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hristine Lee 寫地方媽媽的性別起義,始於同婚釋憲後,這群媽媽仍會繼續在孩子生活中為多元性別埋針,為性別多元未來努力。

10 月 23 日這一個週一下午,半年的「小小公民,聽故事、看世界」繪本說故事活動,正式劃下休止符。活動發起人的我,正好也是排班表上最後一個說故事的媽媽,按照原本規劃,我說的是《鱷魚愛上長頸鹿》的多元成家,但因為幾個孩子聽完捨不得離開,其中一個孩子就把他和阿嬤一起借的繪本再拿給我當作加碼。

因為說故事的經驗豐富,我也沒特別在意是什麼書,信手捻來就說起故事,沒有想到,手裡這一本《大象的背影》,讓我的內心顫動不已,因為這麼剛好,是和家人永別的故事,幾個孩子的臉色一個個變了,拿書給我加碼的孩子,開始和我說:「爸爸和姊姊下班、下課之後就會回家!」我點點頭,順著他的話回答:「對,你等等就能見到他們,所以不會難過和擔心。」不過,闔上書頁,幾個孩子的表情都呈現意猶未盡,而阿嬤順勢代言了一句:「他真的很喜歡你說故事⋯⋯」孩子便抬頭問我下次會念什麼,臉上表情竟讓我對這每週一次的義務行程的永別,依依不捨地感傷了。

推薦閱讀:當女兒說要買粉紅色艾莎靴子——一個女性主義者的反思


圖|作者提供

這是一群三峽樹林北大特區的在地媽媽初心發起的活動,從 4 月到 10 月,說過的故事主題包括兒童、公園、性別、遊戲、人權和共融,緊繞著兒童人權繪本倡議作家幸佳慧的推薦而規劃,和新北市立圖書館三峽北大分館兒童閱覽室的合作提案,和館方一拍即合;但是沒想到,5 月以性別為主題的繪本選擇如:《媽媽生了一顆蛋》、《一家三口》和《威廉的洋娃娃》,以及講者包括跨性別運動者吳馨恩、性平教育老師劉育豪和扮裝藝人夢蘭嬌,卻引來「反同志、恐多元」抗議,讓原本這幾位只是想為在地孩子朗讀、跟在地孩子互動的良善美意,被「護家盟」的不實謠言扭曲成了「這群媽媽拿國家經費,意圖教孩子變同志使地球毀滅」因此新北市文化局與圖書館總館捎來關切,希望顧及公共空間所有使用者觀感,請籌辦活動的媽媽不再邀請「爭議人士」說故事。

於是,反而讓支持多元性別及性平教育的各方人士,更是團結聚集在「扮裝藝人夢蘭嬌朗讀《威廉的洋娃娃》」的活動,讓平時只有 10 到 20 位親子參與的現場,當日湧入近百人來共襄盛舉,成為不能錯過的台灣第一場「扮裝藝人說故事」活動。除了這個意外成了高調插曲的事件,其它的說故事時間,輪班負責的說故事媽媽感受到的,都僅是孩子聽故事時那一雙雙熱切眼神、真實的對話互動以及純然對繪本故事情節起承轉合的享受。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老師幹嘛露奶?小孩與大人的性別再教育之路


趁著活動剛結束,幾個媽媽用全心陪伴自己孩子之外的一點點空餘時間,細細地回想為什麼自己當初會想要付出時間和心力做這一件事,寫下了一段又一段啟動他們自發參與的初衷:


圖|作者提供

當媽媽前,是在證券公司的緊繃環境工作的婉婷,是第一個上場、也是唯一挺著 38 週孕肚上場的勇猛媽媽,說完那一場故事沒多久,二寶翩然加入他的人生,坐完月子之後,幾乎每一場其它媽媽的說故事時間,他都會帶著兩個孩子捧場。他提到了投身這個活動的最初想法,是因為看了幸佳慧的書和她的受訪影片所感動。婉婷說:「我希望未來的世界更美好,盡自己小小力量推動嬰幼兒閱讀,而且,因為日前參加了性別平等種子教師培育課程,讓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可以透過繪本提早了解這些議題。」


圖|作者提供

而本來是在保險業打滾的小保,每次上場為孩子說故事前都會謹慎地跟其它媽媽討論呈現的方式,把這件事情當作是一份專業重視。伴侶經常在外地工作,他只有一個人隻身在台帶著孩子,說故事時孩子就在身邊繞著,小保說到:「我從小就很愛看各式各樣繪本、小說、故事,直到現在當了媽媽,某些故事都還深深印在我腦海裡,成為我童年很美好的記憶。我期待孩子能透過繪本學習尊重差異、關心社會與同理心。看到孩子們專注聽著、看著的表情,我想那就是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那一刻。而且,北大分館的硬體設備這麼優質,軟體的故事時間應該要更精彩多元,才不會辜負了這麼棒的圖書館啊!」

推薦閱讀:一位媽媽眼中的多元性別教育:身而為人,不用活在框框裡


圖|作者提供

在自己的社區總是義不容辭為公共事務奔波的依依,參加完幸佳慧人權繪本工作坊,馬上熱切地在自己社區辦說故事活動,所以當兒童閱覽室啟用、雙方合作談攏,依依也是馬上答應了負責英語故事的場次,他提到:「我在還懵懵懂懂時,會跟同學一起嘲笑身材圓胖的鄰居哥哥『大摳呆』。後來看著同學霸凌陰柔的同學,雖知不妥,卻也不知如何替他脫身。高中有個陰柔的男性朋友,我自以為哥兒們地請他『男孩子氣一點』。殊不知,這些無心舉動,竟都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沒有接受過『尊重不同個體』教育。看到了葉永鋕的故事,已是當媽的時候了,超心疼也想到了以前的自己。如果葉永鋕是我的孩子,我不是在家裡教他心臟要多大顆就好,而是大環境要有『尊重不同性別氣質的個體』的氛圍啊!」


圖|作者提供

本來就是活躍在網路上分享各類社運議題的筱恬,是提議性別月邀請自己的扮裝藝人朋友的「始作俑者」,因為看到朋友貼了紐約布魯克林圖書館有扮裝藝人為孩子朗讀故事的影片,就把活動和朋友串了起來。筱恬說:「當年搬到現在居住的社區,是因為它寬廣乾淨的生活環境和無障礙人行道,看似很適合親子居住,實際在此生活之後發現,公園等兒童空間的匱乏,讓鄰居媽媽總是需要到外區活動,長輩雖然喜歡兒童,卻不歡迎兒童的聲音。生活中各種有形無形的限制,不論是兒童表達意見的限制,甚至對每個人個體差異的管控,都讓我覺得應該要為孩子爭取更多空間,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帶來人們觀念上的轉變,為孩子迎來更能實現自我的社會,和對整體兒童權益更為重視的社區氛圍。」


圖|作者提供

才剛結束「陪孩子騎單車環島」壯舉的數學想想講師琳懿,則是不住在三鶯樹土在地的兩位媽媽之一,卻被內心偌大的使命召喚就接受邀約而來的行動成員,他說:「一直覺得繪本世界很迷人。一幅圖,加上幾句簡單的話,就可以牽引人的情緒,讓人大笑,讓人落淚;打醒我們,喚起一些記憶,甚至開始自省,不足之處。透過『共讀繪本』對弱勢的關懷、對平等的期待、為人權發聲、環保議題、居住正義,透過講故事,傳遞出去。而我看到孩子們發亮的眼神,微笑的表情,那真是我最滿足的時刻了。」

推薦閱讀:別再說「我怎麼教孩子」:五本讓大人小孩會心一笑的酷兒繪本


圖|作者提供

同樣也是剛完成「帶著孩子騎單車環島」的怡靜,是長期活躍在三峽樹林北大特區這一個社群的媽媽,他提到:「我們一家人帶著 4 歲孩子從台中遷至新北市,加上我是高齡產婦,有了孩子才意識到整個環境對孩子的不友善!新北市立圖書館三峽北大分館從開始建設,我就期待它是個對親子友善又多元開放的空間,於是一群共學媽媽自發性認領、無償地在圖書館說故事,感動著我,讓我也願意投入參與!」除了自己說故事,怡靜也找了一位很會互動的繪本老師朋友來講故事,總是掛著溫和微笑的他做了個結論:「這樣善的傳遞,希望在孩子身上種下一顆種籽,讓愛無所不在!」


圖|作者提供

即將迎接家中新成員的小珊,因為第一個孩子非常需要媽媽陪伴,暫時沒有辦法上場說故事,但卻是場場都帶著孩子到場支援其它媽媽,他則是說道:「去年十一月,我從要山有山,要海有海、要溪有溪、要沙有沙的宜蘭,帶著小孩搬到北大,突然間,一直大自然環境玩的孩子轉變成只能到罐頭遊具玩的孩子,他不太能適應,我也不太能接受。今年一月,與大家一起跟朱市長陳情三峽也需要特色公園的活動,今年四月又看到繪本說故事活動,讓我對三峽開始有了一點在地的歸屬感。」


圖|作者提供

有三個孩子的菁菁,本來是住在新店,坦承說著:「我以前是個很自卑的人,尤其不相信自己可以獨立全職把孩子帶大,當然更不覺得自己有多餘心力可以參與公共事務!但如果我真的愛我的孩子,只讓她們好是不夠的,她們只會活得跟我們一樣辛苦!慶幸我們身為被壓迫的世代,造就了我們開始覺醒,只有我們有能力翻轉、也必須翻轉所有不合理的價值觀,才有可能讓整個社會共好!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大家的孩子才有可能一起幸福!」

推薦閱讀:單親媽媽支持多元成家的理由:不忍看多元成家被妖魔化

而第一次說故事的現場,他把三個孩子都帶來,仍然能講故事給其它孩子聽,菁菁說:「三寶年紀還小才 8 個月,我體力還不能負荷南征北討,那至少從在地開始耕耘吧!陳情爭取在地特色公園,到才剛結束的圖書館說故事,到以後未知的更多公共事務,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迎接我們,我只知道有這群媽媽跟我一起前進,力量真的大到我看不見,盡我所能看到什麼做什麼,因為我知道:我努力多少,我的孩子就能離幸福多靠近一步!」


圖|作者提供

說故事時,有一種魔幻魅力的小紋,每次互動都讓孩子反應得很熱烈。以前總認為顧好自己就好,其他的事少管,更不可能參與社會運動,但是他回想了一下,說道:「今年初全家大小一起向新北市市長陳情『還我特色公園、給我有趣童年』,讓我對於三峽這生長地有爭取權益的付出。陳情的活動,將一群想讓三峽更好的在地媽爸連結起來,這樣的自主性很迷人。所以 4 月初主動報名當志工說故事給孩子聽,我想跟大家繼續連結,也想給自己挑戰的機會,更想讓故事豐富大人小孩,甚至能夠延伸討論繪本的議題與不同的視角,也開啟我自主學習的機會。」

這一群因為各種「多元價值」而相遇在共學團體的地方媽媽,在自己忙碌工作及親職育兒時間之外,用力撥出愛屋及烏的時間餘裕,想要為在地的孩子多付出點貢獻。於是,在三峽樹林北大特區的兒童閱覽室這個時空場域,進行一場場文化的擾動和實質的改造,自掏腰包、分工合作、自發輪班、義務勞動,希望將兒童特質、多元性別、平等教育、特色公園、兒童人權以及共融同好等議題,從教養實作者投身公共事務面向,像針灸一樣把「親子友善」埋進每個孩子、親職照顧者及兒童相關事務工作者的日常生活肌理中,一針又一針,也許在社會文化轉變過渡期中,對某些人仍是有點刺痛,但卻對不同多元個體存在的人來說,也許能從地方媽媽的小心意和微力量中,感受到一種別處不可得的療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