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Pina Baush 官網

我在乎的是人為什麼動,而不是如何動。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but what moves them.

Pina Bausch

創立舞蹈新語言

碧娜‧鮑許是二十世紀寫下輝煌舞蹈史的舞蹈家,她打破了舞蹈與戲劇之間的界限,引領一股新的表演藝術風潮。她將「舞蹈戲劇」(Tanztheater) 的概念發展,在世界各地受到肯定。1940 年出生在德國,從小便與德國現代舞代表人物庫特‧尤斯 Kurt Jooss 學習,1960 年代來到紐約茱莉亞學院進修,碧娜曾與當時許多現代舞重要人物一起表演過,對她產生深遠影響。

兩年後回到德國,並加入烏帕塔芭蕾舞團並改名為【烏帕塔舞蹈劇場 Tanztheater Wuppertal】。碧娜所代表的是一種新的表現主義。她作品當中,常以蒙太奇拼貼形式表達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觀察,殘酷暴力的情緒肢體表現深沈的孤獨感、對愛的渴望、兩性衝突等主題。她的舞者常在花間踩、土地滾、水裡游、石上攀。

碧娜的經典作品【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 是個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充滿悲劇與詩意。阿莫多瓦的電影【悄悄告訴她】開場舞劇,便是引用碧娜【穆勒咖啡館】中的橋段。碧娜鮑許父母曾經營小酒館,她還小的時候喜歡躲在桌子底下觀察客人,童年便觀察成人世界互動,成了她作品的架構。她用尖刻而悲憫的手法揭露人們靈魂身處所隱藏的巨大黯然與失落,小酒館的桌椅成為這齣劇中主要的景象,作品中那個夢遊女子便是碧娜自己,在角落閉著眼睛跳著舞。


攝影|Anna Wloch

跳出生命之舞

她的作品常刻畫人類相處的感情,以悲傷幽默知名,1995 年於德國首演的【丹頌 Danzon 】便是充滿碧娜風格的舞作。【丹頌】像是一場瘋狂的冒險,不僅讓觀眾進入創作者的意識中,更用新的角度去看待觀眾、物品、與表演者之間的界限與角色定義。表演一開始,一名女舞者便邀請一位觀眾上台,待那名老婦人坐定於舞台上,女舞者用幽默的口吻對舞台說:『我們在這,而你在那。』(We are here, and you are there.) 老婦人觀眾頓然成為一個被觀看的人,而表演者成為一名觀眾。到底誰被誰看?觀眾與舞台的界限逐漸模糊,而碧娜在整部作品中不斷挑戰個人、他人、與觀者的定義。

【丹頌】以一段旅程為開頭,一名男舞者包著過大的成年紙尿布爬行在舞台上,而兩名女舞者以嬰兒般四腳朝天的姿勢嬉戲著。突然,這名成人嬰兒把數顆石頭推向女舞者,限制女舞者的肢體活動,意味著人的旅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以及讓人動彈不得的阻礙。【丹頌】整部演出充滿了不同風景照片投影在屏幕上。音樂從爵士、鄉村、歌劇,到現代流行歌。碧娜的「舞蹈戲劇」概念結合了舞台、台布、光影、色彩以及台詞等戲劇元素,所以她在作品中使用很多文字,也讓她的舞者很習慣用聲音在舞台上演出。【丹頌】表演中便有一名身穿粉紅色羽毛的女伶直接從觀眾入口走上舞台,點起煙,開始對觀眾說話,從歌德的詩到迪士尼小鹿斑比,碧娜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奇幻的世界。


攝影|Ursula Kaufmann

熱帶魚優游在舞者的背後,產生一種神祕的畫面。舞者像是站在一個巨大的水族館中,而肢體動作又像是與魚群融為一體般的輕慢優雅。

裸體在【丹頌】中極為常見,但在觀眾與裸體舞者之間,卻又總隔著薄薄帷幕或是浴缸。女舞者們享受的表情,更加詮釋了她們被注目所得到的娛樂。

碧娜也常在她的舞作中表達自己的社會價值觀。在【丹頌】中,女舞者們自信地坐在椅子上,而男舞者一個個飛奔來到她們腳前,把頭枕在她們的膝蓋上,貪婪地看著女舞者們,女舞者報以勝利的滿足微笑。碧娜以旅程的方式呈現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一段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旅程。她用文字、肢體舞蹈、多元的音樂、和豐富的風景照片,引領觀眾進入一個旅程,一個自我發現的旅程。

導演文溫‧德斯 Wim Wenders 說自己第一次見到碧娜時,完全地被震撼了,『不敢相信如此美麗的東西,自己竟然還沒有見過』。名導文溫‧德斯早在多年前就計畫與碧娜鮑許合作一部電影,但不幸的是,2009 年電影開拍前碧娜被診斷出癌症,一週後驟然過世,讓所有人都很驚愕。原本停拍的電影因為來自各方與舞者們的支持,而有了這部獻給碧娜的作品。在電影中,舞者走出劇場,走入觀眾的生活環境中,游泳池、體育館、公園 、山丘,舞者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起舞。無論是廢棄的工廠或是空曠的沙漠,畫面都美得令人懷疑到底是真實還是夢境。導演用這樣的方式呈現碧娜獨特的創意與持續影響世界的新美學定義。

用身體說話,用靈魂跳舞

藝術活動是呈現肉體與心靈的張力,充滿了豐富的革命性與詭局的情感。德國現代舞蹈家瑪莉魏格曼 Marie Wiegmann 曾說「舞蹈語言原本就是表現人們現實與內心情感活生生的語言」。當代舞蹈用身體寫出現代的風景,無論是反諷、冷漠、孤絕、非人類化等等都成了表演藝術的元素。碧娜認為編舞的過程必須先去了解生理的感官而非心理的的情緒。她的舞者動作時而重複、時而歇斯底里,融合了恐懼、暴力、性感,把人性的悲傷、絕望、慾望表達的真實又充滿美感。正如美國現代舞之母瑪莎葛蘭姆 Martha Granham 在她的傳記中說「動作從不說謊,舞者從身體動作中告訴觀眾她/他是誰」。


攝影|Walter Vogel

在創作過程中碧娜不斷問舞者問題,她和舞者們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發掘創作靈感。碧娜會先給一個主題,例如哭、笑,然後來自不同國家的舞者們便用語言形容、說故事,整理表演出身體的動作。她的舞者表示和碧娜一起工作會讓人感覺自己不只是人而已。(“You always felt more than just human when you were working with Pina.”) 碧娜把不同元素帶上舞台,火,水,土,舞者不再試著去躲避而是與這些元素一起共舞。而她這種特立獨行的創作方式也長期引起「究竟算不算舞蹈」的質疑。碧娜曾說,『我在乎的是人為什麼動,而不是如何動。』(“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but what moves them.” )而這句話也代表了她對舞蹈以及自己作品的中心理念。她的舞作總是繞著一個特定的主題,恐懼和孤獨、渴望被愛。這些人類共通的情感,由內而外產生,變成了她特殊的創作形式,讓人終究被碧娜舞者真實的情續和肢體語言所深深感動。

在創作時總是「充滿無法達成的畏懼」,即使總在首演前仍覺得尚未達到自己的目標,但在首演一結束,碧娜便開始下一個計畫。她認為「自律」是推動自己走下去的力量,不停地走下去,就會有新的勇氣讓自己再度燃燒熱情。有時候,或許是看到了別人創作極為美麗的東西,便讓人有了繼續努力的力量與慾望。碧娜‧鮑許的舞蹈風格儼然成為一種全球共通的語言。她是獨一無二,是用生命在跳舞的現代舞蹈皇后碧娜‧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