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迷人來稿,面對煩躁情緒時,不妨嘗試「精力管理學」,用運動將專注力回歸自己,開闊感官覺察自我情緒。

文|侯智薰

運動就像學習,不運動的人總是有許多藉口。

身邊最常見的理由是:「上課 / 工作一整天了,真的好累,這次讓我好好休息,下次吧!」

為什麼越休息越累?

我們對於「休息」的切入角度一直的錯誤的。

休息補充的能量分為兩種:「體力」以及「精神力」。而我們現代人的日常活動大多是腦力活動,一整天十幾個小時的學校或工作造成的煩躁,通常是精神力被消耗而非體力。如果這時我們選擇了直接躺在床上休息,或者將煩躁的情緒轉至行為上,將東西亂丟把家裡弄得亂糟糟,前者會讓你醒來時發覺什麼都沒改變,卻又要開始煩躁的一天;後者則透過環境與視覺提醒了自己那些在工作上的鳥事,以至於越來越煩躁,越來越累。

然而,運動是種轉換心境的方式,讓你重新專注在自己身上,抽離那個煩人的世界。

動態的冥想

過去的我是個很停不下來的人,不論外在行為,還是內在思緒。

很多朋友建議我可以嘗試冥想,但開始運動後,我發現運動就是我的冥想。

因為我發現會讓我停不下來,總是顯得稍微煩躁的原因是,每天的腦力活動太多了,以至於覺得身體很累。就像上一段講到的,運動正是一個離開煩人的世界,回歸自我的方式,而這個目的就跟冥想挺為相似。

推薦閱讀:【運動小姐】運動不只是練肌力,也是練心力

而補充精神力的休息重點是「換件消耗不同能量的項目」。

白天下午都在消耗腦力,心累了,那就找個一段時間讓心好好休息,你不一定要上健身房做強度高的運動,先透過簡單的運動,用冷水先洗把臉,穿好舒服的鞋子與衣服,走出家門到附近的公園或者學校,用自己能接受的快節奏,專注在走路或慢跑 45 分鐘就好。

其實冥想的核心也是「專注在自己身上」,從呼吸開始,到心跳,再到去感覺自己的感官;運動也是,無論是健身房的重量訓練、在家的徒手訓練,還是公園的快走或散步,都能透過簡單的動作,推、拉,抬起腿、放下腳的動作,讓你專注在自己身上,與那個充滿焦慮與煩躁的世界脫離。相信在這半小時的動態冥想後,你會發現自己恢復了精神,心情好了,身體也就不這麼疲憊了。

推薦閱讀:給希望世界慢下來的你!不插電版本比原曲動人的45首歌

別太急著要達到什麼目標,先從小事做起。

怎麼看待運動?

如同標題所說,你越運動,會發現運動跟人生與個人管理的連結性越高。

我自己認為有趣的人生主要三點組成:「完成」、「刺激」、「學習」。運動使我開始認知到「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是什麼」。

最近常看到一句話:「現在的人太過浮躁。」

我認為浮躁就是當一切都往效率與效益追求時,失去了對於時間的正常感知,而進入一種極其狂躁的狀態。例如:恨不得一個星期內升職加薪、股票上午買進下午就漲停板、兩個小時就把一本書讀完、開學一個月內談個龍捲風戀愛等等。

我想,所有的慾望都是讓人焦躁的原因。培養運動習慣的過程,剛好可以改善這種狀況。

推薦閱讀:找到匆忙中的富足:20 歲學會慢下來,你可以擁有更多

如果你可以開始換個角度看待休息、開始每天花個 30 分鐘(少滑點臉書、少看點電視就好,2015 的媒體調查,台灣國人平均每天花費 3 小時又 38 分鐘在網路上,2 小時又 42 分鐘在電視上。)開始離開沙發椅子、走出房門,開始從 0 開始做起,漸漸地你會認知到「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是什麼」,了解到這需要大量的時間資源,才會有一點點成效,比起寫作與閱讀,看不到的健康或者外在的身材,都是一個反饋度更低的事。

在這過程中,你會更清楚,一個完整的畫面,背後是需要多少的努力基礎與累積。

面對重複性或者難題,我們需要新的刺激

既然人生與運動都是一個反饋性極低的事,我們更該設計「適當刺激」在心理與生理上。

漸進式超負荷(Progressive overloading)是運動原則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的是訓練時要給身體與肌肉的負荷高於平常,持續提升強度的意思,才能有提升體適能與促進健康的效果。

跟人生一樣,如果每天都重複,那多無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運動也從來不是重覆一樣的事,而是每天透過一些調整,動作、重量或者角度,這也是最簡單的「遊戲化」方式,透過設計自己的運動菜單,並且追蹤變化,上週一正手引體向上 10 下,這週進步到了 12 下,還把手的距離靠近了一個拳頭⋯⋯等等。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強,不就跟線上遊戲打怪練等一樣嗎?而這次你打的怪物,是你自己。

別小看自己了,運動這回事沒有年紀與性別上的限制,你打遊戲的時候也會有卡等卡裝的瓶頸,但你會因此放棄不玩嗎?(如果是,那可能是遊戲設計的不好⋯⋯不過這次你是自己的遊戲設計師,你可沒有遊戲公司與客服可以抱怨了呢。)

當你意識到運動是讓自己變得更好,懂得透過漸進式超負荷去設計刺激,那你才是真正懂得運動。

推薦閱讀:【運動小姐】你能超越的,始終只有自己

推薦一款設計運動菜單與追蹤自己運動項目的 APP:JEFIT(iOS & Android)。有各種附圖運動項目可選擇,紀錄重量與次數,還有搭配行事曆的每日報表,可徹底了解前幾次運動做了什麼、怎麼做、做了幾次。

持續探索與學習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很在乎「工作與學習並行」的人,

而持續運動一年半後,更是發現,如果要健康必須學會聰明,不能只是意志力。

就像如果漩渦鳴人只是一味的向前衝想變強,沒有遇到好色仙人或者八尾大叔經驗上的引導,了解聰明有效的方式,他可能一直都不會運用查克拉,也不會跟九尾對話,而真的變成廢物了。

培養運動習慣後,你會發現開始對基礎的解剖學與運動生理學有了好奇心與興趣,學習後才會知道不同種的運動的強度、頻率,甚至角度,該怎麼因應身體狀況去做調整;你也會想要開始具備營養學的知識,才會知道飲食、運動與健康的三者間的關係。

這邊來小小打自己臉一下:「千萬不要只看網路上的文章」。

因為人體本來就極其複雜,沒有哪一種飲食與運動方式絕對適合所有人。我們要做的還是上述提到的「設計反饋機制與實驗」,盡可能地去了解自己生理上與心理背後的機制,去找出能讓自己最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此篇我自己嘗試過一年半後的分享,跟大家分享心路歷程與方法,不一定適用所有人。

推薦閱讀:夏日清爽健身提案:用彈力帶強化核心肌群

保持懷疑是好事,因為答案都在你自己的「行動上」,而非在「眼睛上」。

不要只是看一種分享,建議可以去買些書,開始動得聰明,越了解自己你會發現運動這件事情越來越有趣 。

透過持續地探索與學習,你會發現自己不但可以事半功倍的有了成效,省了時間,還更了解自己。

運動讓自己更自私

每天多一分鐘運動,就能少一分鐘抱怨,少了一分鐘對於他人眼光的在意。

不再為誰做事,這一次就為自己!運動就是能更了解自己,再多愛自己一點。

一年半下來,透過運動,我開始轉移成就感,過去的我把時間的八成重心都放在工作上,發起許多計畫、答應多項合作與邀約,為的就是能做出些什麼,讓更多人能夠認同自己,但也越來越焦慮,壓力越來越大。

推薦閱讀:當裸露成了社會責任感:女人健身宣示的是強壯靈魂

正是因為活在他人的眼光與期待底下。

開始每週挪一點點時間,每三天 30 分鐘、每兩天 1 小時,到現在的每天 50 分鐘,培養運動習慣後,認知到「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是什麼」,舒緩的浮躁與焦慮;學會了面對重複性難題時,「如何設計新的刺激」;更因為運動,開始了「問題導向式的持續學習與探索」。

現在也建立了自己「組合式的時間分配」:賺錢、學習與生活各佔三成,最後的一成則是義務性的時間花費。

如果追求內在的身體健康與外在健美的身材是我們的未來願景,那麼先讓自己成為健康的人,健康的運動就不遠了。

目前也持續累積著自己的運動知識相關書籍、飲食料理食譜、低醣烘焙、運動項目菜單,如果這第一篇運動相關的紀錄對大家有所啟發與影響,迴響程度夠多的話,

我會準備下一篇,來做書籍推薦、食譜分享與個人歸納的方法論。

謝謝大家的閱讀,祝福大家都能藉由運動,開始休息,並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