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太太蔡康永的訪談中提到「平靜比快樂重要」這一個觀點,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總是追求快樂,但是快樂一定要有對比對嗎?

身為一個被認為是絕對文科腦的雙魚座女生,卻莫名的被理科太太給圈粉,大概是因為總是情緒過剩,反而被她的平靜給吸引,看到她和蔡康永的訪談中提到「平靜比快樂重要」這一個觀點,讓我按下了影片的暫停鍵,認真地思考起這個觀點,我們總是追求快樂,但是快樂一定要有對比對嗎?

我們喜歡熱情的人,但是應該很難真的有人可以保持 24 小時的熱情對吧?然而平靜,其實是一個很微妙的狀態,忽然想起在為孩子們讀一本最近很紅的繪本,叫做顏色妖怪〈color monster〉除了我們常提到的一些情緒喜怒哀樂之外,裡面也介紹了平靜,但每次翻到那頁的時候,我總會卡卡的,要向一群學齡前的孩子們介紹「平靜」的狀態,似乎很抽象,或許因為我們在傳統的教育中,並不重視認識自己,也不重視面對自己的情緒這一塊,其實,我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長大,變成大人之後,常變成「情緒勒索的一員」。

我說的「情緒勒索」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種,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腦中閃過了這個詞語,而且覺得至很難再找更恰當的形容詞。

我說的,比較像是一種團體中的,社交上面的「情緒勒索」,對方或許沒有期望能夠透過這樣的行為讓你做什麼,但是他們期望從你的身上得到「總是正向的感覺」,無論你今天遇見什麼狗屁倒灶的事情,都要笑臉迎人,即使你只是「平靜」的狀態,都很容易被解讀為你心情不好、你正在發脾氣,但或許,你只是在一個平靜的狀態陳述一件事情。


圖片|來源

回台灣工作之後我發現,大家都希望「你會是林志玲」,就像理科太太提到的,她媽媽認為情商最好的人,就是林志玲,但是,在每個想尖叫的當下,或者是被人家問:「你幹嘛臉那麼臭?」的當下,難道沒有人想過,林志玲的黑暗面到底是怎麼度過的?

如果我們都覺得辛苦的狀態,但為什麼我們卻常常希望別人可以做到?

以前讀大學的時候,遇過一個教授,她在課堂中提到,三十歲之後好像忽然對於很多的事情變得勇敢起來,對於當時 20 歲的我來說,當作趣聞在聽。

她說,在 30 歲以前,遇到插隊的人,遇到不合理的事情,雖然不爽在心裡,但是不敢出聲,但是在三十歲過後,她提到假日時在遊樂園的廁所,有一個阿姨插隊,但是沒有人敢出聲,她聽見自己的聲音出口說了對方,說出口的當下自己都很驚訝,但是很舒暢,如果是以前一定會覺得這樣的人很沒必要,就算了嘛,幹嘛要講出來變得那麼難堪。

現在的我,忽然好像有點懂,其實不是變得勇敢了,而是因為清楚的知道,如果你的想法,你的權益,不會自己發聲,那麼很多事情就那樣過去了。其實後來發現很多的事情都像是,當你的孩子很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在百貨公司的地上打滾,你會因為怕丟臉而買給他,還是把面子放一邊,處理這件事情久了,會成為我們面對事情的態度。

推薦閱讀:今年為自己許個願望:為堅持的價值表態,就是勇氣

我們都喜歡走簡單輕鬆的方式,而不是在乎對錯,我們很害怕被人家說「有情緒」或「情緒化」,但是當我們真的像理科太太那樣「平靜」時,就像她自己說的,常會被認為沒禮貌!

活在別人的想法裡面,真的好累,或者應該說⋯⋯試圖要成為別人喜歡的模板,真的好累。

三十歲過後就會變得成熟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但是對我來說,30+ 的生活態度是真的有點不同的,雙魚性格雖然還是很難改變,情緒過剩還有在意他人的眼光,但是稍有長進的是,更懂得自己不要的是怎樣的東西,跟自己喜歡的人出門,刪減臉書的好友,去自己喜歡的場子,不勉強自己參與不喜歡的聚會,哪怕是到了前一天,才發現是會自己情緒上過不去的狀態,現在都能夠勇敢地取消約會。

推薦閱讀:建立你的生活圈:與其刻意討好,不如保有獨特個性

年紀比較小的時候,很想要八面玲瓏讓每個人都喜歡,覺得最好每個人都可以一起做每一件事情,覺得委屈自己一點顧全大局沒關係,但是後來會發現,自己沒有那麼偉大,也不需要那麼委屈,再好的朋友也有不適合在一起做的事情,與其強迫自己去一個自己不想去的局,去到很彆扭,不如找個理由不去,自己在家躺一天追個劇,找個對的對象吃個下午茶多好⋯⋯正因為更知道自己是個情緒很多的人,更希望自己可以用讓自己舒服的方式情緒平靜。

有情緒不是壞事,但沒有情緒的狀態,有時候也是值得學習的,30+ 不用追求讓自己成為「林志玲」,可以有小脾氣,可以嘗試把自己的社交圈分類,不再追求人人好,不再試著當朋友圈的開心果,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很值得成為新年的新目標,不是嗎?

嘿!你今天過得好嗎?

新的一年也要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