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苔熊,用 14 張圖解,五個無意識心理學實驗,解析我們日常的每個決定:為什麼我們會那樣想?我們會那樣做?


圖片|作者提供

你真的能夠自己做決定嗎?

想看看,你是不是有下面這樣的狀況:

  • 百貨公司大特價的時候,你往往醒來的時候,手上已經結帳了許多的東西。
  • 明明是一個陌生人的臉書貼文,卻讓你心情不好好幾天。
  • 剛進到一個地方,就覺得不太對勁,但是又說不出哪裡怪怪的。

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理性思考呢?又或者,有些「感覺」或者是「直覺」(Unconscious)慫恿你去做某些事情,你卻不知道要怎麼解釋?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這個「按鈕研究」(p.38-41) 。


圖片|作者提供

我的按鈕在哪裡

心理學家 John Bargh 把來參加研究的受試者分成兩組,有一組裡面有一個按鈕,可以暫停螢幕上面呈現的訊息,他們可以隨意思考多久在按下按鍵進入下一個畫面,另外一組則沒有按鈕。

螢幕上面呈現的是「葛瑞哥」的故事——葛瑞哥在一個星期前做了 24 件不同的事情,每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他們會閱讀到下面兩個故事:

  1. 誠實的葛瑞哥:做了十二件誠實的事情(例如拾金不昧),六件不誠實的事情(例如不承認自己犯了錯)、六件不好不壞的事情(例如倒垃圾)。
  2. 不誠實的葛瑞哥:和上面一樣,只是這組的葛瑞格做了更多不誠實的事情,比前面那一組多了一倍。

如果你是參加實驗的人,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好了:判斷上面兩個葛瑞哥哪一個比較誠實。結果驚人的發現,按鈕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如果你前面有一個按鈕,你就能夠很明顯的判斷那一個葛瑞哥比較誠實,但如果你沒有那個按鈕,你可能覺得這兩個根本差不多。

因為呈現的訊息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如果沒有那個按鈕,參加研究的人只能夠憑著印象做出判斷。

如果實驗如果只做到這裡,那就沒什麼意思了,神奇的是 John Bargh 後來發現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些人就算沒有按鈕,也能夠正確做出判斷,而他們都是特別在乎「你為人是否誠實」的人,當 John Bargh 要求他們去寫出自己最喜歡的人格特質時,他們第一名的條件就是「誠實」(而且他們最不喜歡的就是「不誠實」)。

推薦閱讀:你了解自己嗎?19 張插圖讓你一眼就懂心理學知識

啟示: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麼呢?對我來說,沒錯,我們現在活在一個訊息非常快速的世界,你在臉書上面做的事情幾乎就等於這個實驗,用拇指很快速的划大量的訊息,並且很快地做出判斷(這些判斷有可能是錯的)。然而,你的拇指還是會在一些你特別重視和感興趣的資訊上面停留。

就像作者說的,在生命的這個大海裡面,你雖然是自己的船長,但你也得考慮到一些海浪、風向等等的因素,所以你並不是完全自主做決定的,而你手裡面的那個「舵」,卻能夠某種程度上面掌控某一部分的生活;如果你是很在意誠實的人,你就能夠分辨跟誠實有關的訊息,如果你很在意背叛和劈腿,那麼你的大拇指就很有可能會停留在相關的文章和影片上面——儘管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你在做這件事情。

等等,如果我們在意的事情可以影響我們的判斷,那麼什麼百貨公司大拍賣的時候我們人會買了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回家呢?

其實你的決定,並沒有你想像當中那麼「自由」。


圖片|作者提供

醒來發現你有一個超能力

你身邊的人一定有些人比較保守,有些人比較喜歡冒險,你相信把這些「保守」或者是「冒險」的人放在不同的情境下,他們可能會表現出完全相反的狀況嗎?

我們一起來體驗這個實驗吧!想像你是參與這個實驗的人,你讀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p.52-54):

「你逛街的時候逛到了一家奇怪的商店,外面沒有招牌,店裡燈光昏暗,店主一看到你就叫出你的名字,你從來沒有看過他,他叫你靠近一點,然後用詭異的口吻跟你說:騷年請留步,我看你骨骼精奇,要送給你一個禮物,明天早上你醒來就會發現你有一個超能力,那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可是你絕對不能讓別人知道喔!要是你告訴了別人,或是炫耀你的能力,你就會永遠失去這個超能力。」

那天晚上你睡得很不好,但醒來之後你發現,自己居然真的擁有一個超能力了。接下來,看你被指派到哪一組,就會閱讀到哪一種狀況:


圖片|作者提供

1. 安全組

你醒來的時候,發現有一只玻璃杯不小心跌落在地上,碎片落了滿地,不小心踩到了,不過你一點事也沒有,然後你突然領悟到,你的超能力就是「百分之百不會受到人身傷害」,你刀槍不入、就算懸崖峭壁掉下去也毫髮無傷。

2. 飛行組

你下樓梯的時候少踩了一階,可是你並沒有從樓梯上面滾下去,反而輕輕地飄到了樓下。你有一次從樓梯口往下跳,突然發現原來你會飛,你像小鳥一樣在空中前進,而且可以腳不用碰到地板,就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結果發現,安全組的實驗參與者,在讀了這個故事之後,那些原先很保守的人,會比參加實驗之前更願意冒險,做出更為開放的決定*。

看完這個實驗之後,我想到最近閱讀的榮格心理學[2]指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主要的性格、兩個輔助的性格,還有一個對立的、陰影的性格。

上面這句聽不懂沒關係,意思就是說,有些時候你可能是個外向的人,但也有些時候,你可能會是一個內向的人——等等,你說是不是跟沒講一樣嗎?都給你說就飽了啊!

推薦閱讀:別害怕做真實的你:五部「初衷系」動畫,找回你內心的孩子

沒錯,人本來就是複雜的,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下面,本來就會表現出不同的樣子。甚至,會影響你對一個人的判斷。

想知道你身邊有哪些東西會如何影響你的判斷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盛竹如語氣)!

*這個研究是用偏好支持民主黨/共和黨來 標定開放/保守。


圖片|作者提供

約會的時候記得點熱咖啡

古時候我還在貓空唸大學,文學院旁邊有一間小小的咖啡廳,有一個穿著褐色吊帶裙、短髮可人的服務生,每次我從她手上接過熱咖啡都倍感親切,那時系上的同學都取笑我一定是戀愛了(你也知道十幾歲的人都以起鬨為人生樂趣),直到某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對她「沒感覺」了。

那天,是個風雨交加的下午,風雩走廊遮不了風也擋不了雨(據說現在還是一樣),我好不容易進了咖啡廳裡面,想要點一杯一如往常的熱咖啡,沒想到那女孩對我說(我保護她的夢~):「先生不好意思,我們熱咖啡沒辦法買,因為咖啡機壞掉了。不過,可以做冰咖啡,你要嗎?」

我想說沒魚蝦也好,而且我實在是睏意滿滿,就接受了她的提議。但從那天之後,我對她的好感也蕩然無存了。女孩可能會覺得很錯愕,她什麼也沒做,為何會有這樣的影響? (你想太多了,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對她有好感)

直到多年之後,我才理解,為什麼那個風雨交加的下午,會改變我對她的看法。


圖片|作者提供

John Bargh 和他的研究夥伴 Lawrence Williams 請來參加研究的受試者(p.82-85),搭電梯到 4 樓參加實驗,在電梯裡面有一個實驗同謀(不過他並不知道這個研究的假設),隨口請受試者幫他拿一下手上的那杯咖啡,讓他能夠從公事包裡面取出表格,並且把表格加在寫字板上面,接著再把寫字板交給受試者,拿回他的咖啡。這整個過程當中,受試者只拿了這杯咖啡 10 秒鐘左右,但卻是這個研究的關鍵。

上樓之後,他們請受試者閱讀某人的個人檔案,並請他們評估,自己喜不喜歡這個人。

結果發現,如果在電梯裡面他幫忙拿的那一杯是熱咖啡(相較於冰咖啡),那麼他們會對於這個人的檔案,有比較多正向的看法——重點是,事後問他們知不知道那杯咖啡的影響,竟然沒有任何人猜到。後續的研究也發現,在大腦造影實驗裡面,人類的腦島(insula)會對於兩種「溫暖」都做出反應:

  • 摸到熱的東西
  • 傳訊息給家人或朋友的時候

就像你可能熟悉恆河猴的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實驗,但你可能不知道,那個絨布媽媽的身體裡面,也藏著溫暖的燈泡,所以溫暖這件事情,其實是和人際的連結、以及「心靈上的溫暖」是有關聯的。(不過,關於文院的咖啡女孩的解釋,也可能是我事後諸葛腦補的啦~畢竟都過這麼久了 XD)

前面三個實驗,你大概已經知道你是多麼容易受到外在的這些因素影響,而做出一些你想都沒有想過的決定,但接下來,我想告訴你,或許你數學成績不好,不是因為你的原因,而是其他「看不見的原因」所影響。想知道嗎?(拜託想知道嘛!)


圖片|作者提供

女生數學比較不好

江湖上盛傳一種刻板印象是「女生數學比較不好」(或者是亞洲人數學比較好),儘管我們知道個別差異比性別/種族差異更為明顯,不過這個刻板印象本身仍然造成一些影響(p.106-110),我們稱之為「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例如,如果你在一群人當中,被提醒你是個女生,那麼你的數學會考得比較不好;不過如果你在一群美國人當中,被提醒你是個亞洲人,那麼你的數學就會考得比較好。

等等,那如果我是一個「亞洲的女性」,那麼我會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我想到拉鸚鵡腳的那個笑話⋯⋯)*

*有一隻鸚鵡,你牠拉左邊的腳牠會說「你好」,拉右邊的腳牠會說「謝謝」,有一個手很賤的年輕人,好奇如果兩隻腳一起拉會發生什麼事情⋯⋯


圖片|作者提供

這個研究邀請在美國生活的亞洲裔五歲女孩們,請她們到實驗室裡面著色畫畫,分成下面三組:

  1. 提醒妳是亞洲人組:這張著色畫是兩個小孩拿著筷子在吃飯。
  2. 提醒妳是女生組:這張著色畫是小孩抱著布偶。
  3. 控制組:這張著色畫是一種風景畫。

結果發現

「提醒妳是女生組」依然在後續的數學測驗有比較差的表現——換句話說,這些孩子在還沒有上學之前,就受到刻板印象的「污染」了。

你可能會說還好我不畫畫,但你知道嗎,你每天穿衣服照鏡子,也可能「勾動」你的性別刻板印象喔(怕了吧~)


圖片|作者提供

另外一個泳裝研究同樣是用來「提醒你是個女生」。參加實驗的人,被告知以為他們要參加的是消費者行為的研究,所以在過程當中他們會試用香水、衣服、和食物(當然這是一個幌子)。

推薦閱讀:15 張圖看冒牌者症候群:你不是不夠好,只是恐懼失敗

參加研究的人有男有女,有數學能力好的也有數學能力差的,都經過隨機控制。其中有些人是穿了毛衣、有些人是穿著泳衣、不論你是穿哪一種衣服的組別,實驗者規定你試完衣服之後都一定要照一下鏡子,並且最後都會接受數學能力測驗、以及可以試吃桌上的巧克力棒,愛吃多少就吃多少。結果發現:

  1. 女生吃的巧克力棒普遍比男生少
  2. 如果這個女孩試穿了泳裝之後對他們的身體不滿意,那他們吃的糖果就比其他的受試者更少。
  3. 最神奇的是,穿泳裝的女孩,在數學測驗上面比穿毛衣的女孩表現還要差(泳裝女孩 20 題當中只答對 2.5 題,毛衣女孩 20 題當中答對了 4 題)
  4. 上面這個效果並不會出現在男生身上,換句話說,注意自己的身體,並不會傷害他們的數學成績。

這個研究有趣的地方是,一次連結兩個刻板印象:

  • 對女生來說,身體和瘦是重要的。
  • 女生的數學成績比較不好。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一種淡淡的哀傷感。

好啊~什麼都被別人操弄、什麼都被社會影響,那我們可以決定、我們可以相信的到底有什麼?

其中一種答案是:直覺。看下一張,贏回你的人生!


圖片|作者提供

什麼時候你可以相信直覺

想想下面兩個情境:

A. 如果你發現一個老翁不慎跌落鐵軌,而且這是一個偏僻荒涼的車站,而且沒有緊急求救鈴,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可以決定要不要跳下去救他,那麼你跳還是不跳?

B. 如果你背包掉落鐵軌,而且這是一個偏僻荒涼的車站,而且沒有緊急求救鈴,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可以決定要不要跳下去撿,那麼你跳還是不跳?

John Bargh 在書裡面提到兩個真人真事、類似上面的情境:

A 君下去救了老先生之後立即上來,幾乎沒有受什麼傷,B 君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下去撿背包,結果當場被火車輾斃⋯⋯

好兩難阿(抱頭)~要跳還是不要跳?救還是不救?

機會命運,請選擇!


圖片|作者提供

什麼時候你該相信你的直覺呢?

書裡面提到的一些研究佐證,這裡直接把重點用壓縮檔的方式給大家(p.195-218)。John Bargh 提出八個關鍵的守則,我濃縮一下:

1. 有時間時想一秒

有時間的話,在你的直覺上加上一點點意識的思考,兩者並用是最保險的做法(例如當你管不住下半身很想要傳訊息給某一個人的時候,先停 1 秒想一想後果)。

2. 沒時間時想「值得」

沒時間思考的話,至少先想想值不值得。在前面的例子裡面,老人家是一條命,但背包就只是背包而已。要下去之前,先想想看這個行為的風險,以及你值不值得做這件事情。

3. 想太多時靠直覺

當你面臨某個複雜的決定,需要考量很多事情,而且又沒有客觀地衡量方法,那麼就認真看待你的直覺(翻譯年糕:想太多的時候,就靠直覺)。

4. 小心許願

因為如果你幫某個東西訂為目標或者是渴望的東西,就會不知不覺地增加對它的評價。舉例來說,抽煙的時候就會說香煙無害,但抽完之後又會覺得很後悔⋯⋯(「小心許願」還有很多研究,可以參考書中說明)。

5. 行動比外表重要

別太相信第一印象。如果你對某個人、某個族群一開始的看法是負面的,記得給他一點機會。前面你已經讀到太多「刻板印象影響」的研究了,所以對於某一個人的印象,請留多一點給大腦,而不是只靠直覺。例如,照片其實是照騙。許多的研究顯示(可以參考書裡面列舉的研究),外表或者是照片,會左右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但外表不靠譜。真正靠譜的是,你開始跟他互動的時候,他無意識之間所表現出的一些行為。所以,如果你想決定是不是值得跟這個人開始有進一步的認識,不要再光靠照片了,約出去見面或者是傳訊息聊天吧。如果你要評估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或認識,他長得很迷人可以是其中一個條件,但不可以是唯一的條件。

做完了這五個守則之後,我想你大概找回了一點點控制感了(locus of control),儘管這個世界變化萬千,我們的決定有時很多東西影響,好像還是有一些東西可以當浮木,讓我們依靠著。而上面這五個守則,說穿了只有一個:不要完全相信你的直覺,有些時候要用點腦!(不過如果你沒腦的話⋯⋯)

那麼,到底要怎麼用你的腦呢?在知道了這麼多「不知不覺的被操控」之後,感覺已經回不去了。(所以有的時候我的老師跟我說,作夢的人某種程度上還是比較幸福的

放心,其實我們還是可以掌控人生這條船,只是要一些方法

現在,就讓我來告訴你終極絕招⋯⋯(也拖太久 XD)


圖片|作者提供

所以你可以控制什麼

這本書算是在講「無意識」如何影響我們,但也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提出了三個非常有趣的結論(p.317-319):

  • 你的意識思考很重要,也就是你有自由意志,但並不如你想像的那麼完整、那麼全能。
  • 可是承認你沒有完整的自由意志,其實反而增加了你真正擁有的控制力(翻譯年糕:承認你的無能,反而讓你更「有能」)。
  • 最有效率的自制力,不是透過意志力,也不是透過壓抑衝動和壓抑不想要的行為,而是有效地駕馭心智和無意識的力量。

這個有點玄,如果你的無意識是你公司裡面的員工,該怎麼讓這些員工好好幫你工作呢?

最後,我提供兩個武器鋪:短期模式和長期模式 (p.323-324)。


圖片|作者提供

短期模式

增加執行意圖。如果你總是說要運動但是經常怠惰、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情,但老是拖延,最好的方式就是加上 #何時、 #何地、 #如何 來實踐你的計劃。

當你的計劃內容越具體,實踐的可能性也越高(受到那些阿里不達的奇怪其他因素影響的可能性也越小)。

以這份拖了很久的簡報來說,我先是跟編輯說我什麼時候會交簡報,然後告訴他我會拿來做簡報的時間,以及我會怎麼做(先寫文案,再畫圖)終於戰勝了這個拖延已久的簡報。

長期模式

養成好習慣。這件事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不過你可以想一下,儘管人生有各種變數,為何你每天還是固定去上班呢?除了為了那一份薪水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你固定時間和地點去做這件事情。

推薦閱讀:時間別用擠的!養成好效率的「偷時間」術

這兩個方法看似好像沒什麼大道理,但某種程度上明確決定了你每天的生活。因為它運用了身邊每天會遭逢的線索(時間、地點),提示你應該要做的事情。

你可能會說,知道這些之後又怎麼樣?干我屁事!事實上,這兩個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先前我們談過的許多主題當中,包括:對自己不滿意、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被朋友背叛、被家人情緒勒索⋯⋯。

至於具體該怎麼做?請看最後一張(終於,謝謝你看到這裡)!


圖片|作者提供

結語

如果你想要改變你的人生,關鍵其實在於「情境的影響」。例如:

  • 如果你想要戒酒,就不要經過有賣酒的地方。
  • 如果你想要節食,就不要經過麵包店(或者是其他會引起你食慾的地方)。
  • 如果你想忘記某個人,那麼就離開有他回憶的環境,例如說出國旅行。
  • 如果你想要戒掉「太在乎別人想法」的習慣,可以留意一下什麼時候你會有這些感覺,然後盡量避免這些情境。

其他如家人情緒勒索、朋友背叛,也可以如法炮製。

不過,讀到這裡,相信你就已經發現了科學心理學的限制了——對我來說,這其實也是 William James 和 Sigmund Freud 之間的一個分野。

你的內在,其實是另外一個浩瀚無垠的宇宙。身邊的訊息、過往的經驗,或許會影響你的行為,但你對於這些經驗和訊息的思考,有可能會在心裡面反覆的千回百轉,然後影響你、也影響你的心情。

換句話說,外在的世界固然重要,不過你內在的這個宇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和寶庫。我們對於無意識的了解,仍然有限,但也因為這個有限,我們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無限,發揮更多你從未想過的潛能。

是啊,或許你本來就無法百分之百為自己做出決定,但倘若你做了一些決定、選擇了某一條人生的路,「你自己」勢必參與了某些決策過程。

最後問你兩個問題:

  1. 如果你的人生可以重來,你會希望和現在差不多,還是過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
  2. 如果十年後的你穿越現在來看你,你覺得他會跟你說些什麼?

或許,外在的環境有時候是變化萬千、不可控制的,但在可以控制的範圍裡面,你仍然可以選擇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