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著一場害怕被揭穿的人生?當你總是覺得自己沒有他人所說的如此優秀時,你可能擁有冒牌者症候群!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本文所分享均為虛擬個案,來自於現實中多個個案揉合,人物身份信息均為虛擬。)

Many gifted and talented people feel insecure. 有許多天賦甚高的人同時也充滿不安全感。

我有過這樣一個來訪,他從小就是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學習一直名列前茅,很小的時候就出國留學,從世界最一流的大學裡畢業。

我一直記得那天,他坐在我對面的沙發上,臉上寫滿了低落。他緩緩地說:「我總覺得,別人都弄錯了。他們以為的我並不是真正的我——他們把我想得太好了。其實我一事無成,並且未來也似乎沒有可能達成什麼成就。」

我問他,從劍橋大學拿到學位,也不能稱為一種成就嗎?他說,那只是一個僥倖罷了。

後來,他拿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offer,為此焦慮地夜夜失眠—— 他堅信自己將無法通過試用期,因為覺得自己會被錄取只是因為自己「欺騙了那些人」。

Olivia Fox Cabane 在《魅力學》一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每一年,她都會去給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新生們講課。她總是問一個同樣的問題—— 你們當中有多少人認為,自己的被錄取是招生委員會的一個錯誤?而每一次,都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學生舉起了手。

在上一篇推送 只做自己能讓一個人變得多強大?中,我們介紹的那位天才美少女就表示,自己在某一段時間內患上了「負擔綜合症」,即覺得自己配不上自己獲得的名利。很多人都來後台留言表示很感興趣,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現象。


圖片|來源

對不起,我只是一個冒充者

「負擔綜合症」是 Impostor Syndrome 的翻譯,Impostor 的意思是冒名頂替者/騙子。KY 主創們覺得直接字面翻譯為「冒充者綜合症」會更加形象直觀。

推薦閱讀:15 張圖看冒牌者症候群:你不是不夠好,只是恐懼失敗

它指的是,一個人無法「內化」(internalize)自己的成就,即不能從內心裡接納那些外界認可的成就。儘管已經有種種外在的證據表明了你的能力和競爭力,但仍然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樣的成就,促使你取得成就的是時機、外在條件、運氣,你只是「騙過」了其他人,讓他們誤以為你聰明、有能力。

他們在歸因方式上,會在失敗時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自己的智商、性格導致了失敗,認為自己該為一些錯誤負主要責任;而在成功時傾向於外歸因,認為是環境導致了自己的成功。

有研究表明,70% 的人至少有過一次「別人眼裡的自己的成就並不屬實」的想法。

Impostor Syndrome 不是一種被收錄的精神疾病,這個詞彙在 1978 年第一次被 Pauline Clance 和 Suzanne Imes 提出,他們發現,在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人士的人中,有一批人有一些共同的特徵:被外界認同,但貶低自我;低估自己的成就,將成就歸功於外界因素;覺得自己像個「騙子」和「冒充者」,他們時刻擔心被「發現」,被「識破」,被「撕下假面具」。Pauline Clance 和 Suzanne Imes 將這種特徵歸納稱為「冒充者綜合症」。

在「冒充者綜合症」的影響下,這些人有以下的行為表現:

•  過度勤奮:他們會比一般人在工作時付出兩倍、三倍的努力,為了避免被其他人「識破」自己是個騙子。這樣的努力工作為她們贏得了更多的成功和獎勵,這會使他們的壓力更大。他們還會做過分充足的準備工作,並反覆檢查、糾結於細節(有時可能導致拖延),使他們精疲力盡。

•  不敢表達真實想法,過分迎合老師或上級:無論是在學習或工作中,他們往往會很關注老師或者上級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有時不敢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尤其不敢真實地提出自己想問的問題。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真實智商和能力有限,提出的問題可能會十分愚蠢,暴露了她們真實的面貌。

•  利用個人魅力,來獲得上級認可:在這樣的人中還存在一些有趣的情況,他們會運用一些個人魅力(比如外表、交際能力等)來幫助自己獲取成就和獎賞,而且在這麼做之後,他們還會將一些憑藉自身努力取得的成就歸因到對個人魅力的運用上。

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上「冒充者綜合症」?

如前文所述,取得較高成就的人無疑是「冒充者綜合症」的高發人群。除此之外,女性被認為更容易擁有此類特質。娜塔麗·波特曼、凱特·溫斯萊特、蒂娜·菲都曾公開承認自己有「冒充者綜合症」;艾瑪·沃特森也曾對媒體表示,自己在出演《哈利·波特》後受到過這樣的困擾。Facebook COO 謝麗爾·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提到自己得「冒充者綜合症」時說,她應對的方法是:「當感覺不到自信時,就假裝自信。」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女性從小獲得的社會期待與男性不同,女性在獲得成功時,可能是與家庭和社會期待不符的,同時也會遭受更大的壓力和質疑。

2006 年的一項研究進一步表明,在種族、宗教、性別、性取向等方面屬於少數群體的人,都是「冒充者綜合症」的高發人群。

不過,近年來有多項研究表明,男性也經常有這樣的困擾,比如晚年的愛因斯坦,就曾說自己是個「無意識的騙子」(involuntary swindler)。演員湯姆·漢克斯、作家尼爾·蓋曼都有受這種症候所困。但男性和女性在應對「冒充者綜合症」症狀時的方式不同。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表明,女性往往會表現出非常努力地學習來證明自己,而男生則更多想方設法避開那些可能會暴露自己弱點的環境。他們共同的動機是,努力保持自己很強大的外表,雖然這在他們的內心看來其實只是假象。


圖片|來源

「冒充者綜合症」是如何產生的?

「冒充者綜合症」一般被認為是某種根深蒂固的人格特質,會受到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因素影響。

研究發現,父母一輩(特別是父親)的照料方式會有所影響。這其中,過度表揚和過度忽視這兩種極端情況,都有可能撫養出自認為是「冒充者」的孩子。如果孩子從小被過度表揚,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可能會害怕失敗,在遇到困難時不願意告訴父母,怕父母覺得自己不夠完美;如果孩子的智商和能力被忽視,在取得成就時也得不到誇獎,他同樣可能認為,自己的成績並不是自己能力的證明。特別是,在一些獎勵和責罰同時存在(成績好時拼命獎勵,有過失時嚴厲責罰,兩者不斷交替)的家庭,出現「冒充者綜合症」的機率特別高。

推薦閱讀:寫一封信給19歲的迷惘:你不認同自己,才會拼命追求別人認同

在朋友方面,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比較被孤立,或者被一些「亦敵亦友」的人(Frenemies)包圍,也會增大患上這種綜合症的可能。在你對自我的認識被確立下來之前,這些「亦敵亦友」的人會給你帶來很多困惑的感受。他們會在你取得成功時,告訴你這不過是你的僥倖,或者用嫉妒來傷害你。這讓你在以後的人生中也對自己的成就抱有微妙的態度——你不容易通過成就感受到自信,反而還對成就有一些潛意識的排斥。

儘管這種特質似乎是從小形成的,但它會在一些特定場合容易被激發出來,比較典型的一種情況就是當你經歷一些「階段性儀式」(rite of passage)的時候,階段性儀式是那些身份得到認可、地位得到提升、人生進入重要階段的時刻。比如,取得學位、獲得晉升的時刻,都是「冒充者綜合症」容易被觸發的時機。這是因為,在你的地位提高、獲得某項榮譽的時候,一方面意味著你的能力得到認可,但同時也意味著你的責任更大,未來如果失敗所要承擔的風險和代價也更高。比如說,當你是個實習生時,犯一個錯誤也許無傷大雅,但當你已經是公司總裁,你的一個決策錯誤就可能對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也是為什麼,研究顯示,公司高管、醫生、演員等風險較大的職業也是「冒充者綜合症」的高發人群。

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冒牌貨」,該怎麼辦?

如果「冒充者綜合症」沒有得到處理,可能會引發緊張、焦慮、低自尊、抑鬱、羞恥感和自我懷疑。也會限制對新的經歷進行探索的信心和勇氣,引發對暴露的恐懼。而且,當他們失敗的時候,會有極度挫敗、孤獨的體驗。

如果你被這種症候困擾,可以嘗試以下這些方法:

  1. 學會享受成功的喜悅:少一些消極的自我談話,多一些積極的自我談話。要讓自己相信,即便自己有一點點幸運,或者得到過他人的幫助,你的成功仍然屬於你自己,你所獲得的所有,都是你應得的。
  2. 經常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覺:和同伴的交流不僅有助於建立起客觀的自我評價,也有助於讓你意識到,其他人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3. 做記錄:做一份成就清單,記錄下成功的故事、他人的正面反饋;也記錄下那些讓你感到自己是個「騙子」、「冒充者」的真實想法。這些記錄也會在日後提醒你這些成就,也會讓你回過頭來思考自己的認知。

我永遠記得文首那位來訪低頭說「我真希望我的人生可以從頭來過,我原本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許多」時的樣子。我惋惜於他無法享受成就帶來的喜悅,或者說他可以,但這種喜悅只能持續極短的一瞬間,很快會被更大的焦慮所淹沒。這些人好像是被選中的孩子,一方面擁有過人的天賦,另一方面也對痛苦更加敏感。

推薦閱讀:成功不是企圖獲得所有人的肯定,而是對自己的選擇無愧於心

你可能沒有別人想像中那麼好,但你也沒有你自己想像中那麼糟。大多數人都落在「平凡」這一相當廣闊的域值裡。平凡不是可恥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