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渴望過另種生活、希望活成另種樣子,何不真的放手讓自己嘗試?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釐清自己心之所向!

KY作者|羅勒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我的一個朋友最近剛剛遠行歸來。

在此之前,她是那個永遠把生活和工作過得一絲不苟的人——至少在她的同事和我們這群朋友的眼中是這樣:每天 6 點鐘起床遛狗,8 點鐘去健身房,10 點半到公司上班,直到凌晨兩三點走出辦公室。她總是給人一種規律、克制、嚴謹的感覺,連她為數不多的朋友圈,也全都是行業研究、投資動向之類的轉發。所有和她打過交道的甲方,對她所做的項目和為人處世的方式都讚不絕口。

直到她半年前突然在群組裡發了一句,「我打算消失一陣子」,就再沒出現在我們週末的聚會上——這個曾經也被她當做「routine」的活動。

後來的半年裡,她的朋友圈裡開始出現很多「生活式」的記錄,我們才知道她暫停了工作去環遊世界。我看到朋友圈裡的她幹了很多「驚世駭俗」的事情,在伊斯坦布爾抽水煙,在北歐的極光里大喊大叫,在里約熱內盧的大街上跳舞,在伊朗的地下酒吧喝酒。這一趟行程似乎有種神秘的力量,讓她幾乎完全變了個人,一下子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推薦閱讀:逃出人群面向自己:做一個能讓自己幸福的人

她告訴我們,其實在出發前她就想好了,「我過膩了只有一種樣子的人生,也想要嘗試另一種活法。」但對她來說,在熟悉的環境裡「放飛自我」太難,所以才選擇離開。

她的這句話,讓我想起《七月與安生》裡,安生放下了自己的執念,過上了七月的生活,平穩而安定;而七月,儘管很多年裡她一直兢兢業業地守護著一份穩定,卻最終決定拋開穩定去追求自由。她開始像從前的安生一樣,在遊輪上當服務生,去漂泊,去流浪。她們以為自己終生都在追求一種生活,但轉身去做另一個人,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圖|《七月與安生》劇照

我們中很少有人真的能像七月與安生那樣,從此轉身走上另一條路;但其實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樣,我們完全擁有在不同的“角色”間轉換,去擁有在平行世界裡的不同人生的能力。

這種能力其實是我們從小就具有的,它叫做「角色扮演」(role-playing)。

雖然這個詞聽起來像是演話劇或者是打遊戲,但其實角色扮演對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會通過角色扮演去「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些平常生活中不被允許的,或者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還記得「家家酒」嗎?我們假裝自己是「媽媽/爸爸」,是「大廚」,是「老師」,用床單、媽媽的高跟鞋和口紅來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

心理學家發現,大多數人在一歲半到兩歲半之間,就能開始去「假裝」(pretend)做某件事了(Fein, 1981)。3 歲以前,人們扮演的角色與內容大多與自己的真實生活緊密相關,比如,在書房的書架前假裝在逛超市。到 5 歲以後,人們就能扮演一些原本不屬於自己生活中的,或者「屬於」大人的角色了,比如警察或醫生。我們終生都熱衷於扮演,所以從「仙劍奇俠傳」開始,RPG 遊戲長盛不衰,一代又一代人熱衷於在遊戲中成為「俠客義士」、「絕世神醫」,還記得小時候的自己就很愛玩一個叫做「模擬人生」的遊戲(是不是暴露年齡了?)。

所以,「角色扮演」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如此喜愛它,它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角色扮演:平行世界裡的幾種不同人生

與人們天生的個性氣質不同,「角色」包含的更多是來自社會的規範與設定。例如,在有些文化中對性別角色的設定「男主外,女主內」,即社會對男性的期待是在外打拼、掙錢養家,而對女性的期待是回歸家庭、勤儉持家。

除此之外,社會還會對處在特定位置(行業、階層、教育背景等等)上的人在言行舉止、品性價值等方面有著特定的期待。這就好像影視劇中不同的角色也對應著不同的人物設定,比如最近的新劇中,靳東扮演的「職場精英」(角色)——有品位、懂得享受生活,同時在商場上追逐利益、精緻利己(人設)。

每一種不同的角色都有著與之相對應的社會期待(Baker and Faulkner, as citedin Callero, 1994),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人們可以通過扮演某種角色,來讓自己進入另一種與當下的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物設定之中,習得或做出一些自己原本沒有或者不能做出的表現,去經歷自己前所未有的體驗。

可以說,角色扮演,讓你同時擁有了「現實中的自己」與「角色中的自己」——人為地製造出了一個屬於你的平行世界,也使你得以同時「擁有」幾種不同的人生。

這種扮演是身臨其境式的,以至於我們原有的脾氣個性、行事風格或價值觀等也會在其中發生一些改變(Zimbardo, 1965)。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的那位朋友在那趟遠行之後歸來,說話的方式、生活的態度,甚至連性格也變得與從前有所不同的原因。一些演員之所以會劇集殺青之後,仍然帶著劇中人的影子繼續生活,也是這個道理。


圖片|來源

無論在怎樣的年紀,你都需要「角色扮演」

兒童時期的角色扮演是通過「家家酒」來實現的,在國外這類扮演遊戲被稱作「make believe」。它不僅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還有助於心智(theory of mind)的成熟、認知與情緒能力的發展,以及社會化水平的提升(Fein, 1981; Seja & Russ, 1999) 。

發展心理學家們發現,孩子們能在遊戲中,學會如何對同一種事物賦予不同的想像與意義,並懂得人們對於同一件事情可能存在著無數種不同的看法,他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的想法存在差異。而這些都有助於人們在成年後,更有能力從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Kaufman, 2012),有利於心智與人格的成熟(我們也曾在非整合的文章中解釋過對複雜的接受度與人格成熟的關係)。

推薦閱讀:人生請討好自己!詹姆斯·法蘭科的畢業致詞:「當你真正喜歡,你會願意做任何事」

比如,一支筆可以被孩子們當做牙刷或者魔法棒;可以被當做工具使用,或者作為禮物贈予他人。又比如,一個孩子喜歡扮演醫生,他覺得醫生是好人,他們總是幫助自己解決病痛,但他的小伙伴卻認為醫生是壞人,總是讓人打針吃藥。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能逐漸意識到不同看法的存在,還能夠嘗試著去解決自己與他人之間由於看法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和衝突,這有助於人們溝通協調、問題解決等社會能力的提升。

另外,孩子們也有機會在家家酒的時候,演練並強化自己先前所學到的知識,比如當他們剛剛學會算數的時候,就常常會扮演「收銀員」為顧客結賬。不僅如此,角色扮演還賦予了我們一個安全的環境去表達自己的慾望和恐懼,開心與難過,這就像是我們情緒的「安全島」,可以不被評判地去表達(家家酒的遊戲也常常會被運用在對兒童的心理諮詢中)。

成年之後的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角色扮演?

1. 它讓人們做出更好的改變

人們總會覺得「有一種生活在別處」,對於別處的想像往往是沉浸式的、帶著「玫瑰色濾鏡」的。然而,在角色扮演創造出的平行世界中,「現實中的自己」就得以審視那個生活在別處的「角色中的自己」。這能夠讓人們以更客觀的視角,體驗並判斷處在不同角色中的自己以及那種生活狀態,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它讓人們能直觀地感受到另一個角色中的自己,讓可能的快樂或痛苦、成就或失敗都更有現實感,也讓人們能更好地共情那個自己。而這種共情會讓人們更謹慎地做出決策(Ersner-Hershfield, Bailenson, & Carstensen, 2008),為可能的困難準備預案(Plan B),從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樂觀可能會帶來的沉沒成本(Klein,2007)。

比如,你想辭職成為一個職業攝影師,你可以嘗試著一整天在陽光下舉著相機尋找各種好的構圖、佈光,對海量的原片進行後期加工,在電腦前不斷調適,甚至徹夜未眠。經歷了這樣的體驗之後,你再去思考,自己是否仍然想要做出改變。

總而言之,角色扮演為改變提供了一種「全身而退」的機會 —— 你也可以就此與過去告別,開啟全新的人生;你也可以回歸原有的生活,把角色扮演當做一次豐富閱歷的人生體驗。

2. 它幫助你「實現」未竟的願望

可以說,角色扮演讓我們終於有機會去為那些久駐心中的 what if 找到答案。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想過,「如果」生活在別處,當下的處境是不是就不一樣了。就像在城市裡奮鬥的人,總想著如果我選擇留在家鄉會怎樣;選擇了白玫瑰的人,總想著如果我選擇了紅玫瑰又會怎樣。

你也許無法真的拋開當下的生活回到家鄉,你也不可能在感情上從頭來過,但角色扮演可以讓你無須立即拋棄現有的一切,也可以同時擁有另一種人生。比如,你可以觀察那些留在家鄉的發小們是如何生活的,並嘗試著從細節上去扮演(比如日常起居)、過上那樣一種生活。

3. 它能讓人在日常中重獲新鮮感

去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會讓人對生活有不同的體驗,重獲新鮮感。而新鮮感是慾望的源泉,正如 Esther Perel 所說,當你不斷擁有以新的視角看待同一個人的能力,你才能保持對這個人長久的慾望與激情。所以說,在親密關係的伴侶之間,時不時地跳脫原本的角色設定去和彼此相處,也能夠讓感情歷久彌新。

所以,一些交往多年的伴侶也會在性愛中扮演一些與日常生活中完全不同的角色,比如平時在關係中占主導地位的人扮演「逃犯」,而另一方則扮演「警察」,以此調節氣氛,重獲新鮮感,增進雙方的激情。

4. 它還是學習技能的一種有效方法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到的「模擬面試」(mock interview)就是一種角色扮演。模擬面試能幫助我們掌握面試的技能,比如,我們會通過模擬面試官及面試者,列舉可能會被問及的問題,並準備好熟練地給出相應的答案,來幫助自己做好準備。更多社交類的情境都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得到練習。

小的時候,我們都從角色扮演中收穫了很多,成年之後我們也依然能從中獲益。只不過,長大後的我們,似乎已經漸漸忘瞭如何使用這項曾經擁有的能力了。


圖片|來源

我們怎樣重拾扮演的能力?

Walansky(2015)認為,穿著打扮是幫助人們進入角色狀態最直接的方法。就像我們小時候在玩家家酒時,換裝或道具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真正「進入」了角色。例如,我們會拿出迷你的玩具刀劍,來假裝自己是個行走江湖的武林人士。

我們在「性幻想」一文中也曾提到過,角色扮演很多時候僅僅只需要換上角色「服裝」就能夠實現了。婚姻家庭諮詢師 Jane Greer 認為,身著與自己平時風格不同的服裝,能夠降低你的自我覺察(self-conscious),不再過多把注意力放在「自我」身上,也讓你在扮演的過程中更放鬆(as cited in, Walansky, 2015)。

推薦閱讀:「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就永遠不要害怕嘗試」七句改變世界的女力名言

另外,角色扮演創造的平行世界,你也許還需要「現實邊界」的幫助。Lehrer(2010)指出,當我們處在熟悉的環境中時,我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舉止都會被限定在習以為常的固有模式中。也就是說,當要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時,我們會需要一個陌生的空間、與想要扮演的角色相關的場景,來幫助自己「進入狀態」。

與我的那位朋友一樣,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選擇用「旅行」來獲得自己的「第二人生」,會在旅途中去嘗試扮演一個全新的自己的原因了,它能夠真的令你「身臨其境」,做另一個自己。

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法適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進行“角色扮演”呢?今天我們也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情境和相應的任務示例,約上你的朋友、伴侶或家人一起來試試吧:

一、在扮演中習得技能:

我有社交焦慮:

如果你總是發愁不知道怎麼和陌生人開啟聊天模式,在相親和 party 上都只能尬聊,那你可以約幾個朋友湊一排,跟你進行「8 分鐘快速約會」。列出一份問題清單拿在手裡,你依次坐到他們面前,詢問你最關心的問題,可參考「工作是做什麼的」、「對生孩子怎麼看」這些問題,同時也要認真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

我害怕面對沖突:

讓朋友陪你模擬衝突情境,不斷向你提出有挑戰的問題、令你不快的批評等,讓你做出應對,並事後和你交流你的應對給他帶來的感受。他會告訴你,哪些反應加劇了矛盾,哪些起到了緩和的作用,等等。

二、在扮演中「刷新」你們的關係:

(以下游戲適合情侶完成)

找回信任:

由你來扮演一個後天因車禍失明的人,然後讓ta陪著你、戴著眼罩走出家門,在小區裡走路,去超市買東西,去體會失去視覺後所發生的一切。並且,因為你的角色已經失明多年,你還不能表現出驚慌,要保持平靜,充分地相信和依賴你的另一半。

重新認識彼此:

由你扮演一個剛剛上大學的學生,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而他是一位本地的醫生,你們在酒吧偶遇了。一開始你對他不感興趣,覺得他有可能是個壞人,而他需要努力使你卸下心防。

三、在扮演中體驗另一種人生:

我適不適合「朝九晚五」的生活?

花一個星期的時間來真的過這樣的生活:每天早上必須7點起床,吃早餐,去一個固定的地方(書店/咖啡店/自習室/圖書館),做重複的項目工作,到雙休日才能休息,看你能不能坐得住。

我是不是真的能遠離繁華世界?

利用小長假,去一個遠離都市的地方,無論是歐洲、日本的小鎮還是中國的深山里。關掉手機等一切上網工具,散步,做飯,看書,騎車,到處走走。不接電話,選擇性、緩慢地回覆信息,絕不主動發信息。

總之,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夠過一種生活,就真的去過那樣的生活,或者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扮演」那一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