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重訊,1000 字短篇與你分享重磅世界事。精神疾病比例躍升當代,我們如何面對痛苦直視死亡?一起看看精神疾病現況。

你害怕「精神疾病」嗎?你恐懼「精神疾病患者」嗎?你患有精神疾病嗎?

精神疾病又稱心理疾病,主因可能原由家庭、社會環境等外在推力,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內在原因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徵的病症。

屬於情感性疾病的的躁鬱症、躁症、憂鬱症;屬於焦慮性疾病的強迫症、恐懼症、創傷後症候群與精神分裂症,都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精神疾病離我們並不遙遠。2016 年小燈泡隨機殺人事件,精神疾病患者躍上新聞檯面,2017《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寫下精神疾病與性暴力倖後交織的污名與苦難。

同場加映:【心理學解析】從鄭捷到小燈泡 ,當「有問題」的人消失了之後?

他們並非遙遠的故事,而是一則則既存的事實。精神疾病患者不是異類,他們就生存在你我身邊、或是你我的身體裡。

2014 年衛福部統計,看診並請領取治療憂鬱症藥物的台灣人總數為 116 萬,每年有 1 億 5000 萬顆鎮靜劑及安眠藥被吃盡台灣人的胃裡,每年都有至少十萬人因精神疾病到醫院求診。

精神疾病是焦慮高壓的當代排名第三的死亡症,以下根據美國成人精神疾病協會與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字報告,一邊閱讀這些數字,讓我們正視精神疾病,並且告知身邊的他、與你自己——我並不孤單。

全球有三億憂鬱症人數,十年內增加 10%

老一輩譏諷青年族群「得憂鬱症是趕流行」,但事實上人口高齡化也是憂鬱症增加的因素,全球有百分之四的人深受憂鬱症所苦——青年、懷孕或產後女性以及老人,是三個特別容易得憂鬱症的族群。女性患有憂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 1.5 倍。另有兩億五千萬人為焦慮症所困,包括恐懼症、恐慌症、強迫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為什麼憂鬱症患者急速增加?《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研究犯罪行為、無差別攻擊、自殺與大屠殺,去舉證大量消費時代人性的虛無,也因為科技化的工具使用,使人們行為喪失更多情感,我們不斷投注時間給予資本主義社會,以一種「典範的自己」去彌補「空洞的自己」,活在去疆界化的與虛擬化的當刻,人們的認同究竟建立於何?

「標準的幸福」是許多人的答案,我們正在復興一種概念全球化——在文化交融下,只能勝出一種文化;在一群魯蛇裡,人人嚮往成為菁英;在 M 型社會中,你想要的絕不會是「剛剛好的生活」。

延伸閱讀:【小鬱亂入專欄】輕鬱、重鬱、產後憂鬱!六張圖文帶你認識憂鬱症

精神疾病像病毒一樣傳染,不是人際之間的交互影響,而是不同的社會板塊高壓作用在能力有限的、每一個孤獨人類身上。

全球將一半的憂鬱症患者沒有獲得醫療保健,25%人因為精神病污名不尋求醫療治療

今年世界衛生組織發佈了一系列的深談憂鬱症活動,希望解除憂鬱症與精神疾病的污名。對精神疾病的恐懼在中國特別顯著,統計上中國有 5400 萬名憂鬱症患者,佔據全球的 4.3%。不過,在中國,只有約 20% 的憂鬱症患者接受了治療。即使是在高收入國家,也有將近 50% 的抑鬱症患者得不到治療。美國統計青年大學生罹患精神疾病卻不接受治療的比例就有 60%。

近年許多亞洲藝人的憂鬱症出櫃努力破除憂鬱症污名,Janet 謝怡芬在鏡頭前哭泣說道:「我在大眾面前看起來總是很開心、充滿正面能量、很有活力,我確實是,但是我也會有憂鬱的時候,我們都是人。」歌手盧凱彤談起躁鬱症時許多人給她鼓掌,她說:「我最勇敢的其實你們沒有看到。勇敢的不是站出來,而是我征服了這個病。」

延伸閱讀:快樂一輩子很無聊!專訪盧凱彤:最勇敢的不是站出來,而是征服了這病

不接受治療的原因除了認為心理疾病不是一種病、擔心被異樣眼光看待、也有其一是人們無法負擔醫療費用,世界衛生組織計算有 10% 的人無法支付精神疾病的藥物費用。許多台灣的保險公司拒保精神疾病患者,也是因為自殺者中有 95% 為精神病患。但是這樣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就是許多患者求助無門,無法在社會裡得到支持,只好走上那一條「體制以外的道路」。

15 年內自殺率增加 24%,死於自殺者可能處於未經治療或治療不足

自殺者中,高收入國家男多於女,中低收入國家女多於男。2015年全球的自殺人數推估有78.8萬人。

《自殺與靈魂》一書中提到三種自殺類型——集體自殺、象徵型自殺與情緒型自殺。多數人死於想要「解決自我痛苦」的情緒型自殺,因為失敗、因為年華老去、因為感覺不被愛、因為沒有生存的意義......。

「情緒型自殺也是『救救我』的自殺性呼喊,是殺人或被殺的自殺需求,或愛與死的陶醉融合,一種模仿神(imitatio Dei)的自我犧牲。」

從外在來看,自殺只是自殺,可是對每一個自殺者來說,自殺都有內在意義,只是主觀(自殺者)與客觀(旁觀者)永遠存在裂縫,我們不可能因此規範出自殺典型、甚至魯莽的搶救生命。在生命的開始與結束面前,我們學習傾聽生、傾聽死,試著將那些「非標準答案」的存在打開更多社會的空間,讓異質的靈魂也能住進來。

推薦閱讀:12 張圖理解如何陪伴自殺者:接納、傾聽、不要批判自殺行為

讓每一個無力施力於世界的人,不輕易將痛苦施力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