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全依附關係裡看家庭的親密關係,放下對孩子的過度牽絆,給自己與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去探索人生。


圖片來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圖片作者/bertknot

作者|吳維寧

逾越節,雅爸家的四個兄弟各自帶著全家人到公婆家過節。四個兄弟各有三個小孩,公婆一共有十二個孫子孫女,家庭聚餐總是熱鬧非凡。酒足飯飽之餘,大家開始談起了這一年的旅行計劃。

「我和雅爸六月份要單獨去威尼斯。」我說道。「真好,我們年底要去巴塞隆納。」弟媳接著說:「全家去!」雅爸弟弟的第三個小孩才六個月大。這時婆婆湊過來插嘴:「你們都出去玩吧,我這個可憐的老媽子去幫你們照顧小孩就是了。」

她半開玩笑半自嘲的態度,把大家都惹笑了!

以色列位於歐亞非的交界點,要往那裡走都方便;而以色列人大多熱愛旅行,生了小孩後一樣趴趴走。

然而我每次和台灣朋友談到要旅行這件事,就會引起很多不是很正面的反應。

如果我們是要全家旅行,就會有朋友提到:「小孩那麼小很不方便啊,你們會不會太勇敢?」、「帶小小孩去那種旅行地點不大好吧?」、「小孩不適應長途旅行的,你們應該等小孩再大一點再出門」⋯⋯

而如果是我和雅爸單獨出國旅行,那問題就更激動了一點,例如說:「小孩不是還很小嗎?你放心嗎?」、「會不會造成小朋友的心靈創傷呢?」、「妳怎麼捨得放下小孩啊?」、「那裡來的褓姆啊?你們又放心把小孩交給別人嗎?」

推薦閱讀:solo travel:如何安排適合自己的自助旅行

特別是,我又是寫親子專欄的,一副很愛小孩的樣子,怎麼會打算放下小孩自己出門遊玩呢?

看到這些不同的反應,我一開始也是很吃驚,吃驚過後,我開始好奇的追究這些問題的來源︱也就是,為什麼朋友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來?帶小朋友一起旅行是件辛苦的事情沒有錯,但大家還是多少有些佩服(並且覺得我們是「好父母」)。然而,朋友的話語,讓我覺得好像做了父母之後,在小孩沒有長得夠大之前,父母單獨出門是件很讓人有罪惡感的事情,大家好像都有種不安與憂慮。

我在思考,這種不安與憂慮是從哪裡來的呢?

幼兒與父母短暫離別的影響?

要將幼兒留給其他人照顧而出遊,通常跳入父母心中的第一個想法是:「寶寶還這麼小,這麼依賴我又不懂事,我離開他幾天幾夜好嗎?會不會造成他的心靈創傷?」

這個問題看起來好像有些過度擔憂,但卻是很多父母的問題。

這讓我想起幼教課在學安沃斯(Ainsworth)的「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實驗時,有同學看到實驗中父母突然在沒有說明與預備的狀況下離開小孩,就算是短短的幾分鐘,也讓很多同學有同樣的問題:「這樣會不會造成幼兒的心靈創傷?」

「我們在談寶寶的『安全依附關係』也就是從出生後他們有沒有發展出與父母,特別是與母親的安全連結。而寶寶可以有安全依附關係,並不是因為父母二十四小時守候在寶寶身旁;相反的,是因為寶寶信任父母可以滿足他的情緒與生理需求;知道就算父母離去,也會再回來。如果父母二十四小時守在寶寶身旁,卻無法回應寶寶的需求一像是餓了不給飯吃,尿布溼了不換仍然無法讓寶寶建立起與父母的安全依附關係。」教授這樣回答。

推薦閱讀:《不過就是世界末日》:我的家庭不可愛,但我依然願意去愛

從這裡我們也談到要分離多久後才會真正造成幼兒的創傷,教授指出這和寶寶的年紀與個性有關,但一般建議不要超過三個星期。

這樣一來,認定自己和幼兒之間有「安全依附關係」的父母,如果找得到合適的褓姆,那似乎可以安心的出門渡個小假?


圖片|來源

你太愛小孩了嗎?

而有些父母不願自己出門,其實是因為自己對孩子的依戀太深,放不下。

相對於「依附關係」談的是幼兒面對大人的情感,「親子紐帶」(bonding )指的則是大人在幼兒出生後努力建立起與幼兒的親密關係。

母親的母愛是從那裡來的呢?我們常常說「母愛是天生的」是真的嗎?目前科學研究已經很清楚解釋到母親在產後身體會產生兩種荷爾蒙,幫助媽媽分泌乳汁和愛寶寶。而自然產會比剖腹產的荷爾蒙來得早。如果產生了某些因素而壓抑這兩種荷爾蒙的分泌,自然媽媽會覺得自己和寶寶不親近;如此一來,寶寶也難以自然而然的學會人生一開始就該有的親密經驗。而擁抱有助於荷爾蒙的產生,這是為什麼現在醫院裡主張寶寶一出生就趕快塞到媽媽懷裡開始建立 bonding;早產兒的「袋鼠護理」也是從這個理論發展出來的。

然而主要照顧者(特別是母親)與寶寶的關係,在寶寶滿一歲之後,就會開始產生變化寶寶開始脫離母親的雙手自行走路和探索世界。在這個階段,我在教育現場常常看到和寶寶連結非常深的母親開始適應不良,她們看不到寶寶已經大了可以自己起身,自己吃飯,開始練習講話,而仍然用對待幾個月大的寶寶的方式對待小孩,總是抱在手裡,只要孩子哼一聲就趕到,孩子小小跌倒就當做世界末日的衝過去

我做為幼教老師,工作之一就是幫助這個年紀小孩的父母「認清」小孩已經不再是 baby (嬰孩)而是 toddler(幼兒) 的事實。父母(特別是母親)從這一刻要開始一步一步的放手。沒有辦法放手的父母其實會造成幼兒的錯亂和對世界的困惑︱他們會有時很好奇的想要探索世界,有時又會困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探索世界和害怕嚐試新的事物。

推薦閱讀:女人不是孵蛋器!從恆河猴實驗反思「母愛內建」的刻板印象

這類父母常常把自己和小孩視為一體,以為自己怎麼想,小孩就怎麼想,無法分離。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是自覺的把自己和小孩分開來並開始視小孩為獨立的個體,等到小孩開始要求自己的空間時,父母就會因為情緒依賴和情緒受傷而對小孩進行情緒勒索。

所以在以色列,父母聽到其他大人告訴他「你太愛小孩了」,通常不會覺得自己很偉大,為小孩付出很多,而是會擔心自己是不是沒看到小孩的需求,太放不開小孩。

有好的兩性關係才更能做好親職

從演化論的觀點來看,父母愛子女比子女愛父母更多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父母不顧一切的保護幼兒,才能讓自己的基因有機會傳遞下去;而子女必須離開父母去愛別人,才有可能找到合適自己的伴侶生育下一代。

然而,無論我們有多愛小孩,小孩出生之後,我們除了是父母,其他的角色(老公∕老婆、兒子∕女兒、朋友、親人、職場位置⋯⋯)依然存在,而且會一直挑戰我們做抉擇時的優先順序。當然,我們可能把大部份的時間都留給了小孩,那麼,其他人呢?

我記得有次雅爸的弟弟與弟媳要單獨去柏林旅遊,他們七歲大的雙胞胎老大不高興,問他們的媽媽為什麼要「拋下他們」。唸特教的弟媳很認真嚴肅的跟他們說:「我們沒有拋下你們。第一,我們大部份的時間都跟你們在一起,我們只出門幾天;第二,我們出門的那幾天,你們熟識的兩個阿姨會來陪你們,做三餐給你們吃。第三,你們要知道,讓你們的爸媽有單獨相處的時間和機會非常重要,這樣你們父母的感情才會比較好,你們才比較有機會一直都有爸爸和媽媽。」

推薦閱讀:【丁菱娟專欄】給台灣父母,孩子的人生不是為你而活

以色列家庭中女性向來強悍,如果男女雙方的愛情褪色,相處糾紛過多,很少人會為了兒女而委曲求全不離婚,因而世俗家庭的離婚率並不低。在這樣的狀況下,珍惜家庭和愛情的夫妻,會想盡辦法維持彼此的關係︱夫妻單獨出門約會以及出國旅行都是重要的選項。可能因為如此,在以色列有人聽到夫妻要單獨出國旅行時,反而會稱讚他們的小孩是「幸福的小孩」,因為他們的父母很重視彼此的關係。

而做父母的偶爾從「親職」中脫身,通常度完假後只會更有元氣照顧小孩,對於父母與小孩,都是正向加分的好事。

所以,如果找得到好的褓姆,偶爾和自己的配偶單獨渡個小假並不會讓小孩造成心靈創傷,可以證明自己沒有在情緒上過度依賴小孩,可以促進和配偶的感情而給小孩一個更穩定的家,可以讓自己在回到小孩身旁時更有活力和元氣,那何樂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