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迷人來稿。作者楊子霈從母親節談到照顧者,拋出問題要大眾思考:母親為出席慶祝活動、符合社會的母職期待而得放下工作職責,是否成了另種無形壓力?

作者|楊子霈

女兒幼兒園依往例盛大舉辦母親節慶祝活動,但因為在上班日,我那個時段剛好擔任學校演說比賽的評審,難以找到替代的評審,於是老公請假代打。往年也都是自己花代課費請假去「被慶祝」,那時問現場的媽媽們,也幾乎都是放下工作請假參加,有些則請阿嬤代打,總之,幾乎全員到齊,而且清一色是媽媽或阿嬤,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

活動內容則大抵是唱歌、親子團康或手作活動。但幼兒園小孩其實情緒很不好控制,記得有一年是室內的親子 DIY 康乃馨活動,小獸們不耐講解和久坐,有些人就暴走了,被家屬帶出去放風。其實當天人多嘈雜,幼幼班的小朋友們情緒都很不好,很多人在哭鬧,抱住媽媽的大腿不放,媽媽們一邊安撫一邊要配合演出,很累人;尤其我又是雙胞胎媽媽,一個人要帶兩隻,更是狼狽。


圖片|來源

女兒心情也很不好,我因為是下課後才過來,晚到十分鐘左右,我家姊姊就很不高興,看到我就直跺腳說:「生氣!」回家後問她,她說:「媽媽太早來了!」(其實她要表達的是「太晚」,不過她對語詞的掌握還不精確)。我跟她解釋:「媽媽還要上班才晚一點過來」、「媽媽的時間可是很寶貴的,為了來看妳們還要自己花錢找人代課才能過來的耶!」(媽媽為了配合活在「良母」的象徵中,已經很努力了呀!)

而就我所知,其實不分公私立幼兒園,小學、政府機關、民間的營利或非營利組織⋯⋯等等,都有盛大的母親節感恩活動。有的學校還舉辦幫媽媽「洗腳」的活動,同事有兩個小孩就要被洗兩次腳!

推薦閱讀:新手媽媽的告白:當了母親,才知道母親心中的痛

當然也很理解主辦方希望教導小孩們「感恩」的苦心,以及小孩對媽媽的感謝心意,然而,在目前 25-44 歲婦女勞參率逾 80% 的情況下,為何無視於大部分的媽媽們是難以分身的? 相對來說,「父親節」的慶祝活動就淡化許多,各單位完全不敢要求爸爸們放下手邊工作來「被慶祝」,那麼,為什麼「母親」就是被認為工作可取代性較高而可以請假的一方?母親節慶祝活動,除了強化刻板的「母親」形象——無私奉獻、慈祥和藹、做牛做馬外,究竟釋放了母親們什麼?或者教小孩認識到「母親」應該是什麼?

今年因為實在抽不開身,我和老公冷靜地討論了一番:首先,我們認為母親節應該定位為「照顧者節」,而每一個小孩的照顧者,其實不只有母親,阿公阿嬤、爸爸、或其他親屬,通通可以是「照顧者」而「被慶祝」,如此一來,誰有空誰去,媽媽請假缺席其實沒什麼好愧疚的,去參加的人也不能懷著「代打」心態。再者,如果要感謝媽媽,其實隨時都可以感恩,不需要在這樣的節日才想到「感恩」。

最後,是否應該先問媽媽們希望什麼樣的慶祝形式,再投其所好來慶祝?我想許多媽媽們最想要的母親禮物,或許是放假一天,可以盡情血拼、看電影、寫稿或訪友旅行吧! 無論如何,就是不要坐在「母親」那個象徵性位置上,神明一樣接受感恩供奉就好了!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寫在母親節前夕,我能不能不做超級媽媽

作家張讓曾寫道:

「事實上,母親節的儀式和頌讚有可怕的相反意義:它表章一個概念,而不是個人;它強化母親的奉獻犧牲,而無意將她釋放。母親節像卡片上的罐頭祝福,是一種形式的敷衍,乃至侮辱。母親們需要母親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