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像,人造子宮替女性擔負十個月孕期的未來?若科技真的能夠支持人體外的生命孕育,你是擔憂還是期待?

還記得電影《駭客任務》裡,基努李維從「母體」的機械人造子宮驚醒的場景嗎?


圖片來源:《駭客任務》

人造子宮向來是科幻小說的經典題材之一,前幾日,《科學》網站報導了費城兒童醫院的 Alan Flake 醫生與他的團隊開發出了人造子宮,並且創紀錄地讓小羊在人造子宮中發育了四周。四周後,小羊從人造子宮中誕生,據報導稱,這些小羊誕生後發育狀況與正常的小羊並無區別,這項突破性的研究也發表在《自然》期刊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我認為它將為新生兒護理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一名小兒科專家醫師在《科學》的報導中提到:「這沒有任何誇大的意思。」


目前,Flake 醫生正在和美國 FDA 溝通,即將進行下一步的動物試驗。如果一切順利,這款人造子宮有望在 3 年後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這項消息,也再度引燃全球各地對人造子宮的想像與討論,不過,幼兒在基因生母體外生長,其實並非新鮮事。

人造子宮與代理孕母的命運交會

1978 年,人類第一次成功使用人工授精方法,將冷凍起來的受精卵植入母體,使本來無法懷孕的婦女也能成為母親。在科技的運用上,這是受精卵首度可以與基因母親分離生長的突破,代理孕母也應科技而生。

現在全球已有 30 多個將代理孕母合法化的國家,包括美國、韓國、英國、比利時、希臘、新加坡、荷蘭、以色列等,而印度,則是目前國際公認性價比高的全球代孕中樞。

然而,代理孕母雖然解除了擁有資本優勢的婦女生育難題,卻也造成子宮商品化與跨國貧窮政治的盤根錯節。

例如在印度,代理孕母診所簡直成了嬰兒工廠,經濟劣勢或文盲婦女的子宮成為被剝削與賺取暴利的商品,她們代替第一世界的女性成為生產機器,過程可能遭受虐待或剝削,並且在有限的醫療環境下承受較高的生產死亡風險。


圖片來源

生育與傳宗接代的壓迫從未消失,只是從一個婦女移轉到另一個婦女身上。從而,代理孕母的工作,凸顯了女人的子宮在現今社會裡的工具性,當子宮成了可供購買的商品,資本主義社會對子宮的剝削,則因為計價而變得更加清晰可見。

人造子宮的發展,或許將逐步消解生育與母體之間的必要連帶,成為全球代孕勞工人道危機的未來解方。

人造子宮可能是女性的新福音?

當人造子宮從科幻小說的想像中,逐步發展出應用可能,招致的爭辯也愈來愈熱烈。人造子宮消息釋出後,有人表示樂觀期待,當然也有人強力反對。

人造子宮的發展,或許可以降低母親的生產風險。而當女性的身體不再是生育的唯一環境,也就能夠將女性從社會對女體的生殖期待與壓迫中逐步解放開來。

不論在哪一個時代,不論是親生母親還是代理孕母,懷胎是扎扎實實的十個月,有個嬰兒在她體內生長,過程有愉悅幸福,但也伴隨著各式生理上的疼痛與負擔。直至今日,生產過程對女性而言仍是充滿風險,母子均安,不是理所當然。

然而,另有一派人認為嬰兒在母體內的情感交流,對心智發育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人造子宮裡生長的嬰兒,將難以與母親形成親密關系。

先不論這種說法背後是否有足夠的科學根據(畢竟人造子宮培育的人類對照組尚未產生)。這樣的擔憂,背後反映的是社會對母職的壓迫與高標期待——女性不僅要懷孕、過程中還必須不斷對體內嬰兒進行情感服務與勞動,更隱蔽了父職在生育過程的角色,彷彿生育全是女性的責任,而嬰兒心智發展的好壞由母親全權負責。

在這個階段,或許我們可以進一步想像的是,人造子宮是否有助於解除當前社會對母職的過分期待與壓迫?未來使用人造子宮培育孩子的母親,社會是否仍會期待她為自己的子女發展負全責,因為她選擇了「人造子宮」而非自己的。當社會對於母職仍懷抱不切實際的期待與幻想,人造子宮能夠解除母職壓迫,或許就永遠只能是個幻想。

說穿了,「人造子宮」所挑動的敏感神經其實並不算新穎,從領養子女、聘請代理孕母生殖、到未來的「人造子宮」可能,當科技步步將「母子是否必須親生」的問題逼至極致,揭露的爭議,其實是人們對母職的期待與壓迫。

別緊張,這個問題我們仍能慢慢思考

科學家對人造子宮的實驗與研究,其實已經持續了超過 20 年。

1993 年,英國《泰晤士報》就曾報導倫敦大學的馬克﹒漢森教授和日本東京大學小島四郎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經過 10 年實驗,研制出一種模擬子宮環境的系統,以供早產兒使用。

從那時起,人造子宮開始成為科學家們闢題的「沃土」,各國媒體也對此輪番展開話題熱炒。

2002 年左右,美國康乃爾大學生殖醫學與不育症中心的華裔科學家劉洪清博士主持一個試驗項目,成功地在一個「人造子宮」裡培育了胚胎,並健康發育了 6 天之久,這在當時也捲起一陣話題。

到了 2017 年,費城兒童醫院團隊成功使人造子宮的孕育期延展至四周,然而研究人員也指出,在胚胎發育的早期幾段,子宮的作用仍無可替代,眼前這款人造子宮的研發目的與應用,是為了維繫早產兒的生命,目前人造子宮的設備無法完全代替子宮。

15 年的發展結果,使人造子宮的成功孕育期多出三週又一天,持平而論,人造子宮的發展並不算快速,要能完全承接人類長達十個月的孕期,路還很長。

但我們仍能提早想像,隨著科技發展或許有一天,人類可能從頭到尾由人造子宮孕育並且從中誕生。

當那天來臨,希望不僅是透過科技支持,人類的意識形態也能跟上,真正解除社會對女性傳宗接代的生殖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