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台北電影節大贏家《誰先愛上他的》到底在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一個女人、一個男人、一個孩子,三人之間的情感流動都關於「愛」,而愛這件事,透過三人的演繹,告訴我們都需要好好練習、好好體會。

該怎麼說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個叫劉三蓮的女人,在丈夫死後,發現僅存的保險金不是留給他們的孩子,而是外面的「老公」,那個不要臉的小王,她說什麼也要去討回公道。

那個小王,一個綽號阿傑的男人,其實曾被愛人拋棄過,説他不要不正常的關係,那段心碎的日子是以萬年計算,分分秒秒都痛心難捱,彷彿他的存在全被否定,不懂為何他們的愛讓社會難過。

還有三蓮的孩子呈希,他很討厭自己的媽媽,也不懂他的父親,如果大人口口聲聲說愛,那為什麼爸爸不回家,搬去跟男友住,而媽媽的眼裡又只有錢,她嫁給爸爸就是為了錢嗎?


圖片|華納兄弟提供

《誰先愛上他的》像是個萬花筒,你往這個故事裡面看,以為一眼懂了所有,不就老婆與小三的對決,然後換成男的嗎?

可是電影帶你轉呀轉,一下從孩子的角度,看見他的困惑與憤怒,再跑到阿傑的視角,看見不被社會祝福的同志情,幸福只能從隙縫裡擠出的心酸,最後又轉到三蓮,這個令人窒息的母親,原來有著最卑微的請求,她要的根本不是錢,而是一份愛的證明。

萬花筒裡演的不是對錯、公理、道德,而是一份難得的理解、包容、放下,所以轉來轉去都不一樣,因為愛本來就有多種最特別的面貌。在這個紛擾十一月,給我們一些關於愛的溫柔學習:

在愛裡讓我們談需求,而不是要求

三蓮與呈希這對母子,每天吵吵鬧鬧,非要跟對方對著幹,彷彿是上輩子的仇人,這輩子注定來做個了斷。

他們明明很愛對方,擔心對方,卻不知道怎麼說,拼命用自己的方式給予,餵孩子吃有機蔬菜、打掃房間、送他去私校,覺得孩子不懂得珍惜,就更拼命灌注期待與關愛,一邊要求他乖乖聽話,其實心底要的只是一句孩子的感謝。

而呈希,從頭到尾擺出叛逆孩子的姿態,大喊叫媽媽不要管他,大罵為什麼妳是我的媽媽,我好討厭妳,其實心裡滿是對媽媽的心疼,他厭惡自己的無能為力,多麼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讓媽媽更加快樂。

他們在愛裡的溝通,總是直接,卻不坦誠,喊了一個個強制性的要求:「為什麼你不這樣!」、「為什麼你不那樣?」,像炸彈般丟過去,卻忘了誠實說出「需求」而不是「要求」。

有時我們以為對方不會接受,所以就用強硬的方式,要求對方做到,其實骨子裡是對自己的不自信,不相信對方能夠像自己期待地回應。又或是,我們覺得好的定義只有自己想要的那一種,其他的形式都不對,失去了彈性。

所以就變成只有單方面要求與接受兩種關係,卻沒有共同討論的空間,想出一個對兩人都適用的方案。表面的要求遮蓋了真實的需求,讓關係的回應總是像落空的擦邊球。

不管是愛情、友情、親情、職場各種人際關係裡,看清楚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把那個情況誠實地說給對方聽,對方聽懂了,聽進去了,才有機會依照自己的能力與狀態,做出回應需求的行動,有時可能跟你想像的結果不一樣,卻也滿足了你的需求,那就是最重要的。

像是在玩賓果,你要的數字可能不在對方的路線上,可是雙方可以攤開來,看見彼此的圖上有什麼交集點,圈出那個對兩人都有利的數字,讓不是你死就我活的遊戲,能夠變成雙贏的結局。


圖片|華納兄弟提供

就像電影最後,三蓮主動買了雞排給兒子,呈希也不再躲著媽媽,我不必是處處完美,戰戰兢兢的好母親;你也不用是事事聽話,順應大人的好孩子,讓我們放下對彼此的要求,回應更多真實的情感需求。

有些愛讓人難過,也不代表就是錯的

片中的另一對母子關係,是阿傑與他的媽媽。

媽媽是個傳統保守的婦人,在市場賣著鮮花,她最牽掛阿傑這個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才會成家,讓她老人家能心安。卻不知道阿傑其實成不了家,因為他的情感在現行的社會底下,無法被所有人認同,沒有權益保障。

電影觸碰同志議題的方式,非常溫暖、動人,一幕阿傑彈著吉他,細細重溫與愛人的日常對話,他問著:「我不懂為什麼我愛你,會讓媽媽傷心。」不知觸動多少人的心,那當中不只是同志,還有更多不被父母親友祝福的感情。

許多人看到這一幕都默默流下了眼淚,曾有過的心酸、委屈獲得了一個小小破口,得以短暫釋放。

圖片|華納兄弟提供

面對這道難題,電影給了很多人現實中無法獲得的接納:知道真相的阿傑母親,仍捧著花去為他的演出喝采,給他大大的擁抱,我們不知道她經歷了哪些心路轉折,也不確定是否她是否接受了全部,可是最重要的是,即使他不像她期待的那般,喜歡女生,將來會娶妻生子,她仍記得,他是自己的孩子。

如果有些事讓我們難過,有些愛讓人覺得刺眼,就只是因為我們自己難過,因為我們心中有個牢不可破的框架,讓我們以為愛只有一種模樣,這並不代表那就是錯的,那就不應該存在。對於自己不喜歡、不認同的事物,仍能給出尊重自由的空間,才是更靠近愛的寬容實踐。

讓過去的缺憾完整,才能真正向前走

聽說《誰先愛上他的》初版不是現在這樣,經過了前後四十多次修改,才決定從呈希的視角出發,述說一整個故事。

從呈希的角度看故事,非常有趣,當大人告訴他:「你只是一個孩子,這題對你來說太難了。」或是「你不要聽,你要正常長大!」

他從距離風暴最近的旁觀者,變成猛然衝進中心眼的炸彈客,闖進「敵人」阿傑的家中,想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如媽媽所說,是個變態,是個壞人?又為什麼,爸爸愛他比較多,為了他拋棄自己?

在家庭系統排列中,許多家庭容易將一些恥辱、傷亡、背叛、亂倫等無法承受之事,藏起來變成秘密,想跟著前人埋進地底,不願讓後代知道。可是很神奇地,沒有好好處理的議題與情緒,就像個不斷潰爛的傷口,並不會自動消失或隨時間被遺忘,反而會在後代的生命中出現,那股凝滯的能量不斷流傳,直到願意好好處理的那個人出現,讓缺憾有機會圓滿,才會真正散去。

在劇裡,呈希就是扮演了這樣的角色。透過自我生命的攪動,讓心裡有傷口,卻不願面對的媽媽;以及心碎不已,故作灑脫的阿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傷痛的情感,也認真處理心中的深刻缺憾。

最終,阿傑在與愛人相遇的舞台上,完成了送他的餞別禮物,好好在心裡說一聲再見,也圓滿了一個他們的夢,你總說的那夢中的峇里島,美好的那個地方,你已經在那裡了吧?多渴望,我們終有一天一起飛翔。

三蓮也終於想起,遇見丈夫的那一天,只是看著他拿起風鈴,眼神發亮的樣子,她就好喜歡了,那是不分先後,不計較你是否也喜歡我,很純粹、富有的一份愛。是呀,就算你從來沒有像我愛你一樣愛過我,那又如何,我仍擁有愛你的自由,而我也相信,在我們之間的所有,早已遠遠超過愛情,是比其他都更珍貴的東西。


圖片|華納兄弟提供

而呈希,更在這個過程,漸漸懂得了人不只分好人、壞人,每個人都有討厭之處,也有最可愛的地方;愛不只有愛與不愛,有些愛很隱諱、看不見,有些恨的背後,則藏著非常卑微的愛。這樣非二元的複雜性,才更接近生命真實的樣子,也是小三小王大戰無解的原因之一,而答案早已不再重要。

《誰先愛上他的》從先來後到的權利之爭,走到愛不分次序,更無需比較的思索。關於愛,我們都需要好多好多的練習,好長好長的學習,它也許沒有終點,更沒有標準答案,但願我們都能一點一點更懂得愛,用生命去實踐,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