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嬌救志明》看親密關係背後的心理創傷,害怕被遺棄的焦慮緊張了彼此的關係,面向關係課題,從理解自我開始。

《志明與春嬌》電影來到了第 3 集,他們的愛戀一談就是 7 年。雖沒看過前 2 集的我,不知他們怎麼相遇、相惜,仍能毫無障礙地進入劇情,跟著劇中的角色一起大哭、大笑。也在他們身上看見自己。

「是不是戀愛談久了,就會開始多疑,想改變對方?」春嬌面對看似穩定,實則不知道未來的戀情,開始懷疑對方是不是就是自己想要,最「對」的那個人?如果他是「不對」的,那不對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是對方不對,還是自己有問題?

推薦閱讀:世上沒有一輩子的熱戀,也沒有完美的親密關係

直到一次遇到地震,春嬌不滿志明的反應與處理方式,終於找到心中不安的來源:「你跟我爸根本是一樣的男人,遇到問題只會逃避,總是先想到自己。」小時候被父親拋棄的傷痛與不安,一下子全湧了上來:「我不想再經歷一次被拋棄的感受了!我不像我媽這麼堅強,只想有一個男人好好保護我。」

害怕複製父母的婚姻,我們都一樣

害怕自己找到跟父親一樣的人,我跟春嬌一樣,所以特別能體會她深深的不安全感。

因為充滿遺憾的成長經驗,總覺得當自己長大了,一定不能再重蹈父母的覆轍,要藉此彌補過去的缺憾。

「父母婚姻裡的遺憾,我們想從自己的婚姻裡獲得;父母關係裡的冷漠、爭吵,我們會防堵出現在自己的婚姻裡;父母婚姻關係裡的不幸福,我們會特別想在自己的婚姻裡幸福。」——《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

但往往,我們卻適得其反。

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安,不只是來自伴侶,總是著眼於當下發生的爭執,卻無法根源性地釐清不安的來源。因為沒有意識到對方也受成長環境影響,他的不安問題,不全是因為自己,一再地責難自己應該做更好,卻發現自己永遠無法填補對方的不安。

推薦閱讀:從「我」到「我們」:親密與獨立的關係練習題

於是盡力想追求幸福關係,不再複製父母模式的伴侶,卻又一再受挫。就像志明已經努力改變,更像個男子漢去承擔責任,春嬌還是覺得不夠,心裡永遠覺得不安。

她渴求自己被好好愛著,卻又不相信自己可以獲得那樣的呵護。

親密關係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那些過去的傷口

心理學家說,人類有一種很奇妙的機制:在尋找伴侶時,我們潛意識會找跟自己父母很像的人,因為小時候不小心被父母傷害的小小心靈,渴望得到療癒,所以我們就會找類似的對象,希望在類似的情境中,能得到不同結果,藉此療癒心靈的創傷。像是從小被家暴的人,很可能再次找到會家暴他的對象。

像我自己在關係中,總是害怕成為「等待」的那個角色。一旦約定了見面時間,我就很在意伴侶的準時性,這個準時性無關乎守時的美德,而是因為等待時間超出了自己的預設時,我就開始瘋狂焦慮地想著:「他這麼久還沒出現,一定是沒有這麼想見我。」或是「他沒有馬上趕過來,是不是根本沒這麼喜歡我。」然後一分一秒被這種自我懷疑吞噬,陷入深層的憂傷。

推薦閱讀:人為何說謊?為何親密?從《愛愛小確幸》到《四重奏》的關係課

其實這些焦慮的背後,都指向了同一個信念:「我不值得被愛。」

我不值得被愛,所以他只要工作結束後沒有立刻找我,就證明我不值得被愛;我不值得被愛,如果他覺得工作優先,就證明我不值得被愛;我不值得被愛,如果他覺得 3 天沒見面也沒關係,就證明我不值得被愛。這些可怕的想法一直纏滿整個腦子,每次都讓人很崩潰。

但經過一段沈澱與探索,我漸漸瞭解這個信念的來源,很可能是當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那些等待父親回家,卻遲遲等不到人的日子,滿心的期待重重地落空,讓我覺得自己被拋棄,一點也不被愛著。

推薦閱讀:親密關係的練習題:總是傷到自己與對方,不叫愛

所以現在只要發生類似的情境,我就會有滿滿的情緒湧出。這些情緒不只因為事件當下,更多更多是那些小時候的失落與傷痛,也一起被勾出來,所以一下就像海嘯,很洶湧地滿出整個心口。

「親密關係像一面鏡子,讓你看見引發你關注的不舒服感,還有它背後的內在傷痛。」——克里斯多福孟

我們愛上那個似曾相識的他,渴望他扮演理想中的父母角色,療癒我們的心靈。然後又一次次地失落後,我們才明白原來親密關係不是你的救贖,它就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內心深處的自己,去看見那個受傷已久,躲在角落不敢出來的孩子。

「你從哪裡開始懷疑愛情,就回到那裡去解決問題。」

外星人的一番話,讓春嬌回過頭去與父親對話,把多年心中的不安與傷痛,坦白地讓父親知道,心中的結終於得以鬆開。

春嬌是不是真的救了志明,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這次她真正救了自己。

或許我們也可以像春嬌一樣,勇敢剝開自己,解決問題的最源頭,練習成為自己的救贖,然後告訴自己:「你是真的值得被好好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