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任賢寫當代臺灣中產階級家庭中,各種教養的矛盾現象。從日本教育方式再看到美國教養態度,如何找出屬於自己的教養步調?

日前,臺灣藝人宥勝因為女兒蕾蕾不願收拾玩具,便以撕爛玩具之刑嚴懲[1]。這件事情讓人想起更早之前,喬爸因為女兒喬喬(于卉喬)沒有認真練習烏克麗麗,就以折琴、打屁股之刑處法[2]。這兩位爸爸的育兒方法皆引起諸多論戰,本文不以價值評斷敘述教育孩子的好壞對錯,而是分享臺大社會學系藍佩嘉老師於當代臺灣中產階級家庭育兒的經驗研究[3],從中再思為什麼現在的父母比上一代擁有更豐富的資源與知識,照道理,應該更清楚如何教小孩,可是大家卻覺得非常困難,甚至矛盾地令人不知所措?


職業媽媽的一天。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矛盾一:世代斷裂 VS 長輩上身

許多家長擁有「失落童年」的敘事。他們的童年不快樂,可能經常遭長輩──特別是父親──揍罵,可能死讀書課業壓力大。他們認為上個世代教育孩子的方式不適用於這個世代,期許自身不要變得像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樣教養小孩。因此,當他們面對育兒困境時,不是尋求長輩經驗,而是買書看書或直接問小孩。父母在此一過程裡不斷建造「純真童年」的想像,希望孩子可以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生活。

推薦閱讀:台灣的家庭教育,生命中不能承受之乖

可是,歷史學家與人類學家皆認為童年並非舉世皆然,而是社會建構。譬如,過去人們視兒童為勞動力,孩子需要下田工作或照顧弟妹,現在卻認為童工是對孩子成長的剝削。


圖片來源:雅昌博客。

一幅疑似英國塗鴉大師Banksy的作品在倫敦一間「一鎊店」外牆出現,展示一名亞裔血汗童工跪在衣車前工作的苦況,旁邊還掛著一串英國旗。

我們誤以為家中小孩愈多,父母就會花更多時間照顧子女。事實上,小孩個數愈少,父母照顧孩子的時數愈是倍增。當代臺灣中產階級家庭的教養是以孩子為中心[4]的密集親職,其內涵包括勞力、情緒、時間、財力、知識等密集。在此一過程中,父母重視情感表達、溝通說理、給予孩子協商空間與自主選擇,這些概念雖然很好,做起來卻非常辛苦。

高知識父母經常仰賴家中長輩──多為阿嬤──帶小孩,父母一方面想要做到「世代斷裂」,一方面卻依賴長輩作為托育的協力夥伴。而且,父母有自己的成長脈絡,許多個人慣習(habitus)銘刻於身體裡,不會因為閱讀《親子天下》或任何書籍而突然改變「長輩上身」的實況。

矛盾二:快樂童年 VS 全球競爭

博客來網路書店的親子暢銷書大概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智育學習」,教孩子如何讓大腦動起來、如何拿到哈佛錄取通知書。第二類是「親子關係」,告訴父母怎麼讚美孩子、怎麼與孩子聊天、怎麼和孩子在愛裡相遇。第三類是「人格培育」,教孩子獨立自主、教父母學會放手[5]。第四類是「專家指導」,內容是醫師、教師等專家職人的分享分析。第五類是「全球化教養」,臺灣媽媽要跟猶太媽媽學思考、跟德國媽媽學自律、跟日本媽媽學負責、跟美國媽媽學自信,搞得自己很累。


親子類暢銷書。

這些教養論述呈現「教養大不同的光譜」,帶給父母的不是助力而是壓力,同時照見臺灣家長的集體焦慮。教養光譜的一端是高風險、高競爭的全球化軍備競賽,這些論述告訴家長應該要即早投資小孩;另一端則是給予孩子愉快的童年,這類敘述告訴家長應該要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適性成長。

推薦閱讀:被學分跟規則綁死的台灣學生:教育環境裡的四個毒素

矛盾三:教育媽媽 VS 大雁爸爸

當代臺灣教育強調多元學習與全人教育,搞得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很忙,需要學習很多東西,習慣高度受父母組織化的生活,沒事做的時候,卻不知道怎麼跟自己相處。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父母在背後為他們做很多事情,沒有意識自己的階級優勢,看不見社會資源的差異,經常以個人為單位,只用自己的生命經驗作為常態,缺乏同理心。

很多「教育媽媽」為了讓孩子自然成長,帶著小孩在臺灣島內移民,遷居至學校附近的森林小學、實驗學校等特殊教育體制,立意雖佳,卻形成讓孩子無法進入主流體制、融入群體社會的難題。而且,自然成長其實很不自然,所謂的自然成長是畫一個特定的範圍讓孩子在裡面長大,如同活在溫室。同時,形成假性單親的現象,「大雁爸爸[6]」平日飛往城市工作,直到節慶假日才飛進家裡相聚,這些父親不是不想參與孩子的生活,而是如果投入更多的時間給孩子就無法投入更多的時間給工作,家庭收入會出現漏洞。


大雁爸爸的難。圖片來源:韓語新造詞기러기 아빠。

矛盾四:自然母職 VS iPad爸爸

承矛盾三,「自然母職」努力履行森林小學、實驗學校的教育立意,採買有機食品、生活在大自然裡,反對商業物質元素對孩子的干擾。然而,假日父職的「iPad爸爸」卻購買高科技產品送給小孩示愛,違背前者的教育理念。

在臺灣的工時過長還惡修勞基法的情況下,父母如何在工作與家庭間取得平衡?如何在生活資源與孩子特質間取得平衡?如何在婚姻品質與個人心理健康間取得平衡?這些課題是當代臺灣中產階級家庭需要面對的難題。

推薦閱讀:媽媽不是家庭保姆!瑞典育兒學:父職母職都是好職業

「小孩」從來都不是一個有距離的、靜態的、客觀的、單一的、整體的論述對象,因此我們不可能有標準的教養範本可以提供家長化解育兒矛盾,可是理解矛盾就是化解矛盾的第一步。我相信每一位爸爸媽媽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學,沒有哪一套育兒方針才是對的。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需關注每個小孩的個體經驗,因材施教,並給予孩子跌倒的機會與迷路的空間。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跌倒的機會。圖片來源:dream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