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莊琳君,從德國的孩童教育反思台灣升學制度,以「公平性」的教育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之能力、挖掘自我熱愛的興趣,或許比追逐學歷更為必要。

雖然「在德國生活的華人女子」每一季的討論主題是以德國或是德語區內的生活風情為主,不過在開始企劃 #Mothers_Children 之前,心中已經擬定,希望邀請住在不同國家、接觸不同文化教養的達人或是父母來接受採訪,分享他們自身經驗;對我自己來說,這是很重要的關鍵點。當社會輿論盲目地跟風把某些特定國家的教育、教養風情當成上等標準來追尋時,我看到的不過是不同顏色的國旗依序地在台灣或是亞洲親子幼兒教育領空上飄揚。

這季因應探討的主題從李濠仲先生開始,以父親的角色加上將近六年挪威式的親子與父權震撼教育的背景來分享他在北歐與亞洲間幼教思維的差異。接著,是紐約瘋媽 Jenny Wang,一位新移民二代的成長過程以及與三個孩子間的獨立信任教養思維

推薦閱讀:專訪紐約瘋媽:我想做一個不正經的母親

最後,邀請擁有外文系背景、曾擔任台灣幼教老師,目前在德國雙語(英、德)幼稚園任職的莊琳君與我們分享她橫跨亞洲、歐洲,在不同教育觀念中的幼兒教學經驗。在雙重地區與文化中兼並討論求的並非是比較之後的高下,而是每種文化背後都有其可取的優點,希望藉由這段交互討論,可以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對於幼兒教育能有更靈活、包容的態度。

大膽跨出、勇敢嘗試

琳君在正統且傳統的台灣教育制度下成長、學習,外文系畢業的她首先進入補教體系當外語老師。不過對所有事物採取開放接納態度的她則曾經懷疑在職業上的抉擇是否合宜,於是毅然放棄教職轉行進商業當國貿秘書。「轉行當秘書大約一年時間之後,我馬上知道這不是一份我想要從事的工作;不過我一點都不覺得浪費時間。如果當初怯懦懦地待在補教職位上,則永遠都會以不滿足的心態遙看著其他行業的工作,而不盡全力在自己的崗位上衝刺。」與其如此,琳君則大膽跨出勇敢嘗試,讓自己沒有遺憾。

推薦閱讀:「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就永遠不要害怕嘗試」七句改變世界的女力名言

一旦確定自己的興趣還是在外語教職上,琳君便一鼓作氣到英國倫敦進修教育心理學,來輔助外語知識背景外的教學技巧,讓教學能力更具專業的完整度。這樣全面性的專業教育背景其實也是大多為人師者所欠缺的;站在教育者(為人師者)的立場不只是有效率地教導受教者(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的內容,同時也必須具有在心理上的輔佐能力,才能以更健康、健全的體制傳授知識與技術。

德國生活初體驗

完成學業之後,決定與當時的德籍男友結婚,因此展開了琳君的德國生活。與所有出嫁德國的女子無異,琳君先從德語學習開始做為融入當地生活的第一步。「那段時間之內,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單一乏味。因為工作因素經常出差旅行的先生總是可以帶回許多有趣、驚喜的故事與我分享;而我卻被這個陌生的德國環境給制約在家中,見聞少,實在無趣。」這讓琳君動了找工作的念頭。不過,不管是德語班的同學、老師或是周遭認識的朋友都建議琳君可以先學習德語、打消投遞履歷的心念,待德語學成之後再回頭找工作。

簡短職場空窗期,擴展生活圈

「我當時意識到,定居德國之後距離上一份工作的空窗期已經有 6 個月之久;空窗越久要再重新出發越是困難。於是便積極地投入履歷的製作,工作搜尋的範圍以英語與幼教為主。很幸運地,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找到了現在這份雙語(英、德語)幼稚園的職位,負責英語文。」在德文溝通能力受限的情況下,往往讓人毫無自信、心生退意;不過許多定居在德國的新移民者都忘了,德文不好並不代表自身的能力不好。所以當琳君把應徵的工作範圍鎖定在自己的專長上時,很快地便有正面的回應。

推薦閱讀:你要忍受舒適圈裡的平凡,還是喜歡就去追

琳君的就職經驗與當初自己的經驗,以及大部分我所聽到的故事有所出入。當面對陌生外語以及生活環境的我們,因為膽怯,往往給自己諸多藉口前進;進而轉向投入語言學習的安全避風港內。琳君卻認為,學習德語當然很重要,不過在學習語言、技能時,應該把學習的軸線拉長,當成生活的一部份;如果因為學習而與大環境脫節,那麼學習的成果也是死板、無法靈活運用的。

德國幼兒教育

同樣的學習觀念(把學習的軸線拉長,當成生活的一部份),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顯而易見。我們慣稱幼稚園裡的老師在德國其實不稱做老師,而稱呼為培育者或者教育者(die Erzieherin);這意味著德國對幼兒教育有不同的期待。幼兒教育學程中並沒有教學的安排,反而著重孩童們在生活中溝通、排解困難等學習。

以琳君所任職的雙語幼稚園來說,德語、英語老師分別同時提供兩種語言的聽、說環境,讓孩子們習慣,以自然而然的態度沈浸在雙語的氛圍中。不過當然也會有與理想、預設相左的情況發生;在德國雙語幼稚園裡,大多都是德國孩子就讀,當英語老師以英文回答時,孩子們自然地以母語(德文)回覆,老師們也不會加以糾正。不過在日常生活的引導下,如同吸收能力強的海綿,孩子們慢慢地以英語應對答覆。

「學習語言不是用來展示的。」琳君這麼說。如果孩子們只把學習新的語言當成一個目地時,容易模糊了學習新語言如同接觸一種新文化的觀念,只是把表面的語文背起來,而非把這種語言融入生活中。

推薦閱讀:把自己「泡」進去!BBC 教你輕鬆學會多國語言

留白的重要性

在德國的幼教環境中,最令琳君欣賞的是在整個教學系統上願意給孩子們時間與機會來探索自己的興趣;這與亞洲以升學為目標、把學習當任務的體制有所不同;最常被談及的德國兒童教育中便是「從玩樂中學習」的方針。

「當父母的都知道玩樂的重要,不過即使是少數德國家長,也不知道如何從非目的性的活動中讓孩子們盡情享受玩樂。」

好比琳君任職的雙語幼稚園,每個星期有一天為無玩具日,孩子們的作息與活動如常,只是不能玩現成玩具品。於是,孩子們動了腦筋向老師們(die Erzieherin)要了準備回收的大紙箱。剛開始,只是當個大房子爬進爬出,後來幾個孩子合作把箱子拆了開來重新組合,一轉眼變成了一座溜滑梯,大夥玩得不亦樂乎;玩膩了之後,開始把箱子以立體的方式堆疊黏貼,沒想到一座大型機器人立在眼前。這個無玩具日提供的不只是一個發想與創作的過程,同時培養了孩子們的溝通與協作能力,除了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外,也能藉由溝通與同儕之間合力完成活動。

推薦閱讀:與體制分手!我和孩子的自學教育之路

同時藉由戶外活動的安排不僅讓幼童接觸大自然,了解四季變化間的不同與轉換達到多元性的認知,也同時透過身體運動建構學習的能力。外頭下大雨了,孩子們穿上雨鞋、套上防水外套,一個個溜到戶外;不管用小碗、小盆、雙手或是就這麼張開小嘴巴,讓各種感官體驗水從皮膚毛孔流過的清涼感。即使下了雪,小小孩童們也依序套上毛帽、手套,穿上雪衣、雪褲,帶著雪撬來到附近的公園開始了雪白冬季裡最令人興奮的活動,滑雪打雪仗;即使流鼻水也可以親自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呢。

如果,孩子無法從毫無目的的玩樂中盡情享受,那麼也沒有機會探索自己的喜惡;他們將只是從我們大人的口語敘述中來猜測、評論事務的好壞,失去了實際體驗的機會。

公平性的教育、教育的公平性

甚少在德國幼兒園教育中看到齊頭式、一致性的教育手法出現;原因在於整個大環境與體制樂於見到獨特性的發展,也不害怕「有別於大眾」的單獨個體出現。女兒在幼稚園、國小階段週五的自由活動時間內,可以自由參與學校安排的體驗課程,比如:烹飪、美容教室、園藝等。下了課回到家,女兒開心地向我們敘述了學校裡許多男同學紛紛參加美容教室的敷臉體驗、指甲彩繪等,有趣極了。

另外,琳君也提到,讓孩子了解因為不同個體差異性的重要性;因為所謂的「公平」並不代表「一模一樣」,而是以「同理心」體會不一樣的需求以及作出因應對策,這才是「真公平」。也才不會造成只是表面上的大同,而忽略了眾多小異的重要性。同樣的道理,可以在幼稚園裡實行,讓孩子們有機會自己探索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異性,也可以成為媽媽教育、對待家裡兩個以上小孩時的參考點。

試著以「延伸」的態度看待所處事物

不管是學習新的語言、接觸陌生的文化與環境,不要想著一蹴可成。試著以延伸的態度讓新的事物融入生活之中,之於親子教養也好、學習語言、技能等,把這些當成是一輩子的事,我們將更容易以新的觀點切入,更遊刃有餘。這是琳君與我們分享生活體驗,不只是應用在生活之中,也是我們面對孩子時可以展現的身教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