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戀父情結」嗎?戀父情結中的「父」並非指真正父親,而是符合社會社會刻板印象定義的年長男性。透過心理學,理解戀父情結如何影響你的生命。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前幾天我在刷熱搜,突然看到人們在討論電影《芳華》裡的女三號楊采鈺,原來是劉亦菲「乾爹」陳金飛的女友,說又是娛樂圈中一起小女孩和大叔在一起的例子。

不管是娛樂圈還是生活中,有一批女孩子始終迷戀比自己年長很多的成熟男性。之前推特上流行一個名為「殺死大叔控的服裝」的活動,網友們紛紛上傳能讓自己「瞬間墜入愛河」的年長男性和服飾。

為什麼這些女生會成為「大叔控」?我們都聽說過「戀父情結」這個詞,但這個詞的意思,卻並不只是「迷戀像父親一樣的男人」。戀父情結也不止發生在女生身上。

戀父情結,是很多人成年後很多年都走不出的一個魔咒。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問題,自己和親密的重要他人的關係問題(比如某位特別親近的男性領導、或者男性朋友),其實是由自己和父親之間未解決的問題引發的。

推薦閱讀:【厭女症】厭女,是男人「變成男人」的一種手段?

戀父情結是一種複雜的心理

提到「戀父情結」(father complex),很多人以為它是指人們對自己的父親懷有依戀、愛慕的感情,並因此會嫉妒和排擠母親。但實際上,戀父情結並不是指「要和自己父親談戀愛」。戀父情結的概念比較複雜,一個通用的概述是:人們擁有的一系列複雜的、針對富有男子氣概的年長男性的無意識衝動。也就是說,戀父情結中的「父」並不是指真正的父親,而是符合社會刻板印象定義(例如:陽剛、堅毅、有領導氣質)的年長男性。(Mattoon, 2005)

這份無意識衝動會影響戀父者與男性建立關係。衝動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積極的戀父者會渴慕、接近與欣賞年長男性,更偏向於人們一般認識到的戀父表現。而消極的戀父者會疏遠、不信任甚至抗拒年長男性,比如專門與男老師鬥嘴,或是莫名與男性領導關係緊張等等。(Mattoon, 2005)
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不止女性有戀父情結,男性也會有。積極的戀父情結能幫助男性認同自己的性別,為自己是個男性而自豪,從而提高自尊。而消極的戀父情結會讓男性感到與年長者存在競爭,惡化兩人的關係。

延伸閱讀:《你的名字》背後的榮格心理學:遺忘,是為了再次想起

事實上,榮格與他的老師弗洛伊德之間關係的演變,正體現了男性之間的「戀父情結」。起初,榮格找到了比他大 19 歲的弗洛伊德,兩人都奉對方為知音,榮格在給弗洛伊德的信中寫道:「我希望能與你發展父與子一般的友誼。」後來,弗洛伊德將兩人之間的爭吵歸咎為榮格「對父親的抵制和反抗」,最終他們分道揚鑣。(Gay, 1998)

一些男性在成年時,體會到的和伴侶之間的問題,和領導、朋友之間微妙的關係問題,源頭一樣可能是戀父情結。潛意識中希望從父親身上得到的肯定,或者保護,或者引導,在他們成年後的關係中仍然發揮著作用。

戀父情結的影響和表現

受到戀父情結的影響,人們會在親密關係中經歷「強迫性重複」。強迫性重複指的是一個人反覆不受控制地把自己置於「可能受到創傷」的情境裡。受到戀父情結影響的人,比較不容易被「好男人」所吸引,而是會不知不覺地總是與某一類型的人(像父親一樣)產生深刻和強烈的互動,比如本能地愛上那些情感激烈、攻擊性強的男人,並且想從對方身上獲取那些在父親身上沒有得到的愛,即使不斷碰壁、遭受虐待也在所不惜。

因為潛意識中,他們認為如果自己最終能從像父親那樣的人身上獲得愛,就能改寫自己不被父親所愛的「失敗感」,能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另一些戀父者會出現「過度補償」的現象,他們排斥那些與父親相似的人,堅持要找一個與父親截然不同的伴侶。他們認為,既然從父親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愛,那麼只要避開和父親相似的人,就能得到幸福。在親密關係中,他們會反覆考察伴侶,將伴侶和父親作比較,只要發現伴侶與父親有一絲相像,他們就會開始不信任伴侶、準備逃離。

不論是堅持找和父親相似的伴侶,還是遠離父親一樣的伴侶,都意味著「父親」形象強烈地影響了他們的親密關係。一個人選擇伴侶時應考慮「他能不能給我帶來幸福」、「我們相處起來是不是舒服」,而不是「他像不像父親」。

戀父情結也可以作用於戀愛以外的領域。我們列出了幾種戀父情結者會有的表現,你可以看看是不是符合對自己的描述:

  • 時不時把遇到的男性和自己的父親作比較

  • 總是希望和比自己年齡大的男性進入親密關係,或者隱秘的性幻想對像是某個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男性。

  • 有時候,你會故意做出讓你的伴侶失望的行為,就像年少時故意讓自己的父親失望那樣。他不自覺地期待著伴侶會包容自己,甚至過分地包容自己,給自己兒時不曾得到過的關注和愛。

  • 即使學業、事業再成功,也覺得隱約有種缺少肯定的感覺,就像小時候很少得到來自父親的肯定一樣。

  • 在和男性戀愛時,更傾向於找可以照顧你、有權勢的人,而不喜歡照顧對方。但即使對方符合這個標準,也很難給你帶來安全感。

  • 回顧從小到大和人的交往,發現自己下意識地尋找一個「權威男性」的存在(比如傾慕年長的老師、喜歡男性領導等等)。

  • 雖然很渴求男性,但是內心裡又覺得男性無法被信任,就像你覺得父親永遠不會給你你想要的東西 。


圖片|來源

戀父情結的成因

1. 成長背景:缺乏一個「好父親」

戀父情結的關鍵誘因,是成長中父親的缺失(father absent)。有戀父情結的人會覺得當自己需要父親的時候,父親總是缺席。比如,他可能覺得生活中好像父親常常不在身邊。在那些「喪偶式育兒」的家庭裡,父親將養育孩子的責任都推給了母親,也很少參與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事件,久而久之,孩子感到生命中缺乏父親的陪伴。

還有一種情況是,雖然父親常伴左右,但孩子很難從他那裡獲得支持。一個有戀父情結的朋友說,她感到父親太軟弱,當她被別人欺負或是感到迷惘時,她沒有辦法向父親求助,因為「反正他也幫不上什麼忙」。等她長大後,她一直試著找一個「可靠、有能力」的伴侶,想體驗被人照顧的感受——她在找和父親相反的男性。

長期空缺的感覺,讓戀父情結者感到孤獨是最令人恐懼的。所以他們很難忍受空窗期,可能會不斷更換約會對象,或者在分手後,迅速找到下一段關係。有些孩子把父親的缺席歸咎為自己,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會使得父親遠離自己和母親,他們因此變得更低自尊、更害怕伴侶會像父親一樣拋棄自己。於是一旦發覺對方可能有一點遠離的跡象,就試圖緊緊抓住對方——結果可能把對方推得越遠。

推薦閱讀:這不是你想像的勵志故事,單親告白:「不完整的家庭,完整了我自己」

但以上內容並不是說家庭裡一定要有父親,或是指責單身母親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愛。相反,存在父親但不和家人有良好互動的家庭,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多傷害。「壞父親」對母親的負面態度,會影響到孩子對男性的認識。臨床心理學家 Barbara Greenberg 舉例說,如果父親是個酒鬼,對母親的態度總是很差,女孩很有可能會認為,這就是婚姻、親密關係的正常狀態,打罵、酗酒都是「作為一個男人的正常的一部分」。她們在長大後會忍耐丈夫/男友對自己的虐待,認為要獲得男性(父親)的愛就意味著會被打罵,從而很難離開一段被虐待的關係;或是對男性失去信任,認為男性都和自己父親一樣暴力(Thomas, 2015)。

2. 社會環境:

戀父是父權文化背景下人們追求權力的捷徑。

之前提到,戀父情結中的「父」,指的是符合社會刻板印像中父親定義的年長男性(例如:陽剛、有領導氣質、堅毅的男性)。人們欣賞和追求這種類型的伴侶,是因為在父權文化中,這類男性更容易掌握權力,而成為這類男性的伴侶就更容易分享這份權力。換言之,人們可能不是愛這位「父親」似的伴侶,而是伴侶手中握有的權力。因為種種原因,人們沒有辦法自己獲得權力,於是把自己對權力的渴求投射到一個具體的人身上。依附「父親」即是獲得權力的一種捷徑。

如果你被戀父情結困擾,該怎麼辦?

如果你有受到戀父情結的困擾,意識到背後的根源是改變的開始。檢查一下自己長期的關係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是不是尋找的對象都有固定模式?是不是關係的發展與結束都遵循相似規律?你需要認識到一切都已經過去,即便你把你的大叔叫做「爸爸」,你也並不能真的重新找到一個「父親」。如果你已經習慣找「父親」一樣的伴侶,你可以參考身邊朋友的選擇,或者看看影視、小說中「別人家的男友」,了解一段彼此對等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試著分析行為背後,是不是存在一些負面的信念?比如「我很弱,所以需要保護和照顧」、「我不夠好,我需要人的引導」。反過來,你可以告訴自己「我能夠獨立地面對生活,即使沒有男人,我也可以過得很好」、「我很好,我喜愛、欣賞自己」。通過積極地自我對話,學著撫慰與鼓勵自己,而不必依賴於找一個「父親」的形象去給自己安全感。

此外,心理學家建議戀父者可以把尋找父親的方向從外界轉向內在——在自己身上發現「缺失的父親」。人們可以把對父親的渴望訴諸於保護和幫助他人,從渴望被引導變成提供引導。這樣人們便不需要在他人身上尋找理想的父親,因為他們自己就為自己成為了那個理想中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