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因種種理由不得不拒絕。可能是懼怕未知或是不想放棄掌控,我們將自己困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如此一來也會壓縮了我們的可能性,邀請你從生活裡改變,要做的,只是在日常中多添一點「yes」,敞開身心去接觸新體驗!

先說「好」,之後你就會懂了。

—蒂娜.費

我們常因種種理由不得不拒絕。由於懼怕未知或是不想放棄掌控,我們困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儘管在生活中拒絕能力有其重要性—有助於明定界線、排定優先順序以及管理時間,但太常說「不」,也會減損我們變快樂的能力。本週改變要做的,只是在生活中多添一點「yes」,敞開身心去接觸新體驗。

的確,太常說「好」會導致各種問題發生,但說得不夠又會讓人墨守成規,甚至造成抑鬱。越能接納新體驗,就越能擊退枯燥無聊。一旦說「不」,就等於斷絕了美妙事物發生的可能性。但是說「好」,卻能開創令人悸動的嶄新機會,打造更精采有意義的人生。

溫斯頓—撒冷州立大學的里奇.沃克(Richard Walker)博士,在其研究中審視為期三個月至四年的三萬個事件記憶及五百多件日記,發現比起體驗較少者,從事多樣體驗活動的人更容易保有正面情緒,淡化負面情緒。

說「好」能夠建立自信心。離開舒適圈帶回正向體驗,會促使我們將來更有信心投入新事物。而嘗鮮自然也有助於個人成長,維持開明的洞察力,並刺激鍛鍊大腦積極開創新路徑。甚至可能發現,新體驗成為開啟新嗜好、新活動或新職涯的契機。

最後則是,願意嘗試新體驗對社交有益:許多體驗活動都會攸關他人,能夠滿足社會連結的需求。此外,跟陌生人一起體驗活動,還能夠結交到新朋友、建立新的社會連結,好處良多。

推薦閱讀:人生就是要挑戰完全不會的事!五位女性創業者給你的人生建議


圖片|來源

改變之道 欣然體驗新事物

只要心態正確,接受新體驗這個改變就很簡單。不妨試試以下方法來達成此目標。

停下來想想 在反射性地拒絕新機會前,先停下來好好評估再給出最終答案吧。起碼給新機會一絲考慮的餘地,有助於個人對新體驗抱持較正面、開放的心態。

推薦閱讀:「挑戰比妳想像得多」追夢路上你該知道的五件事

了解「說不」的內情 如果說「不」好像已成了自動反應,那就要去探究拒絕的背後起因。是因為懼怕所致?過去的經驗影響了判斷?還是該機會需要花點心力?那個主意讓你覺得不自在?認真思考是什麼阻礙了自己去參與,最終可能會發現沒有真正的理由。除非新體驗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比如生理、心理、經濟或情緒方面),否則你所持的理由可能都只是藉口而已。一旦能夠辨別自己的拒絕理由正當與否,才能著手將「不」轉為「可以」,化「不行」「做不到」為「做得到」「試試看」。認為什麼事做不到的時候,不妨轉念這樣想:有可能辦得到。正面「進取」的態度能去除成見和阻人嘗新的負面思維。

體驗附帶目標 遇到很難說「好」的時候,就試著去釐清新體驗的最終可能性吧。它可能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助益?比如正在轉換職涯跑道之際,答應赴一場宴會的邀約,可能有機會結識自己感興趣的業界人士。

借助他人來說「好」 如果對某個提議不確定,或是覺得要答應很不安,不妨邀個朋友去兜風。除了能獲得友人的支持和鼓勵,也能藉由經驗的分享更拉近彼此的距離。

答應別人 如果你對所愛之人擁有定奪權,請盡量考慮同意他們。比如做父母的遇到孩子受邀參加交換學生計畫,卻怕自己太想念孩子而不想讓他去,這種時候請考慮答應說「好」(前提是孩子的安全無虞)。讓他人有機會去體驗新事物才能夠有所成長,人生才會更豐富。

杜絕雜音 有些時候不是我們自己的反應導致我們說「不」,反而是受別人灌輸的想法所影響。如果你的人生有這種對一切戒慎恐懼、還常常來分享這些恐懼的人,那麼在你想要嘗新時,就有可能受到影響或混淆判斷。可以的話,盡量將他人否定的雜音或負面態度隔絕在外,關注在自身的看法和興趣上。

從小處著手 從自己習慣拒絕的小事開始說「好」。比如朋友邀約晚上出去喝一杯,通常不會出門的你就改成答應吧。或者從沒吃過衣索比亞食物,但你的另一半想要嘗試看看,也請說「好」。要是對小事能夠自在地答應,那麼大一點的事或許也行得通,比如擔任原本自覺還沒準備好的新職位。

一整天都說「好」 試著一整天都說「好」看看。無論要做什麼事情都說「好」(前提是自身安全無虞)。在一天近尾聲時,花點時間記下自己的感受。有沒有覺得生氣蓬勃?還是更快樂?會害怕嗎?覺得自己更堅強了?更有自信了嗎?有對什麼事情感到驚訝嗎?試著經常這麼做。就算是看起來可怕的事,越常說「好」,就會越得心應手。嘗到說「好」的甜頭越多,日後就會更容易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