿與失望。堅持了痛苦的兩年。直到有天我領悟了一件事,鬆開了我原先的執著。

原來,我要求他變成我心裡期盼的那個完美男友,但卻不是原先他的樣子,我當初愛上的,確實是現在這個不完美卻真實的他。

我問自己,如果我無法照他本然的樣貌愛他,這還是愛嗎?不,這不是愛。我只是愛我內心的那份幻想罷了,因為我自私的渴望透過那份幻想來換取生活上的支撐與對未來的期盼,也控訴著他該捨棄自己、配合我的幻想演出——這一切都只是我在演獨角戲。

在那一刻,我深切的體會到「界限」:我把我的需要與不安投射在身上,卻從頭到尾沒有把他視為一個「人」,去了解他的需要與感受、他的興趣、他對未來的期待與想法。於是後來我也開始去練習,真正的愛是去了解、尊重這個人本來的樣子,也接受他在這段愛中能呈現他原本的樣子。

然而,我花了一段時間慢慢去理解他,也確實發現這不是我要的愛情,在我聲明期待後,他不以為意,但我不再只是憤怒埋怨要求他改變,儘管內心有些不捨,但我卻欣喜於原來這才是真正的他,我從來都沒允許自己去瞭解過,我現在終於看見了。帶著在這段關係不再感到快樂的心情,當時我又問自己「我是想接納對方的原本樣子,或是帶著自己無法放下的需求,離開這段關係呢?」

我摸著自己的心:當我聲明了需求後,他的反應卻呈現了他的選擇,我予以尊重,但我同時也不需愧疚的做出我的另一項選擇。而我驚訝的發現,這歷程的發生,原來可以很平靜,因為我們都尊重彼此的差異,也決定放下不再執著。

所以愛是看見差異,也尊重彼此用自己的方式做選擇,而不需抱怨與責備。

愛是自發性的行動

愛是一項積極的行動,不是等著被愛,而是主動去愛,去付出,去給予。

就好像一種內心中的自發性想去愛,愛的本身即是付出的原因,也是答案,而非由為求公平所驅動的行為。

我曾聽過有些男孩女孩跟我分享他們對於「給予」的看法:

「如果,我太寵著她,會不會讓他變得很任性?視為理所當然?」

「如果,我一直傻傻對他好,但他卻沒有給我回報,這樣不是有點虧嗎?」

這種「給予」是建立在對等式的等價互換,將愛視為可交換的事物,以為愛給出了之後,即會遭受到剝奪或失去。愛不是匱乏需求,真正的愛,是能持續滋生更多愛。而讓愛滋生的秘訣在於回應彼此的需要,從對方欣喜的眼神中,你將會了解到,這樣的付出將能持續喚起綿延不絕的愛,這份愛最終也將回饋到自己身上。

佛洛姆曾說,如果我們是能去愛的人,這份愛不會只自私的呈現在你們倆愛情裡,而是能瀰漫你生活的周遭,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源自愛的溫暖。只有愛才能生更多的愛,或許可以問問自己,你是一個能給愛的人嗎?你願意從現在開始敞開心胸付出愛嗎?

推薦閱讀:因為你笑,所以我快樂!7 個讓情侶感情升溫的小動作


圖片|《愛情藥不藥》劇照

愛是一項責任

最後想分享的,也是我個人最近最有感觸的事。

我曾對於劈腿者相當扼腕與困惑。還記得幾年前,曾有位追求浪漫愛的朋友問我:「何以需要婚姻?何以愛情需要承諾?如果兩人都歡喜接受,為何不能持續追求魚水之歡?」確實,why not?這些話當時動搖了我。

因為我知道這是社會對我倆愛情的期盼,卻不該是愛的本意。後來我重新檢視自己的情感,意識到我只是在自命清高罷了,因為這並不邪惡,是人性——若有人說,我愛上一個人,這輩子就不會再喜歡別人,那是個謊言吧,至少我這麼相信。但行不行動卻在一念之間——當激情淹沒了理智時,尤其人又是感性的生物,但這樣表示真的沒有長久穩固的愛情嗎?

經過這些年的沈澱,我想說,我仍相信長久穩固的愛情存在,與你分享我的體悟。一段成熟的愛奠基在對彼此深刻的了解,那份由時間與經歷所累積的親密是如此毫不容易,也將成為關係中隱形的約定——因為我愛你,所以我不忍傷害你,為了另份激情而賠上可能失去這段獨特關係的風險,因為我確實知道,這段感情這一路走來,是多麼得來不易;於是我為了你,我能守住那份寂寞,也能尊重我們彼此存有的獨特,這是回饋這份愛,我能為你做的。

這是愛的最後一種形式——愛是責任。

成熟的愛是——我愛你,我需要你,而我也惦記著,我被你需要著。

真正的愛,是兩個獨立的人,邁向合一的路程;但在合一之中,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我們的獨特,被彼此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