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獻給每一位害怕孤獨的人的心靈備忘錄!從一蘭拉麵、牛郎店,細看「孤獨經濟」如何影響現代人並從中找到陪伴自己的力量。

中年大叔出租中,這一門「孤獨經濟」,算是公益活動

有時,心情糟透了,像是一罐被遺棄在城市角落的空啤酒瓶子。那是很多人偶爾會出現的心情,對於外地來的孤寂年輕人,這是常有的感受,他們離鄉背井,隻身蝸居在大城市。不僅是外地人,許多人忙忙紅塵與茫茫心海,說是寂寞,其實更像是孤寂,每個人總有莫名的孤獨理由。

龐大的孤獨能量,如果你懂得,它就成了屬於心理層面的「孤獨經濟」,那是藍海策略下的新市場。

有了諾貝爾獎的加持,顯得心理經濟學沒那麼遙不可及,如果能夠爬梳消費者孤獨心理需求,找到「同理心」巧門,那就是一門好生意!

我曾經慰藉剛剛失戀的年輕學生,其中有一段說:「失戀是痛苦的,但是永遠記住這個痛苦,因為它,所以你有同理心面對其他失戀者,未來它可能成了你創業的商機。」我以為孤獨亦然!


圖片|來源

日本社會近年多了一種新行業「中年大叔出租中!」這是一位日本大叔西本貴信為了清洗「怪怪大叔」的汙名,突發奇想,他設立了 Ossan Rental(出租大叔網站)。事情起因是,他自己就是大叔,有次搭車時,聽到女高中生說「大叔」很噁心耶!他很難過被人貶低身分,決定以大叔的正面能量與成熟能力,扭轉社會觀感。方法是:決定出租自己以展現大叔被遺忘的魅力,同時他也號召許多優質大叔加入他的網站。結果,「生意」竟然不惡,而且多是「孤獨女子」前往登錄與體驗。

推薦閱讀:【百工選書】日本出租大叔日記:活著的人生,都是借來的

大叔的租金,每小時一千日圓(約台幣兩百七十元),除了性,無論聊天、逛街、吃飯,甚至搬家都可以一起幫忙。這個新行業太勁爆了,吸引一些亞洲媒體的注意,紛紛派出女記者「體驗」大叔。二○一五年,香港《蘋果日報》記者赴日實測,租了四十五歲大叔池田,一起到公園野餐。

記者的報導說:「大叔不但非常健談,也相當貼心,採買時會先問記者愛吃什麼,百貨公司找不到出口時會主動詢問職員,不會像某些死愛面子的男人硬要自己找路,野餐時自備用具外,還帶了防蚊蟲噴霧,令人感覺有點像爸爸,那感覺是可靠,而不是浪漫。」

這名記者也說,和大叔邊吃邊聊工作和感情,他都耐心傾聽,再慢慢回應,並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子,給予真誠意見,又不會說教,感覺就像是朋友。二○一七年九月,有一名大陸記者也發表了一篇「體驗文」,文章透過《商業周刊》的一五五七期刊載:「她赴日旅遊期間指定一名四十歲出租私人時間的大叔,陪她爬山、野餐,留下回國前的美好回憶,也親自體驗到現實生活中的微弱連結所促成的『孤獨經濟』興盛。」文章末了,她引述福岡的一位出租大叔自己看待這份工作的想法,當是結語:「一千日圓,改變不了人生,但能為乾涸心靈注入一滴活水。」

記得在二○○九年時,我曾經跟誠品書店的台南店企劃主任,聊過一個招募年輕人參與的公益計畫,為了能引發更多當地人響應,所以活動結束後,設計一個回饋計畫:請你吃晚餐。

我的原始想法是募集七位不同專長領域的公共人士,分別邀請一位獲獎的人(從參加公益活動的人群中抽籤選出,或是活動表現優異者)吃飯。受邀的人可以攜伴兩名親人或朋友赴宴,四人一桌。至於餐廳為何?由請客的人士自掏腰包決定。我當時想邀約的人士有家庭醫學科醫師、高中老師、歷史教授、書法家、吟唱歌手、科技公司老闆,也包含我自己共七位,可惜後來此項公益活動因故作罷,回饋計畫也無疾而終。現今想想,當時活動如果稱之「大叔請你吃晚餐,謝謝你!」會不會更能展現大叔的魅力?

這個企劃的念頭,其實很單純,不管什麼年輕人受邀晚餐,我想藉由與這些「大叔」聊工作、談人生、說經驗甚至討論創作,用餐過程想必有趣,或許彼此會有新的想法與觀念交流。

我與作家劉克襄從二○一四年起,在公共電視主持旅遊行腳節目「浩克慢遊」,在台灣走南北、吃東西,我倆彼此笑稱這個「大叔慢遊」,根本就是王哥與柳哥遊台灣二‧ ○版。僥倖地,在二○一七年九月,這個節目獲得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因此,更有信心的我,現在多了一個想法,未來我應該可以定時定點在一爿咖啡館或是廟口,開置「大叔卜卦」,不是算命,卻是可以分享大叔生命經驗與觀點。我想,這件事會不會像「大叔出租」也成了「孤獨經濟」的新可能水花?

從藝伎的自殺率,到年輕女子與男公關的孤獨經濟

大叔出租、大叔卜卦這兩者,我笑說這是「公益活動」,僅僅是孤獨經濟的小本生意,像是小吃攤。從日本的社會新聞「日本女包養牛郎」,我察覺孤獨經濟裡有更新穎、更巨大、更龐雜的大蛋糕,而且生意已經蒸蒸日上:地下經濟「男公關」!這個新聞所報導的日本女心態,吸引了我的觀察與推論。

日本是標準的「父權社會」,女性往往扮演配合、服從的角色。然而,對於今天女性教育提升許多的社會,一些父權社會的潛規則,依然壓迫著她們。於是有了女性對周遭傳統男性感到失望,甚至還有不少「去男公關夜店砸下鉅額消費」的情況。所為何來?社會學者有諸多論述,心理學者有許多分析,作者謝碩元寫了《暗夜裡的白日夢:酒店男公關與我們的異視界》,像是小說,像是論文,細膩地描述這個地下經濟特殊的生態,令人大開眼界。

除了論文研究,甚至也有男公關開課:「如何一分鐘內讓姑娘喜歡你」。其中有一句箴言:「永遠不要去否定女孩子的任何抱怨。」

他也說:「坐在你前面的女孩子就是最美的那一個!」舉例,女孩子有意無意打理自己的瀏海,有可能是瀏海剪得有些失敗,而且十分在意。這時,適時誇獎瀏海特別可愛,跟臉型十分搭配,看起來顯得清麗,而且有品味。讓女孩從沒有信心的地方得到肯定,接下來的對話展開,一定會更流暢、輕鬆。一句讚美,就是一份禮物,當收禮的人開心收下,不正代表送禮的眼光很好?不管男女公關,他們的行銷心理與話術真的很厲害!

話說男公關夜店在日本正是盛行(台灣也快速跟進中),他們的目標是「要找尋快樂和想要找到友善男伴的女性」,工作內容是倒酒、聊天,偶爾跟客人調情一下。基本上,男公關們一定要風趣、有吸引力,也要善於娛樂客人。每個夜店都有排名制度,依據上個月他們名下所賣出的酒錢來排名次,非常競爭,說是男性版的「甄嬛傳」也可以。

推薦閱讀:有人陪伴卻覺得孤獨?談另一種孤獨的可能

牛郎店本來的消費群主流是有錢有地位的女性,現在已經延伸到二十歲出頭的年輕女生,愈來愈多的她們到了牛郎店,尋求慰藉她們的孤獨。因為這些男公關都是專業人士,他們會保守祕密,宛如是諮商心理師外的一個好選擇,甚至是更快而有效的選擇。危險的是,她們容易把喜歡的男公關當是「男朋友」,認真交往,甚至同居。然後以女友的身分到店裡消費,為了給男生面子,常常會點昂貴的酒,慷慨請他的後輩以獲得成就感,也獲得男方的關愛。據報導,有些人一星期會前往三到四次,月均消費日幣百萬,甚至還有一個晚上消費高達日幣六十萬的年輕女孩。於是她們辭掉了工作,或是休學,最後轉到風俗店賣身。

一位二十三歲大阪女性,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男友遇到我之前業績很爛,但現在因為我,當上了人氣排行榜前幾名。如果,我跟他分手,他的排名就會被後輩追上⋯⋯這是我的自尊心不允許的!」另外一位二十五歲女子,她說跟牛郎交往不像談戀愛,而是在享受「靠自己的力量,把一個小男生捧上高人氣公關」的過程。她也說:「我知道這個很虛榮,但是整個過程我可以獲得成就感,填補日常生活的空虛與孤獨。」

現在的男女公關文化,是從過去藝伎(Geisha)的文化演變而來。在傳統日本,把沒有經過藝術培訓而在酒席倒酒的女性稱為「酌婦」,社會地位低下。而那些藝術表演者的「藝伎」,社會地位則高出許多。古時藝伎一般從十歲開始學藝,過程十分艱苦,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要求,處處體現高貴和穩重。到十六歲左右便可以正式擔任藝伎,整個演藝歷程長達五年。這種初為藝伎者稱為「舞伎」,而後才可以正式轉為「藝伎」。

藝伎是男女雙向的孤獨經濟,特殊,不容易梳理的文化現象。

她們主要工作是「待客作藝」,因為氣質超凡脫俗,經常都要盛裝打扮,永遠引發人們對她們生活的好奇與興趣。

然而,藝伎生涯一般到三十歲時,便完結了。她們有著非常壓抑的情感,也有歲月的焦慮感,然而這樣的神祕身分,往往讓她們成了「某人的情婦」。

根據統計,「正月,是藝伎自殺率最高的季節」,正月過年,這是再怎麼風流的男人,非回家不可的日子。藝伎說:「而我們這樣的女人,只有獨守空閨,強忍寂寞。」現代女子的孤獨,也如同早年藝伎的寂寞,大家都在黑色汪洋中孤單。雖然時空不同,遊戲規則似曾相似,只是紅塵裡的單身男男女女,對於「一人太少,兩人太吵」不知所措。這種孤獨文化下的人生,有意無意地成了「孤獨經濟」的一個源頭。

上個世紀的八○、九○年代,社會氛圍「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而現在焦慮橫行——孤獨已然成為一種時代共鳴。

敏感的創業者,他們已經嗅到商機就藏在這些「失去動力的船隻,漂浮在驚濤駭浪之中」的孤獨的心。


圖片|來源

從《孤獨的美食家》《一人食》到「請給我一個小單間!」

孤獨經濟,其實早就化身為各種模樣在我們的四周,隨著大都市裡獨居青年和單身人士愈來愈多,一人吃飯、一人烤肉、一人看電影、一人購物、迷你 KTV 等「一人份」的消費需求就愈來愈突出。

原名《孤獨的美食家》,是由日本漫畫家久住昌之原作、谷口治郎作畫的一部漫畫。東京電視台的《美食不孤單》,二○一二年首播,目前已經進行到第六季,此劇在台灣也受到喜歡與注目,甚至也到台灣出外景,介紹美食。節目故事是:井之頭五郎是個從事進口雜貨販售的貿易商業務員,他同時也是個喜歡在忙碌之餘,到處品味美饌的老饕。到各地拜訪客戶之際,他總是帶著遊山玩水似的雅興,但只要肚子咕嚕叫了,就會一個人尋覓所出差周遭的餐廳食堂,自在地大快朵頤。

劇中的他,喜歡在內心自言自語品評滋味。他的名言有:「人類真是可悲啊,不管再怎麼受氣、忍辱,肚子還是會餓。」也有「比起坐在一家靜悄悄的店,身處在這種在地居酒屋的喧囂歡鬧中,反而更能令人感到冷靜安穩。」這是日本人的生活哲學,人多不代表孤獨的美感就不存在。

推薦閱讀:沒人教過的獨處學:你的孤獨,是為了讓你感覺自由

大陸作家蔡雅妮則說:「我一個人休閒時總感覺被歧視,特別是在餐廳,占一個桌子,經常被要求與別人拼桌,體驗很不好。」她說的是一般餐廳真實的狀態,非《孤獨的美食家》哲學態度。現實上,一個人去餐廳,還要忍受其他桌客人異樣的眼神洗禮。「自己在家吃」當然是個解困的好方法,可是「我不會做飯」的念頭,應該是大家共同的困擾。所以,蔡雅妮她的「一人食」在網路上誕生了,組了團隊,每一集教學做一道菜,並介紹烹調這道菜的人,故事與美食結合的「治癒」效果,出奇地好,不久這個節目聲名大噪。創業者還出了自己的書籍《一人食: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

大陸幅員太遼闊了,年輕人離開遙遠的家鄉,進入大城市的競爭圈。工作之餘,大部分的他們,選擇獨自生活,一個人吃飯、看電影、唱卡拉OK等等都很平常,連生日也是自己一人去吃火鍋慶祝。久之,有人覺得「其實自己一個更開心」。就算是週末假期,也漸漸適應一個人獨處,甚至「寧願」獨處。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二○一四年數據,二十至五十九歲的單身人口有一‧ 七億人,男性六成,女性四成。二○一六年的數據更是快速攀高。

週末假期獨處時,據大陸統計女性大多數在追劇,男性則是上網打發時間。龐大的單身人口成為「孤獨經濟」重要的消費潛力。不同的廠商紛紛推出適合一人使用的商品,從迷你電飯煲、迷你冰箱,甚至手臂自拍棒和握手電話殼。

這些為數驚人的離鄉背井年輕人,工作後回到住家,往往孤獨地面對四面牆、孤單的床。於是,一個孤獨經濟的熱門商品應運而生了:攬枕!一個人的床上,沒有其他的體溫,難免有空虛寂寞和寒冷的時候,網上就出現各式的長長攬枕,像是強而有力的臂彎,可以依靠,可以摟抱。

當然,經濟失落二十多年的日本更誇張,二○一六年統計日本十八歲到三十四歲的男女當中,有超過四成的人沒有過性經驗,更有六成四的人,還沒有談過戀愛。有不少男性坦承有「恐女症」,不敢跟女性接觸,於是,日本矽膠娃娃熱銷,每年產值不少。日本新聞有時出現「愛上矽膠娃娃的已婚男」報導,我稱這種把感情轉移到矽膠娃娃的情形是

「質數的孤獨」,除了「1」和「自己」沒有其他自然數可以整除。

現代「新孤獨主義」的生活方式,已經深入人心。什麼「生活方式」?有媒體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有一部分人,他們可能不喜歡在購物、吃飯、娛樂等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他們更喜歡一個人完成這件事情,最好連跟服務生或店員說話的機會都沒有。」

日本一蘭拉麵真的做到了極致:單獨用餐的你面對著牆,左右的食客跟你也隔著一面牆,你不需要跟旁邊的人寒暄,不必交換彼此眼神,不用擔心自己的拉麵與其他配菜會不會點了太多,而影響到他人桌面的困擾,更不用因為不小心碰到了別人的胳膊而跟別人道歉。「請給我一個小單間!」一蘭拉麵他們在用戶體驗和現代人性洞察方面,真的是敏感又符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