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擊的鼓手》到《樂來越愛你》,導演 Damien Chazelle 偏執地用鏡頭和音符闡述了他的電影夢。

在 La La Land 裡,導演 Damien Chazelle 大概也曾喚起曾經義無反顧陪你做夢的人,在愛裡讓人追逐夢想也看見友情,彼端是《樂來越愛你》綻放築夢的浪漫詩篇;另一端在《進擊的鼓手》激昂壯闊踏向夢想之路,或許很難想像,這樣兩部差異甚大的電影,都是 Damien Chazelle 生命靈魂的結晶,而《進擊的鼓手》更是只用了 19 天拍攝,便造就了這部獲得奧斯卡五項提名的電影。

推薦閱讀:單身日記:《樂來越愛你》愛是我樂見你的成功

進擊的鼓手:反思追求完美的教育意義

Damien 說:在拍完 Guy and Madeline on a Park Bench 之後,他就一直想拍 La La Land。 “I'd been making documentaries in the Harvard film program — kind of cinéma vérité-focused. But I was also worshipping old musicals. And the idea was: Can I somehow combine the two? Can I somehow yoke old musical tropes to real life on the streets? That kind of began what turned into a 10-year project.“(我在哈佛時期就在拍攝紀錄片,偏向真實電影那種,但是我同時也對那些舊時代的歌舞劇十分痴迷,所以我就時常在想,有沒有方法可以結合兩種元素?讓真實世界的街道上可以染上歌舞劇的色彩,(因此拍攝 La La Land )可以說是個 10 年計畫。

推薦閱讀:終有一天,我們並不是得到夢想,而是成為自己的夢想

這期間為何又誕生了 Whiplash?由於拍攝 La La Land 的計畫並不順利,Damien 寫了 Whiplash,”to convince people that I could do this.”(去讓別人相信我可以做得到)。 Whiplash 的確為 Damien 證明了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部看不出僅僅只花了 19 天所拍出的作品,獲得奧斯卡五項提名,最終拿下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和最佳混音三項獎項。

Whiplash 從字面上的解釋是 the lash of a whip,不難看出跟鞭打、傷痕和責罵之間的關聯,講述的是 19 歲少年 Andrew 立志成為頂尖爵士鼓手,遇到魔鬼教師 Fletcher 的故事,Fletcher 指導學生異常嚴格,並且不乏以肢體和言語羞辱學生。Damien 說,Whiplash 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他個人經驗的半自傳電影。

推薦閱讀:一場跨國演講的震撼教育:沒有搭配行動的夢想,稱不上夢想

導演談到他學習爵士鼓的生涯是這麼說的:「It will always be a fresh memory, a somewhat traumatic memory」,一段鮮明卻又痛苦的回憶,在我看電影的當下,總是不自覺地將導演和故事中主角合而為一,我想也許這是因為導演的親身經歷,才能將 Andrew 心中的掙扎、混亂和好強拍得如此真實,因為苦練而滴落在鼓面的汗水和血跡,因為微小錯誤而招致的辱罵和大吼,配上強烈的爵士鼓聲,在我的腦海裡轟轟作響,「There are no two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more harmful than good job」,當電影裡 Fletcher 對著 Andrew 低語出這句話時,卻也令我不寒而慄。

“‘Whiplash’ provokes,” said Faust, a strong supporter of the arts in learning. “It raises questions about art and performance, about 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and the mania that pursuit can engender.”

哈佛校長 Faust 對於 Whiplash 是這麼評價的,這部片激起了關於美學和藝術,關於學習和教學,關於追求完美的疑問,教育所倡導的應該是毫無差錯的盡善盡美嗎?在我們高聲讚揚曠世鉅作或是學術成就的同時,是否也應該仔細思量造就不凡成果的背後,那些近乎瘋狂的舉動,是否也同樣具有被鼓勵的價值?在 Whiplash 片中,Andrew 因為急忙趕到音樂會的表演會場,而在路上發生車禍的場景,其實也曾經發生在導演身上,他在拍攝 Whiplash 的期間也因為車禍住院,但卻仍然堅持隔天必須照常拍攝,"There was no room for error," he says. "Every day was walking a tightrope between really getting something special and utter, crushing disaster.",(這裡沒有出錯的可能,每天的拍攝就像在走鋼索:在拍出鉅作和災難之間拉扯。)

“life imitates art far more than art imitates life”

Damien 最終沒有走上爵士鼓手的專業生涯,而是選擇了拍電影,他說現在只有偶爾打打爵士鼓,但我們仍然可以從電影中感受到他對於爵士音樂的熱情,究竟這段人生經驗對他的影響為何?也許答案就只能從他的電影作品裡面尋找了吧!

推薦閱讀:活著就為了拍電影!三位創下電影里程碑的國際女導演

樂來越愛你:那些在追夢和追愛路上跌撞的瘋魔和痴狂

隨著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落幕,La La Land 以 14 項提名之姿最終抱走 6 項獎座,Damien 也成為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獲獎者,從上映以來便廣受討論的 La La Land,直到頒獎典禮上最佳影片頒錯獎的事件,無不被媒體瘋狂用放大鏡檢視,關於 La La Land 的情節,有人說它僅只是一部平凡的愛情電影:失意的男女主角來到大城市,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拉扯的生活中掙扎,關於 La La Land 的拍攝,有人說不過是技巧性的向舊時代電影大量借鏡的集大成,談到 La La Land 為何如此受歡迎,Newsweek 將它評為 ”The Movie the Trump Era Deserves”,不論是正評也好,負評也罷,這部導演 Damien 和作曲家 Justin 的再度合作,從波士頓走向好萊塢,La La Land 成功的背後卻蘊藏著這麼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從一段兩人的訪談中講到為什麼以洛杉磯為場景,而兩人搬到洛杉磯的第一天又是什麼樣的情景? Justin 回憶他的第一天被各式各樣的會議塞得很滿,但是 Damien 說他卻是花了整整一天在這座城市裡遊蕩,”LA took a while to grow on me”(我花了一段時間才漸漸喜歡上洛杉磯),談到 La La Land 為什麼以歌舞片的形式呈現,Damien 說他覺得歌舞片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電影表現手法,儘管在鏡頭前面呈現的是 ”All Suger”,在甜美糖衣包裝之下卻能夠巧妙的滲透人心,讓人不經意的發覺自己脆弱的一面。

推薦閱讀:《樂來越愛你》:放手是我愛你最好的方式

談到 La La Land 的故事,兩個人同樣都回憶起初入洛杉磯的場景:年輕且熱血,懷抱著成就大事的夢想,卻在大城市裡屢次遭受拒絕,La La Land 在英文字典中的解釋是 a eu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一種急欲逃離殘酷現實的幻想心境。

”LA has one hundard different versions of no.”

洛杉磯像是一個有著上百種拒絕人的方式的城市。導演用這句話來表達他拍攝 La La Land 的心路歷程。

從 Guy and Madeline on a Park Bench、Whiplash 到 La La Land,十年的歲月,也許很多事情已經不一樣,但我仍可以從導演的作品中看出那些他想要保留的:對於友誼、對於個人經驗,還有對於理想的堅持,也許那首 audition 裡唱的 “A bit of madness is key. To give us new colors to see“ ,恰好可以代表 Damien 一路走來的人格特質:一個瘋狂且偏執的夢想家,用鏡頭和音符來對我們訴說他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