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絕對的善與惡嗎?根據心理學教授 Delroy Paulhus 的研究發現,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潛藏於心中的「黑暗三角」。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你也許比你想像中邪惡 We live in Everyday Evil

我們傾向於用「光環」或「邪惡」的框架去評價我們遇見的人。這種傾向是可以理解的, 就像我老師說的:

Extreme is simpler. It is more predictable with less uncertainty. Somewhere in between will be harder. To tolerant uncertainty can be painful for most people.

極端化是更簡單的。如果世界非黑即白,一切都將更加容易預測(好人做好事,壞人做壞事),不確定性也會更低。灰色地帶是更加困難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忍受不確定性叫人痛苦。

因為這樣,我們希望把世界上的人簡化為「好人」和「壞人」。然而這顯然是有問題的。送上兩個 quote:

「那時我還不了解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著美德。」

毛姆

「心靈就是相反沖突決鬥、競爭的場所。或者用非動力論的名詞來表達,是由相反的傾向組織而成。一個特殊傾向的出現,一點也不會排除其相反的傾向的存在:兩者是可以並存的。無論你怎樣喜愛簡略,你無法否認這種複雜的真實性。」——弗洛伊德


圖片|來源

心理學教授 Delroy Paulhus 一直致力於研究日常生活中人的邪惡面,他問到:「為什麼有些人會從殘忍的行為中獲得快感?」「為什麼有些人會毫無原因地故意傷害別人?」「這些人離我們有多遠?」以下是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有「黑暗三角」

心理學中把三種人格特質稱為「黑暗三角」。它們分別是:

  • 自戀 Narcissists:自私、虛榮、以自我為中心

  • 馬基雅維利主義 Machiavellianism:喜歡冷酷地欺騙和操縱他人

  • 心理變態 Psychopathy:易衝動、冷漠無情、情感封閉,缺乏共情、羞恥、內疚等感情

經過十餘年的研究,Paulhus 發現這三種特徵是高度關聯的,有時完全一致。自戀的人往往也表現出喜歡操縱他人、以及冷漠無情的特質。

Paulhus 發現,不僅僅是那些殺人犯的人格中才會有這樣的特質。很多我們身邊的人:在學校或辦公室中喜歡欺凌別人的人、好爭辯的人、甚至一些警察、政治家,人格中都有這樣的黑暗三角。

推薦閱讀:梅莉史翠普:演員,是更容易喚醒人性邪惡、殘忍與善意的一群

人們在每天的社會生活中管理著自己這些邪惡的部分,能控制住自己,不讓自己陷入麻煩。但是這些黑暗的特質還是會露出馬腳。

比如,在一些實驗中,Paulhus 編造了一種物體,自戀水平高的人立刻就表現地自己好像非常了解這個東西,還會因為其他人挑戰他們言論的權威性而不快。這種行為被稱為「過度辯護」,是自戀者用來提升自我形象的一種常用手段。這樣的人,相信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甚至我們自己也都有過這樣的時刻。這種特質,和殺人狂的自戀特質差別並不大。

在 Paulhus 的實驗室中,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放開了自己,表現出了讓他驚訝的誠實。他們非常坦率的承認,「我就是喜歡欺負那些好欺負的人」、「你如果告訴我你的秘密我一定會說出去」。

研究團隊們設置了一個電腦遊戲,讓參與者有機會「懲罰」他們的競爭對手,即在對方的耳機裡放超大聲的噪音。懲罰不是必須要進行的,事實上,要想懲罰對手,還需要完成一些無聊的工作才能獲得這種懲罰的權利。結果顯示,「人們不僅願意去懲罰,懲罰還成了一種獲得快樂的動力,他們甘願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很多無聊的工作,只為了能夠去傷害別人。」 關鍵在於,他們對他人的行為並不能為自己帶來任何收益,只是從中得到了快感。

Paulhus 因此提出了一個概念,「日常施虐」(everyday sadism)。這些潛伏在我們身邊的日常施虐者們,很大方地承認,給他人施加痛苦僅僅是因為這會讓自己快樂。

所以假如你非常困擾,你身邊的某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你,真的有可能,「能夠傷害你」這件事本身就讓他覺得快樂。這不是說他就是一個壞人,而是他即便作為一個好人,也可能存在這樣邪惡和黑暗的一面。

推薦閱讀:現代人的窺視慾望!《樓下的房客》:痛,是愛最奢侈的詮釋方式


圖|作者提供

什麼樣的人黑暗特質更顯著?

黑暗特質水平高的人在實驗中表現出,他們對愉快行為的情緒反應比較不明顯,也就是說他們不太容易覺得開心,所以,他們希望進行殘忍的行為,其實是為了打破情緒的麻木狀態。

Paulhus 的研究還發現,更容易對伴侶不忠,或經常考試作弊的人,表現出更明顯的「黑暗三角」特質。

此外,黑暗人格顯著的人通常會更具備成功的動力和自信。這些人的動機明確,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可以排除情緒的干擾,做到必要的冷酷,同時他們仍然能相信自己是崇高的。「比如作為首相,你不能總是傷春悲秋,有時你的確需要走捷徑、傷害他人,為了崇高的事業而變得骯髒。」

Paulhus 最新的研究方向是道德馬基雅維利主義(Moral Machiavellianism),我們身邊不乏打著道德的旗幟行邪惡之事的人。而這種做法卻可能幫助這些人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許多政治家都是這樣的例子。

研究還發現,「黑暗三角」特質明顯的人往往很具有性吸引力。「黑暗三角」得分高的那些學生有更多的性伴侶。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對短期交往更感興趣,而不願投入穩定的感情。

黑暗人格顯著的人還往往是夜貓子。利物浦大學的 Minna Lyons 和她的學生發現,那些經常熬夜的人們,在黑暗三角中的得分也較高。

他們通常還熱愛冒險(心理變態者的特徵),有著更強的操縱慾(馬基雅維利主義的特徵),或更希望別人來關注自己(自戀者的特徵)。

Paulhus 表示,黑暗人格顯著的人也容易成為網絡暴力的實施者。「他們會成為網絡上的日常施虐者,是因為在網上可以找到那些供他們傷害的人。」 一項對網絡上進行惡意評論的人的調查發現,這些人的「黑暗三角」得分都很高,傷害別人而取樂是他們的首要動機。

推薦閱讀:「等你哪天被強暴就知道」無所不在的網路性暴力

Paulhus 致力於研究所有這些有關善良和邪惡之間的二元觀點。他承認自己的行為也有邪惡的一面,例如他喜歡觀看綜合格鬥這種暴力的運動。這本身也是說明了人性的複雜和矛盾。他認為自己的邪惡面讓他能夠在一個很合適的位置上來細探人的黑暗面。

Paulhus 的研究已經獲得了警方和軍方的關注,他們擔心的是,一些黑暗特質顯著的人會去主動選擇那些可以傷害他人的工作。他們希望和 Paulhus 合作,來解釋為什麼有些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也會濫用職權傷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