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 30 歲感到焦慮,想要改變卻不知道來不來得及,想要做些什麼又不知道該如何去做,那麼你可能要回到源頭思考:「你想不想要可窺見的後半生呢?如果你不想要,just try it!」

文|莎瑞絲

30 歲就像是個分水嶺,好像不做些什麼就對不起自己。面對這些年齡焦慮,卻沒人告訴我們可以怎麼做?該怎麼排解這些焦慮?有人走入了婚姻,有人轉換了跑道,有人跳槽了,有人去旅行尋找人生意義⋯⋯。

你是否也在 30 歲焦慮中呢?或許你清楚知道走入婚姻及創業並不是你想要的,卻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與你分享我如何走出 30 歲焦慮前,我們先釐清「30 歲焦慮」的幾個預設狀況:

  • 30 歲與過去的生活該有一些分別,因為 30 歲是件大事。
  • 該改變目前的生活嗎?還是維持現況就好?
  • 你期待著 30 歲時有所改變,卻不知道可以做什麼。
  • 已有想法的你,卻害怕嘗試。
  • 總覺得人生不應該只有這樣,很想為自己和別人做點什麼。

很多人都說 30 歲是人生第一個關卡,而我在 25 歲便開始感到莫名的焦慮,每天都有不同的想法在心裡冒出:「我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辦?」、「除了這樣,我還能做什麼?」、「我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有些事情現在不嘗試,也許這輩子就不會再有勇氣去做了!

我的 early 30 歲焦慮,既不是選擇走入婚姻,也不是在事業上大展拳腳,我選擇了回到校園當學生。

推薦閱讀:30 歲,我還有資格迷惘徬徨嗎?

老實說,當時做出這個決定我也覺得自己瘋了,我有一個穩定的生活和收入,不需為三餐煩心,既沒負債,也不需要煩惱哪個帳單繳了沒,週末還可以約朋友看場電影吃大餐,有時候還可以和朋友相約出國旅行去。

但每每夜深人靜,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始終知道心裡有一個空缺,一個需要被填補的空缺。我懊悔過去學生時期不認真,錯過了許多學習的機會,所以決定唸大學也算是追回「錯過」的學生時代。

27 歲唸大學的確比一般人晚起步,但也因為這些的懊悔,讓我能夠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既然要做,就要全心全意向目標邁進!離開校園 10 年再返回校園的確不容易,這份不容易同時也讓我對許多事情改觀,現在回頭看當初做出決定,我並沒有後悔,在踏出舒適圈後才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做得到!

你有沒有曾經試過買了一件衣服,因為價錢不菲又實在太喜歡它了,於是告訴自己不能糟蹋如此美好的東西:等到有 special occasion 再拿出來穿吧!結果年復一年,這件衣服始終在衣櫃裡不見天日,它的確很漂亮也很亮眼,穿出來一定讓人「哇~」一聲,但好像沒有那個場合可以穿?還是再等等吧!

你有發現好像沒有那個所謂的 “special occasion”?那個 right timing 一直沒有來?其實現在就是 perfect timing!當然你不需要像我那麼瘋狂,拋棄穩定生活跑去開始一段未知的人生,若你此刻心中也有一些想法,卻裹足不前,請試著去做做看,因為有些事情現在不嘗試,也許這輩子再也不會有勇氣去做了!


圖片|來源

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停止學習

學生時期面對不喜歡的科目就開啟勿擾模式,抗拒去學習討厭的科目,就連不喜歡某個老師也是個拒絕學習的藉口,其實學習不喜歡的事物也是一種學習力。在決定返回校園難免會遇到不感興趣的課程,我告訴自己:

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停止學習。

不管幾歲我們都得保持開放的心態,持續學習。30歲的我們,也許面臨著如何讓事業更上一層樓、如何增進自我價值、如何在人際關係更圓滑、如何在新的一年達成我們的目標。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記得有次到人類學博士家裡拜訪時,閒聊好奇問了一句:「平常不用工作時,你都做些什麼?」,他拿起了放在筆電旁邊的 kindle(電子書閱讀器)說道:「我喜歡閱讀,閱讀是唯一讓我持續學習的動力,閱讀讓我從別人身上學到經驗,也開闊自己的視野。」

看著眼前這位博覽群書的博士,我又問了一個非常可笑的問題:「讀博士時你寫了那麼多論文,看了那麼多書還不夠嗎?」

「唸人類學博士是我的興趣,我喜歡研究人類學,但人生裡不能只有一樣東西,它填補不了我的生活,閱讀不同書籍能夠讓我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不同的事物。人生還有很多東西是我未曾聽過、經歷過的,透過閱讀能夠讓我維持學習的心態。」說完他便站起來,走向廚房。

「我最近在研究製作手工啤酒,前幾天剛做好的煙燻啤酒口味,你要不要嘗試一下?」我遞上了空杯,示意他倒滿。

在他身上常常讓我看到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我以為大學教授都非常保守,只做學校行政的工作便下班回家,但他卻因喝不到好喝的手工啤酒,便自己開始研究如何製作出好喝的手工啤酒,從購買小麥、酵母、啤酒花、溫度控制等,他都一一參與其中。他也曾因為買了好吃的 blue cheese,卻買不到搭配 blue cheese 的麵包,他開始學做手工麵包。

他表示,學習最好玩的就是學習過程,過程當中你會發現許多可能性,也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當你一一克服了它,就非常有成就感。 你曾經想過要學些什麼嗎?也許是更進階的工作技能?也許是一直埋在心裡很久,很想做的事情?

你不需要放棄目前的生活才能開始做你想做的事情,試著在一週裡擠出一小時去嘗試看看,維持學習的熱情,也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驚喜。在踏出那一步前的確讓人恐懼,我始終相信著人有著無限的可能, 只要在開始嘗試後,就會開始慢慢地習慣它,別因一時的抗拒便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想做就去做,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遲

記得大學入學第一天,心裡非常忐忑不安,各種莫名其妙問題不停在腦海中盤旋:別人會知道我 27 歲唸大學嗎?同學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我看起來會不會和其他學生格格不入?

一直到踏入教室才放下心來,因為根本沒人在注意我,隨意選了一個座位坐下時發現前方有個 50 多歲的大叔,心想著:「咦?現在的教授流行坐學生座位?這樣比較親和?」這時另一位女士進教室說:開始上課前先確保大家沒跑錯教室,先開始點名。當那位大叔舉手說「有」才發現原來他也是學生!

在還沒嘗試前就給想了一堆「假想難題」嚇唬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被這些不存在的困難而嚇退不敢前進,現實並不如我們想像得恐怖,如果回到過去,我想跟當時的自己說:沒事不用想太多,想做就去做,任何開始都不算遲!

以前我總認為「學習」是校園、學生的事情,畢業後就不需要再學習了,以至於高中畢業便恨不得投入社會開始工作。在工作幾年後才發現,「學習」是每個人都必須維持的習慣。若停止學習,在被社會淘汰之前,我們已被這守舊不思前進的自己給淘汰了。

過去我總認為「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很土,誰想要一直學習?萬一被笑不就很丟臉?

其實別人沒那麼閒,不會一直在那笑你,你有你的生活,他們也有各自的忙碌。在經過了時間及歷練後,你會發現身邊的人和你漸漸劃分出遠近,持續學習的和只會抱怨不願改變的。

推薦閱讀:30 歲後放下加減法的執著,走快樂的路


圖片|來源(非當事人)

犯錯總比不做好

在學習的路上最讓人挫折的就是犯錯。尤其到了 30 歲,有種莫名害怕犯錯的心理。我是那種很會自責的人,在發現自己做錯後心裡便開始內心劇場不斷地責怪自己粗心、愚蠢,把“犯錯”這件事放得無限大是我們常做的事情,我們都忘了犯錯也是一種學習。

從錯誤中我們能學習得更深刻,也成長得更快,發揮出更大的潛能,因為犯錯並不可怕,害怕犯錯而選擇不行動才是真正的可怕。 學習英文最害怕的就是開口說英文,因為害怕犯錯,所以寧可不開口說是我剛進大學時期的事。

記得念外文系時,為了練習口說,只好膽怯怯找外語老師練習。每次練習時只敢用單詞表達,完全無法也不敢說出完整的英文句子,害怕文法錯誤,害怕口音問題,害怕發音不標準,害怕老師糾正,反正我就是害怕別問我為什麼。

有次我說錯文法時,急著想重新再說一遍時,外語老師告訴我:「學習語言最重要是溝通,不要被文法束縛,犯錯沒關係,只要繼續練習就會進步。」

簡單的一句話讓我有種被敲醒的感覺。對啊!為什麼要害怕犯錯呢?錯了再改就好了呀!於是我開始放開心去學習,也試著不過份自責。如果非得罵自己才甘願,罵 5 分鐘就好。Life must move on!

過去教育一直告訴我們要做對的事,而沒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犯錯」,以至於我們都認為犯錯是非常可恥、尷尬的事情,所以我們害怕犯錯,為了不想犯錯,我們寧可不去做,曾有朋友跟我說過這麼一句話:「多做多錯,不做就不會錯。」

看似很有道理的一句話,但其實已漸漸在扼殺了我們的人生。犯錯並不會讓你成為沒價值的人,犯錯反而幫助我們成長。就像人類學博士說的,學習最好玩的地方是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犯錯是必然的,如何在錯誤中學習才是關鍵。這位博士已快50歲了,每天依然持續學習,在犯錯中學習。

若說博覽群書的博士也在學習,同樣在錯誤中學習,我們還害怕什麼呢?請允許自己犯錯,在錯誤中成長吧!別害怕犯錯而錯失了自己想要的生活。30 歲的你也正在面臨莫名的焦慮嗎?試著調整以上心態再出發,你會發現自己也能走出一片天!

別相信電視劇的白馬王子會出現拯救你,唯有靠自己努力和雙手才能創造理想生活。我們心裡都希望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你想成為的那個自己是長什麼樣子呢?如果可以活到 60 歲,接下來的 30 年你想怎麼渡過?人生沒多少個十年,是時候把時間和努力留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