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在照顧他人的你,別忘了學會關照自己的情緒,從學習把自己擺在首位開始,實踐擁有健康心靈的四個步驟。

學習滋養和接納自己

你可能在想,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滋養」一詞具有好幾種不同的意義。在這裡,我所談論的滋養,意思是採取必要的步驟來幫助自己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如果你很健康而且能夠享受生活,你便能敞開心房,對身邊的人散播正面的影響。你的健康和幸福會產生漣漪效應,擴散到你的伴侶、孩子、朋友、以及所有接觸你的人身上。

身為一個遭受情感忽視的人,你可能相當會照顧別人。不過,現在是開始注意你自己的需求並照顧你自己的時候。要滋養自己,你可以遵循下述四個步驟。


圖片|來源

步驟一:優先把自己擺在首位

讓我們先來練習把自己擺在第一位。什麼?你說這樣叫作自私?

事實並非如此!當你既健康又強壯,你便能隨心所欲地以一種更豐富、更深刻、更健康和更堅強的方式來為別人付出。

我喜歡以這種方式來思考:搭飛機的時候,我們很少會去聽安全宣導廣播。在廣播中,空服員會提醒你,如果座位上的氧氣面罩落下,成人應該要先確定自己已戴上面罩,之後再去幫助別人。這樣的要求合情合理。

如果你自己連呼吸都有困難,必然沒有辦法好好地幫你的孩子戴上面罩。這樣的規則也適用於一般的生活情境。一旦你先讓自己獲得安穩,你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幫助其他人。

在你開始練習把自己擺在第一位時,你可能會遇到一些阻力。令人訝異的是,阻力通常是來自與你親近的人。這樣想想看:那些最瞭解你的人都期待你以特定的方式表現,比如說,他們知道如果自己要請你幫忙,你都會說好。當他們第一次聽見你說「不」時,一定會有些吃驚。他們可能會生氣,並以某種方式對你表達出來。

推薦閱讀:【人類圖氣象報告】今天你不需要拯救世界,只要照顧自己

請記得,這是改變的正常過程。

對於要改變的那個人或是他們的親朋好友來說,改變不會來得那麼容易,就算是健康和正面的改變也是一樣。有時候對親近的人解釋會有幫助,告訴他們你正在學著照顧自己,所以從現在起可能會表現得和以前不太一樣。事情可能需要調整一下,但是對於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來說,他們最後一定會願意跟著你一起做些調整,並且對你的作法表示尊重。

步驟二:培養與食物的健康關係

並非所有忽視孩子情感的父母都會在飲食方面疏忽孩子的需求。

不過就像我們之前談過的,父母很有可能為孩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但是就飲食而言仍然在情感上忽略孩子。為孩子培養與食物的健康關係是父母的責任,但許多並未在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也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們自己和食物之間同樣沒有健康的關係,他們自然沒有辦法教孩子他們不知道的東西。

不過在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之所以會在飲食上面忽略孩子,原因就像他們在其他方面忽略孩子一樣。

你大概有注意到,成人的飲食問題和童年的飲食問題有幾題是一樣的。回到前面的部分看看你的答案,我們在這裡要尋找的,是你成年後的飲食習慣和兒時的飲食經驗對應的程度為何。把童年當成你人生的規劃階段,大部分的人在成年以後都會依循兒時所建立的習慣模式。

舉例來說,讓我們回顧一下三年級的齊克,他放縱型的母親丟足球給他玩、給他冰淇淋吃,好讓他在面對老師的字條時不會那麼難過。不管在哪個文化,所有的父母都會利用食物來撫慰孩子。但是如果齊克的母親太常使用這個方法,或是在錯誤的時間使用這個方法,她就會在無意間引導孩子利用食物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成年以後,他很可能會繼續這麼做,而這或許會讓他為了錯誤的原因吃下錯誤的東西。不論如何,這並不是很健康的作法。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嚴重低估了父母對於自己兒時制約的影響力。

身為成人,我們覺得自己能夠進行自由的抉擇—我們自己的抉擇。實際上,父母在我們身上建立的制約非常強大。雖然要推翻這些制約不太容易,不過還是有成功的可能。你大概已經發現,在上述與飲食習慣相關的問題中,兒童時期的飲食習慣和成年時期的飲食習慣並不完全一致,這意味著你可能已經自己克服了這些童年時期的制約,不然就是因為其他生活經驗而有所改變。


圖片|來源

身為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人,關於吃東西,或許有些面向是父母從來沒有教過你的。在這些方面,你只能自己想辦法,自己幫自己建立某些習慣。要說明這一點,讓我們看看對自己不太有同情心的諾艾兒的例子,她從國中到高中,每天都要幫自己微波冷凍雞肉三明治當作早餐。她的父母並沒有照料她對於新鮮、健康食物的需求,所以她必須自己想辦法,於是她孩子氣的解決方法就成了她的制約。當我認識諾艾兒的時候,這樣的制約依然在運作——身為大人,她和丈夫、孩子幾乎只靠冷凍食品和外賣食物過活。這說明了一件事:對於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自我制約就和他們父母給予的制約一樣頑強。

在回答兒童時期和成年時期的飲食習慣問題之後,關於你與食物的關係,你是否可以辨認出一些不健康的地方?你是不是早就掙扎著想要改變那些習慣?如果是,你會掙扎是可以理解的。

要改變我們兒時的制約談何容易!當我們成年的時候,這些習慣不只是習慣而已,它們早就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要改變生活方式很困難,但是絕對有可能,只是需要努力。我希望你可以瞭解,自己在飲食方面的某些問題乃是來自於童年情感忽視,因此希望你可以不再責備自己或是感到挫敗。重要的是,不要把精力浪費在這些負面的感覺上,而是要多花點力氣來體貼自己,並且創造改變。

推薦閱讀:列一張困擾清單:發掘你隱藏在生活中的壓抑情緒

要消除不健康的制約,你將會需要自我照顧技巧:覺察你的感受、接受它們,並且與別人分享,這能幫助你避免因為情緒的緣故而不正常地吃東西。

必要時就對別人說「不」,或是請求別人的幫忙,並且好好利用這些幫助,把自己的快樂放在第一位,這樣你就不會過度仰賴食物,在食物裡尋求獎賞和快樂。

最後,容我再說一次,記得要小心,不要試圖一次就想改變所有的習慣。

步驟三:規律的運動

雖然各種研究發現都清楚且一貫地指出,運動是改善健康的重要步驟,然而大部分的美國人卻都不運動。根據亞特蘭大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說法,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成人會在閒暇之餘從事身體活動(二○○九)。人們之所以不聽從醫生和健康研究人員的優質建議有許多原因,不過如果你要培養一輩子的運動習慣,以下三個基本原則會讓你受益無窮:領悟並瞭解運動的價值和重要性;找到一個你可以享受其中的運動;培養良好的自我紀律。

現在,你已經對童年情感忽視與童年制約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所以,你應該知道受到情感忽視的人在面對上述三件事的時候可能會遇到更多的挑戰。

根據你的年齡,你可能曾經有機會、或者從來沒有機會去瞭解運動的價值。你的父母很可能也不瞭解這件事,因為大部分與運動相關的研究都是近二十年來才開始的。一般來說,現在超過三十歲的人,可能是自己從某些地方得知運動的好處,而不是從父母那裡學習而來。父母沒有教導你運動的重要性並不是情感忽視的表現,但是如果你不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你就很難開始運動。

推薦閱讀:【運動小姐】運動不只是練肌力,也是練心力

如果在運動方面你並沒有受到情感忽視,你更有可能在童年時期就懂得享受某個運動或身體活動,並將這份喜愛延續到成年時期。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家人會在週末時去滑雪或登山,或是如果你的家人支持你從事和享受某一項運動,像是棒球、足球或網球,你長大以後便能享受運動帶給你的快樂。當你發現某個運動能夠帶給你樂趣,你成年之後便比較能夠把運動擺在較高的順位。


圖片|來源

步驟四:擁有均衡的休息和放鬆時間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討論過幾個重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飲食和運動,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留意你自己的休息狀況。

我發現大部分受到情感忽視的人都會落入下面兩種狀況的其中之一:他們要不就是休息和放鬆得太少,不然就是休息和放鬆得太多。有些人會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擺盪,無法找到平衡。讓我們花點時間來看看受到情感忽視的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平衡。

可以感受孩子情緒的父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餓了,並且會盡力確保孩子吃點東西。這樣的父母也會知道孩子什麼時候累了,並且盡力確保孩子有獲得休息—不管孩子想不想休息。還有,有覺知、懂得觀察的父母不會為了自己方便才讓孩子去休息;她會讓孩子照著固定作息來休息,並教導孩子如何有規律地、持續地照顧自己;或者當孩子顯然需要休息的時候,她就會讓孩子休息。這麼做能教導孩子辨認自己的疲倦訊號,以及在自己需要的時候,知道要如何讓自己休息。

透過觀察孩子和感受孩子的情緒,並且採取相應的行動,孩子就有機會自行把這些技巧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長大成人以後,他就能夠感受自己的身體,他會辨認出自己的疲倦訊號,不管那是脾氣暴躁、沉默、迷糊、腦袋不清楚、或是其他的徵兆。當他自己能夠觀察到這些徵兆,他的腦袋就會靈光一現:「好了,休息放鬆的時間到了。」接著不管他是不是想要休息,他都會好好放鬆一下,就像父母在他小時候為他做的那樣。要注意在這樣的狀況當中,其中一部分的重點在於,他可能要迫使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這是另外一個技巧,但是與這個情況有關。

所有的孩子偶爾都會有些懶惰。對於能夠感受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工作就是注意孩子是不是懶惰過了頭。如果是的話,就要推孩子一把,讓他們去做些什麼事—不管孩子想做還是不想做。

一個六歲的孩子不該整天看電視,一個青少年也不該整天躺在床上用 iPod 聽音樂,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經常允許孩子這麼做的父母,很有可能是為了自己的方便。如果孩子沒有礙手礙腳或是製造麻煩,那麼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父母就自由了。當然,在這一點上沒有父母是完美的;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做得夠不夠好。如果父母做得不夠好,孩子在成年以後便可能沒辦法強迫自己起床—不管他想不想起床。

讓我們拿自戀型和反社會型的父母作為例子。就像我們在第二章提過的,這些類型的父母經常會讓自己的需求凌駕在孩子的需求之上,在這樣的狀況下,父母會要孩子在特定的時間休息,因為父母自己也覺得很累,需要喘口氣;或是情況剛好相反,這樣的父母不允許孩子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休息,因為這對他們不方便。

推薦閱讀:你聽過「有效休息」嗎?過勞時代的休息學

權威型父母可能會把孩子疲倦的訊號解讀為孩子不尊敬父母、不愛父母,並且覺得自己受到冒犯或是受傷;離婚或喪偶的父母、成癮型父母、憂鬱型父母、工作狂父母、必須照顧生病家人的父母、以及為孩子著想但是缺乏自覺的父母,他們可能因為完全不在意孩子,所以讓孩子累倒或是筋疲力竭;放縱型父母因為要試著避免衝突,所以不太會涉入孩子的需求到這種程度。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可能會因為自己的需求,而要孩子長時間地用功或是練習小提琴,以至於超過孩子體能的負荷。

在上述各種情況中,孩子的需求並沒有被滿足。他沒有學著瞭解自己的身體所發出的訊號,不知道當自己感到疲倦時,休息是很重要的,或者休息太多對他也不好。孩子也沒有學會克制自己的衝動,這是自我紀律最重要的一個成分。

如果你是一個受到情感忽視的人,對你而言,相當重要的是去判斷你的父母是否辜負了你,不管他們這樣做是為你著想或者不是,並且敦促自己去改正這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