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裡,總有那麼一瞬間的人際相處會讓我們感到些許不自在,例如「青春期時,父母不敲門便闖入的時候」,又例如「回老家遇見長輩親戚,被拉著詢問『交男朋友了沒,一個月掙多少』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是來自於「個人邊界」被侵犯的時候。

KY作者|夏超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我在生活裡不算是脾氣太差的人(喂你明明很暴躁好嗎),但卻經常會和一些出租車司機師傅撕起臉來。姑娘你住在這裡呀?房子租的還是買的啊?姑娘你一個人去醫院啊,你老公不陪你嗎?姑娘你們讀過書的人,工資很多吧,一個月能賺多少錢呀?

呵呵。

在生活裡,總會類似的瞬間讓你感到不舒服。可能是在青春期時,獨自待在房間,父母不敲門便闖入的時候;可能是在成年後,回老家遇見長輩親戚,被拉著詢問「談男朋友了沒,一個月掙多少」的時候;也有可能是在分手之後,前男/女友還是糾纏著你,不願離開你的生活的時候;還有那種內心迴盪著「我明明和你不熟」的時候。

但你可能沒有意識到,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原因,是你的個人邊界被侵犯了。「邊界」不是一個中文裡現成的詞彙,它聽起來有點像是「底線」或者「原則」,但相比這些日常用語,邊界是一個更加複合的概念。

邊界感和一種精神障礙診斷密切聯繫在一起:邊緣型人格障礙。有意思的是,很多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在識別別人的情緒和「內心戲」方面「天賦異禀」:他們往往對身邊人的細微內心活動高度敏感,直覺靈敏。正因為他們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模糊——就好像沒有皮膚一樣——彷彿親身置身於對方的身體裡一樣,“they are literarily in others' minds” 我督導這樣說。而這種模糊的邊界感經常給別人、也給他們自己帶來許多傷害。

今天我們來聊聊邊界。

什麼是個人邊界?

在維基百科的定義中,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個人所創造的準則、規定或限度,以此來分辨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許的,以及當別人越過這些界線時自己該如何應對。

個人邊界不僅是身體上的,也是情緒上的,它能夠反映出個人對自我身心狀態的認識和要求。當我們說,一個人擁有較為清晰的個人邊界,或者說這個人「邊界意識好」時,就意味著他足夠敏感和堅定,對於自我是什麼樣的人、思考及感受著什麼有屬於自己的認識,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被他人控制、利用或侵犯。邊界意識好的人,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夠接受哪些對待,不能夠接受哪些對待,既尊重別人,也保護自己。

在中文中,我們不常提到「邊界」這個概念,這與我們的社會文化有關。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把西方社會的格局比作一捆一捆紮著的柴,個體在神面前人人平等,通過社群、群體的集結,形成邊界清晰的結構。而傳統中國社會的格局則被比作石頭擲在水面上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一個多圈水輪的中心,水輪距離石子的遠近比喻人與人之間的親疏。在中國社會裡,人際之間的親疏遠比邊界要重要,我們有時會覺得如果足夠親密(比如父母與孩子之間、戀人之間、朋友之間),就可以不注意邊界。

個人邊界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身體層面的,二是心理層面的(Whitfield, 2010):

身體層面(Physical)的邊界主要是指個人空間及接觸上的考慮,可以通過衣著、住所、噪音容忍度、言語指示和身體語言等方式來表達。

典型的身體邊界的冒犯者是近距離談話者。當一個人在說話時離你太近,你對此的自動反應可能是向外退,為了重建自己的個人空間。你這麼做,是在發出了一個非言語的信息:你感到了對自己個人空間的侵犯。如果這個人繼續走近,你可能會告訴他,不要這麼走向自己,用言語地方式保護你的邊界。

心理層面(Psychological)的邊界,主要是在信仰、想法和觀念等方面獨立於他人。這些邊界能夠保護你的自尊和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

如果別人坐了你的椅子或者用了你的東西,或者對你個人進行評論,讓你感到不高興,這時就是心理邊界在發揮作用。如果一個人擁有脆弱的情感邊界,他就容易受到他人言語、想法和行為的影響而感到痛苦。例如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一個人可能會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感受從伴侶的感受中區別出來,這樣自己幸福和悲傷就受到對方情緒的強烈影響。

什麼樣的個人邊界是健康/不健康的?

簡單來說,健康的個人邊界是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並且不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Manson, 2013)。所以,健康的個人邊界能夠幫助我們接受我們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收穫它們帶來的益處。同樣重要的是,它們也確保我們讓別人也能為他們自己的生活負責。

推薦閱讀:溫柔都給別人,卻不願放過自己?你懂得「自我關懷」嗎

健康的個人邊界有以下特徵:

  1. 現存的、清晰的
  2. 合適的,非控制性或操縱性的
  3. 堅固而靈活,不是堅硬的、無法改變的
  4. 保護性的,非傷害性的
  5. 接受性的,非攻擊性的
  6. 為自我建立,而非為他人的。

而擁有不健康的個人邊界的人,則要嘛是容易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要嘛是期待他人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Manson, 2013)。

Nina Brown(2006)提出,個人邊界可以被分為四種不同的風格。其中,柔軟型、剛硬型、海綿型都是不健康的,只有靈活型是健康的個人邊界。

1. 柔軟型(Soft):一個擁有柔軟型個人邊界的人,容易融進其他人的邊界之中,容易被他人影響和控制。他們會經常感覺「我很難對他人說不」,可能會有過分共情、陷入他人情緒不能自拔、被他人操縱和利用的問題。

2. 剛硬型(Rigid):一個擁有剛硬型邊界的人是封閉的或隔離的,很難去信任他人和感到安全,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靠近他,無論是在身體層面或還是情感層面。這樣的人在身體上、情感上或是心理上曾受到過虐待的比例較高。有一些剛硬型邊界的人是「有選擇性的剛硬」(Selective Rigid),他們並不是在所有的情境下都同樣封閉,比如少數人能夠靠近他們,但大多數人靠近都會使他們不舒服。他們的邊界會依據時間、地點或環境具有選擇性,常常出現在一個發生過糟糕經歷的相似場景中。

3. 海綿型(Spongy):海綿型的個人邊界像是柔軟型與剛硬型的混合物,就像一塊海綿一樣。它們比柔軟型更少、比剛硬型更多地受到情緒上的感染。擁有海綿型邊界的人是很矛盾的,他們對於邊界仍然沒有清晰的意識,不確定該將什麼納入邊界之中、將什麼排除在外,時而會擔心侵犯了他人,又時而會擔心沒有和他人建立連接。

4. 靈活型(Flexible):這是理想中的邊界類型。雖然他們看起來和有選擇性的剛硬型或海綿型相似,但與前兩者的區別在於,靈活型邊界的人能夠自己控制邊界,決定讓什麼進入、讓什麼保持在外,也能夠抵禦情感上的感染和控制,很難被他人利用。

下面是一些不健康個人邊界的常見表現(Cole, 2012):

  • 為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價值觀或權力
  • 時常想要拯救你親近的人,為他們解決人生問題
  • 讓別人定義自己
  • 期待別人自動滿足自己的要求
  • 拒絕別人時,心情不好或感到愧疚
  • 為了得到別人的關愛而故意崩潰
  • 當被糟糕對待時忍氣吞聲
  • 不詢問便觸碰一個人

還有一些人格特質/障礙的人會擁有特殊的與邊界相關的特質,比如自戀和邊緣性人格的人。

自戀的人不太會意識到他們有個人邊界,也不會覺得其他人是獨立的。自戀者認為,他人之所以存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或者他們根本不存在。而那些為自戀者提供自戀滿足的人會被自戀者認為是自己的一部分,他們活著就是為了達到這種期待。所以,在自戀者的想法中,自己與他人之間並不存在任何界限。

因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有自我身份的識別障礙,對於自己究竟該是什麼樣的人沒有較為穩定的期待和認識,其自我意像不連續、一致且互相矛盾,所以他們的個人邊界難以穩定存在,隨著他們不穩定的情緒和人際關係而不斷變動(Danielle, 2014)。

親密關係中的個人邊界

戀愛關係的開始和結束,就涉及到邊界的轉換。確定關係、成為伴侶,意味著你們的邊界靠近,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相互融合的;而分手之後,你們則要重新劃分邊界,這時很多人難以接受邊界的變化,不能尊重對方新的邊界,比如,有的人會在分手後仍然模糊邊界,對你做一些越界的事情。

在親密關係中,由於出現了親密與獨立的衝突,保持清晰的個人邊界顯得更為困難。比如你會覺得,有時你必須為了愛的人作出一定的犧牲。這沒錯。但關鍵在於,如果你為你所愛/關心的人作出犧牲,最好是因為你想要這麼做,而不是因為你感到有義務這麼做,或是因為你害怕不去做會造成什麼後果。行為只有在它們不帶期望地被實施時,才是正當有效的。

例如,你的男/女朋友每天都和你打電話,其實你不喜歡這樣,感覺他阻礙了你的自由,但你又害怕不打電話了他就會生氣。這時,你的個人邊界其實是被侵犯的。但如果你打電話是因為你愛他,你自己想要這樣做,那就沒有問題。

推薦閱讀:關係心理學:如何在親密伴侶面前,表達脆弱?

在生活中,如果邊界不清楚,我們有時會很難分辨自己做某件事究竟是出於義務,還是出於自願的犧牲。有個簡單的測試方法:試問自己「如果我不再這麼做,關係就會怎麼變化?」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害怕這種變化,就是一個糟糕的信號;假如結果會不太愉快,但你感覺你能夠能停止表演式的行為,並且自己不會感到太多異樣,那這是好的信號。

擁有健康的個人邊界的人能夠理解到,要求兩個人完全契合、完全滿足伴侶的每一個需要是不合理的。他們同樣理解,健康的關係不是去控制另一個人的情感和想法,而是互相支持和鼓勵,走向共同成長和自我實現(Manson,2013)。


電影《明天也一定要和你戀愛》劇照

如何建立個人邊界?

為什麼建立個人邊界是困難的?雖然個人邊界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很多方便和好處,但很多人仍然對建立個人邊界有所遲疑,或是無法順利地建立健康的邊界,常見的原因如下(Darlene,2015) :

  1. 將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
  2. 對自己不夠了解,不知道如何建立。
  3. 不認為自己有建立邊界的權力。
  4. 擔心個人邊界會影響人際關係。
  5. 沒意識到建立邊界需要堅持和努力。

如果想要建立健康的個人邊界,你可以嘗試以下幾點:

1. 明確你有建立個人邊界的權利。

建立個人邊界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也是自我保護的方式之一:你有權利保護自己的隱私,有權利拒絕,當然你也應該對「允許別人如何對待自己」這件事負責。只有自己建立清晰而堅定的界限,別人才會尊重它們。有趣的是,個人邊界脆弱的人,會更傾向於冒犯他人的邊界。所以,擁有良好的個人邊界也可以促進你對他人的尊重(Z.Hereford,2016)。

2. 分辨出哪些是你無法接受的行為。

回想你經常遇到的場景,想想它們是否與個人邊界相關。寫下你的感受和平時的處理方法,再列出清單,思考是什麼阻止了你做出行動。然後,用平和的語氣寫下能表明你個人邊界的話,以後再次遇到這類場景時向對方表明(Tartakovsky M.,2015)。

3. 別人的需求和情緒不一定比自己的更重要。

很多人會覺得,別人的需求或情緒,尤其是家人或伴侶的,比自己的需求更加重要,否則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自私的人。道德感過高會讓人焦慮。學會將自己放在首位,為自己建立邊界,足夠的自尊與自愛才會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遷就他人(Tartakovsky M.,2015)。

4. 學會拒絕。

當個人邊界被冒犯時,生氣是最常見的、本能的反應。生氣是一種信號:說明你該採取行動了。如果你對於建立個人邊界感到焦慮或愧疚,要記住的是,如果你因為擔心冒犯他人,而不去表達自己的不悅,你的人際關係反而會受到損害。表明個人界限並適當地拒絕,反而有助於關係的發展(Lancer,2015; Burbach,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