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時候,自己好脆弱,卻也好強大,因為直接面對負能量,從來不是簡單的事。MOMA x 徐聖淵哭泣女孩展,邀請人們重新認識哭泣和悲傷。直擊徐聖淵X海苔熊的淚水心理學對談,找對時空和方法,哭泣是這樣充滿力量的事。

「如果你因錯過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群星了。」

印度詩哲泰戈爾勸慰著哭泣的人們。眼淚彷彿跑錯棚的臨時演員,在人生裡找不到適當位置。你得忍住淚不在人前流下,還得為發紅的眼眶和鼻頭收拾殘局。遮掩著,一如將粉底拍上臉頰,將微笑換過淚水來,向世界證明自己很好。人們說,這就叫做堅強。

堅強是新時代的鎧甲,那淚水呢?

所以哭泣女孩攝影展這樣動人。攝影師徐聖淵花了六年的時間,走訪亞洲多個城市,拍攝超過 500 幅不同女孩們流著淚的攝影作品,告訴人們:

「我希望她們都能好好地,因為她們把悲傷留在這了。」

彷彿窺見旁人的內心,原來流淚是這樣一件親密的事,讓人猝不及防,一下子敞開最受傷、最在乎因而無力掩飾的柔軟的心靈深處。人們會意外地發現,因為敢於打開內心世界、觸碰傷口,鏡頭下那些哭泣姿態各異的女孩,在流著眼淚的同時,眼神卻是無比堅毅。

MOMA X哭泣女孩攝影展:別怕!我們一起洗滌悲傷

攝影展裡錯位地分享著不同的悲傷故事,生老病死、愛而不得,細究起來竟有禪意。一星半點的,觀眾總能找到共鳴,藉他人的淚水澆灌自己心中的疼。

也許是和祖父母隨時光流逝不得不然的分離,也許是挽斷羅衣也留不住的一場愛戀,一個沒有答案的疑問,一聲回音杳然的嘆息。照片裡的女孩和照片外的觀眾將眼淚一起留在這裡,然後明白,

任何人的故事都值得被傾聽,因為敢於流淚,其實是一種勇敢。

哭泣女孩對談直擊!徐聖淵X海苔熊:學習與情緒相處是一生的功課

走進MOMA,沿著走道通向舒適溫馨的對談會場,彷彿一步一步走向心靈深處,誰說悲傷該被藏起來自己嚐?這次女人迷與 「MOMA X 哭泣女孩」跨界合作 ,邀請哭泣女孩計畫的攝影師徐聖淵與女人迷專欄作家海苔熊聊聊「淚水心理學」。

徐聖淵提問:流下眼淚之後,我們得到什麼?

座談會現場,徐聖淵攝影師分享了哭泣女孩計畫的初心:「當代我們看見各種和女性相關的藝術作品,大部份關注的是外在的部分,很少觸及內心。所以我希望能做出一個作品是看見女性的心。」

「哭泣女孩的攝影能幫到她們什麼?是我很疑惑的。」聖淵誠懇地問自己、也問聽眾。

海苔熊:哭泣,只有在被理解的時候才有好轉的可能

海苔熊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眼淚其實能釋放壓力,然而根據心理學專家的研究,只有「只有被聽見你哭的人懂了的時候,才會好轉」。海苔熊幽默地說:「這句話聽起來文青,其實就是社會支持。所以我覺得小徐這個計畫很好的是,讓這些人願意在他面前流淚。」

海苔熊提醒我們,每一次的哭泣背後都有原因,因此,一篇又一篇哭泣女孩的故事是重要的,每一個字讓我們紮實看見哭泣的背後複雜多變的人生百態。而我們的看見,也讓她們的淚水被傾聽。

哭泣女孩:每個為人生難題而流的淚都很珍貴

座談會上也邀請了兩位參與計畫的哭泣女孩現身。佩潔說,拍攝當下因為失戀而難受,她希望那是最後一次為前男友而哭:「帶著和前男友告別的心情,我們聊起來,小徐陪我聊,因為他剛好也失戀,於是拍照成為兩個人一起把感情送走的記憶。」

蔓蒂則分享了父母離異之痛。「我哭的原因可能微不足道,但在自己人生的難題所流的眼淚都很珍貴」,蔓蒂誠懇地與聽眾分享:「最讓我痛苦的一句話是我爸爸說:『我們努力很久但還是沒有辦法,你媽媽已經不愛我了』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家人不是一個集體,各自的愛和關係有各自的挑戰。」

哭泣女孩之後,我們充滿力量

主持人請兩位哭泣女孩分享參與計畫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佩潔發現,原來跳脫出生活圈外,與陌生人分享痛苦和悲傷反而更容易。海苔熊表示,這其實是「陌生人效應」的心理機制,我們相信陌生人沒有利害衝突,不會洩漏自己的秘密,反而更覺得安全,可以讓我們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情感。

而在拍攝哭泣女孩之後,蔓蒂開始寫歌,主題是與八仙塵暴有關,這個事件裡有太多的眼淚以及需要被關注的種種,蔓蒂選擇把她體會到的寫下來。

她表示拍攝哭泣女孩過後,更能直接的感受生活中的情感,於是創作成為另外一種抒發情緒的方式。聖淵則補充另外一位哭泣女孩的發展:「一個學習工業設計的女孩做了『淚槍』當作畢業製作,讓眼淚更具力量,成為子彈。作品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我覺得這就是創作的意義。」

新時代的女人,用眼淚治癒心靈

歷時六年,哭泣女孩攝影計畫集結成書,而 MOMA 在臺灣陪伴女性成長二十年之後,希望用「重新詮釋淚水的力量」作為女性培養自信的第一步。

在一件件風格多元的服飾之間,陪伴的是女性的不同時期、各種場合。第一次的約會,第一次的面試,第一次的海外出差,身上的著裝都乘載了力量。

在講座中,邂逅淚水盈然的少女,身與心、喜與悲、脆弱與力量都是那樣一體兩面、難以分割的事。在這場徐聖淵 X 海苔熊的對談之後,我們都對哭泣有了更多元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