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初專文,從女子身上的旗袍談到時代裡的言論、思想自由,那著於身的旗袍不只是穿,更是女子獨立自主的表態。

先前從《黃金時代》談到中國女子的命運與衣著。但或許湯唯始終不是張曼玉,她的旗袍造型沒有引起太多討論,倒是想起許鞍華另一套與張曼玉合作的電影《客途秋恨》(1990),那是關於兩代女子迷惘的故事,70 年代的香港,張曼玉倫敦留學歸來,陪二戰時留在中國的母親回到故土日本,歸來後又復到文化大革命中的廣州去探望中風的祖父。倫敦、香港、日本、澳門、廣州,多城故事,站站都是客途,兩代女子都有此身雖在堪驚之感。

推薦閱讀:【不是影評】永遠失落的《黃金時代》,柔軟而鏗鏘的蕭紅

60's:旗袍黃金時代

當中有一段少女張曼玉從澳門回到香港,驚見當年的母親、謹言慎行的日本女子,已變了穿摩登旗袍的香港少婦,能說廣東話、打麻雀,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當時是六十年代,陸小芬飾演的母親穿時興的無袖旗袍,那是受歐洲時尚影響而改良了細節與剪裁的旗袍,介乎西方的連身裙與東方的旗袍之間。此時大概是旗袍的黃金時代,再過 10 年,就愈發少人穿旗袍了,旗袍也從日常衣著轉變為隆重場合時的衣著。

推薦閱讀:復刻經典,不合時宜的墨綠長旗袍?

香港女子穿旗袍,她們不知道不只為自己穿,也為另一些女子而穿。香港的穿衣風格原就既受西方時尚影響,亦受上海風潮影響。而在 1945 年後,因中國內戰,上海商家攜巨富來港,旗袍裁縫老師傅亦一樣來到了南方小城。


上世紀六十年代,邵氏女明星們的合影。可見其時旗袍的發展深受西方連衣裙的影響。

為了土地另一方的人

香港不只在風格上承接上海摩登,也保留了頂級技術。而更重要的是,1949 年中國建國後,內地衣著與政治關係益發密切,人們改穿深藍色中山裝,早期尚可穿蘇聯花布裙,後來則愈演愈烈,衣著倒成了彰顯忠誠與否的工具,你最好別跟他人有所不同。

推薦閱讀:【方太初專文】蕭紅:亂世裡,女子既寫也穿

那數十年大概是穿一樣衣服說一樣話的時期。

而南方小城香港,從滿服蛻變而成的旗袍,在此處與西方剪裁結合,女子穿著旗袍招搖而出,開始有自己獨立自主的人生,她們卻未必知道自己的身上衣,她們的自由,也有另一種意義——承接著血脈相連另一地女子的命運,讓她們知道世上還有另一種可能,還有另一些生活。

又想起《客途秋恨》,無論張曼玉走到那麼遠的倫敦,她終要回到她自身的身份,在日本之旅與廣州之旅中,思考自己的將來——是的,唯有在充份了解自己的身份後,才能思考將來。香港位處中國偏南,無法割斷與中國的關係,我們傳承著也發展著中國文化的種種。而我們所做的,我們所尋求的自由,不只是為我們自己,也是為了土地另一邊的人,他們不能做的,我們努力為他們而做,讓他們知道世上有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