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情緒我們總是難以掌握,不斷在相同的感情胡同裡迷途。解決情緒迴圈的方式,就是跳脫出陳舊的思維,與「過去的鬼」對話。

在感情、工作或家庭裡,你有沒有「不想做,但還是勉強做」的經驗?有沒有誰一直壓榨你,你卻又因為害怕不敢吭聲?這就是 Susan Forward(2004)所說的「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 ),指的是有些時候我們為了維繫與重要的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要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很多心靈成長書籍會教你「畫清界線」,但劃清界線看起來容易,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做起來卻相對困難。讓我們看看下面的例子:

  • 媽媽說:「沒關係,你可以不要回來啊!」
  • 婆婆說:「你真的很自私,怎麼都只想到你自己?」(長頸鹿表示遺憾。)
  • 老闆說:「我因為看好你才把這份工作交給你的,你不想做沒關係呀,後面還排一堆人等著要做。」於是你就接著做了。(其他的同事表示欣慰)

那些對你重要的人,往往只要一句話,就能夠左右你的情緒。我想把周慕姿(2017)這本書推薦給「總是無法拒絕」的照顧者們——那些總是嚷嚷需要你照顧和關心的人,往往很弔詭的,你越是照顧他們,他們越「不會好」。

「如果你不照他說的做會怎麼樣?真的會這樣嗎?有哪些是你想像的後果,又有哪些是真實會發生後果?」慕姿說,一句話打醒夢中人。

推薦閱讀:有些遠路是必須的!接受挫折的負能量心理學

被勒索的人,往往擔心如果不照做的後果,但有趣的是,他們擔心的後果經常不會發生,卻因為一次又一次的犧牲,把自己困在那個恐懼的迷霧當中。

「面對父母,為什麼只要靠近他們一點,就傷痕累累;疏遠一點時,卻又歉疚糾結?」小彬老師(2016)在《鋼索上的家庭》一書中說。

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情緒勒索似乎是一種天賦技能(這樣可以算是華人之光嗎? ),生下來好像就會了,它的好處是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壞處是,我們在遺失了與家人、朋友、情人之間的界線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

為什麼你總是無法拒絕別人?

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拒絕別人呢?因為我們重視這段關係大於自己,因為我們把焦點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情緒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緒。當你使用「不拒絕」這個技能的時候,為了減低傷害(感覺很像是線上遊戲的比喻),連帶啟動「合理化」的 buff,告訴自己:

  • 媳婦本來就應該聽婆婆的話
  • 我才剛進公司,新人多做一點是應該的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如果從楊國樞(2005)本土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你選擇「華人」這個種族創立角色之後,我們這個種族的天賦就是:在意別人,尤其是那些和你很親近的人。

你可以問自己:人生都在滿足別人嗎?發生什麼事情,讓你願意拿自己的人生去滿足別人?

幕後導演:不安全感

其實,不論是被情緒勒索的人,或是勒索別人的人,最底層的一個擔心都是「不安全感」。(勒索者的部份,可以參看書中p.71;被勒索者的部份,可以參閱p.61)。

  • 被勒索者:害怕關係會結束、害怕被討厭、總是覺得自己要做點什麼,才不會被淘汰或丟掉,所以會以他人的需要為第一,然後把自己壓得扁扁的。這種「把自尊建立在他人身上」的人,心理學家 Knee 等人(2008)稱之為「關係依存自尊」( relational contingent self-esteem ) 者,會為愛、為工作、為重要他人,變得患得患失。
  • 勒索者:當自己要的東西沒有辦法到手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和擔心,讓他懷疑:「難道是我不好嗎?是不是對方不在乎我」,不過他很快就會把這個想法投射在被勒索者身上:「是你不好吧、我才不在乎你咧!你不想關心就不要關心啊!」

說穿了,就是兩個不安的人,用不恰當的方式互相取暖,卻又各自讓彼此受傷。

推薦閱讀:三種影響愛情的依戀型態!用心理學找回感情安全感

不過,既然是情緒勒索,他就是一種交易,一定要兩個人都按下「確認」交易才可能成功——換句話說,這個看起來很難解的結,只要有一個人不願意參與,並且「堅持」,那麼這場交易就不會成功。(引自書中p.33)。

說反話的技能

我們的文化裡面還有一個自帶技能,就是說反話。書裡面曾提到一個例子:「把孩子養這麼大,真是孝順,供他吃穿念名校,讓他不用擔心生活,結果這樣回報我們。」

當然,還有其他例子,如:

  • 「你最好啊、你最棒啊,你只要顧到自己不用顧到別人啊,對啦,自私的是我啊。」
  • 「跟你說,我真的一點都不在乎成績,我在乎的是你的態度⋯⋯」(成績表示:你還不是很在乎我?)

然後我們也學會了讀取反話以及翻譯的能力,對方說這些話的時候,就形成一種威脅,我們因為害怕,而不得不按照他們的話去做。

不過,其實我們可以看穿對方的伎倆。先告訴你第一個秘密,當一個人總是對你說反話的時候,代表他們並沒有好面對自己的恐懼,反而把這個恐懼投射到你身上,利用這個恐懼來控制別人(你真的有夠自私、都是你的錯),然後你因為罪惡感而接住了這個恐懼、你開始害怕和擔心,他就變得輕鬆了。

一種把燙手山芋丟給你,你還吃的很開心的概念。當你接住芋頭之後,他食髓知味,他的焦慮也消失了(同樣的你「害怕拒絕別人」的焦慮也消失了),兩個人手牽手到台前謝幕,等待下一次的劇場再次上演。

推薦閱讀:心理諮詢背後的心理學:每個人都曾受過傷

俗話說熟能生巧,當你老是「嘴巴上說不要,身體卻還挺誠實的」,身體就會記住這種感覺,然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當兩個人越常「練習」情緒勒索,也會更熟練。不過,這樣的悲哀也代表一件事——當你開始練習「不被勒索」,一開始會很不習慣,但是久了之後,你的身體和感覺也會開始產生變化。

看見「以前的鬼」

「如果可以好好愛,不會有人輕易選擇恨」——小彬老師在書序中說。

那些習慣使用情緒勒索的人,其實就是丟出一種「餌」,讓那些習慣被勒索的人上鉤(「餌」的範例:你怎麼那麼不孝?好吧,你這麼不知好歹就算了!我就知道你根本不愛我⋯⋯)。

當然,知道這些並不會讓你立刻就變成可以拒絕別人的人,有些時候你不夠勇敢,並不是因為不愛自己,而是對方所說出來的一些話,勾住了你。那些勒索你的人,總是知道你的弱點,並且在這個很痛的地方踩。

推薦閱讀:你有被討厭的勇氣嗎?阿德勒心理學帶給我們的六個人生小革命

這裡要告訴你第二個秘密,當一個人總是把「是你害我的」、「都是你的錯」、「如果不是你,我就不會」等等這些話掛在嘴邊,是並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他自己過去有一些沒有處理完成的議題,這些就是「以前的鬼」。

他把那個恐懼的感覺丟給你。一句話說,如果你答應了他的請求,你就是在幫那些,以前不當對待他的人「還債」(債權人表示:開心)。

例如,他小時候可能受到父母語言或肢體虐待,然後他複製這樣的行為在你身上,你就等於在替他父母還債。他的父母可能曾經用過:「你再這樣下去,我們就不要你了、不愛你了」來威脅他,於是他就學起來這句話,用在你身上——並且很多時候,他自己都沒有發現。

第三個秘密,有時候那些你很重視的人罵你的話,並不是你真正的樣子。只是因為你的想法不符合他們、你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你的「忤逆」讓他們感到焦慮和難受,於是他把這個焦慮,用「很技巧」的方式投射到你的身上(且他們可能自己並沒有意識到)。

  • 老師:「你就是這樣,才會那麼沒用!」
    • 破解:想想看,究竟是說這句話的人比較擔心自己變得沒用,還是你比較沒用?
  • 爸媽:「那就都不要回來啊,反正我也不要你了!」
    • 破解:他很怕被丟下來,然後把這種害怕的感覺傳染給你,讓你產生不安
  • 伴侶:「如果你再加班,我們就分手!」
    • 破解:那些威脅說分手的人,往往自己才是最怕分手的人

然後你就不知不覺地被影響,你照著他們的話做,並不是因為愛本身,而是因為害怕。你以為只要順著他的意,就可以維繫這段關係,殊不知長久下來,當對方踩到你的底線,一爆炸可能反而會兩敗俱傷。

慕姿說,面對重要的人,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唸一些咒語,設立「情緒結界」,例如下面這個咒語:

「你或許可以用很糟糕的態度對我,但我不需要忍受,也不需要被影響。因為你的情緒是你的責任;而我的情緒,當然也是我自己的責任。」

區分情緒的責任,並不代表你可以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相反地,這是把責任還給彼此的方法。

推薦閱讀:心理學讀愛:關係中的缺憾,都要看向內心的孩子

因為你在乎這段關係、因為你害怕會失去,所以你抱持著一生懸命的心態,總是當那個解救的人,但你只是為了避免衝突而順應他的要求,卻不知道有些時候「沒有衝突」並不等於「好的關係」。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當你為一個人做事情只是因為害怕而不是因為愛的時候,這個「害怕」換來的也不會是愛,只會換來暫時的焦慮減輕,以及往後更多的害怕。

情緒勒索者與依戀風格

有的人會想,那是不是焦慮依戀的人比較容易當情緒勒索者呢?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勒索別人、也可能是被勒索的人,所以,只要你在這段關係當中缺乏安全感,我覺得都有可能變成上述兩種之一。(翻譯:焦慮依戀、逃避依戀、矛盾依戀的人都有可能變成勒索者或被勒索者)

  • 總是把工作擺在第一的逃避依戀的勒索者可能會說:「原本我以為你是一個很懂事的女人才跟你結婚的,沒想到你會因為這點小事而生氣。我是在工作,又不是在跟其他女人亂搞,我真是看錯你了!」
  • 總是把對方放在心裡的焦慮依戀勒索者可能會說:「好啊,沒關係,你可以不用回來吃飯。我自己一個人吃也很快樂,去找別的男人喝酒醉倒在路邊你也不會擔心。」
  • 而矛盾依戀的勒索者可能只會講一半,或是故做很堅強的不會讓你察覺異樣:「好啊,沒關係,你忙。」然後真的去找別的男人醉倒在路邊,真的去證實你不會來解救他,心裡默默地把你打一個叉,覺得你果然是不在乎他的人。

事實上,勒索者與被勒索者也無法如此輕易劃分。再告訴你一個驚悚的情形:如果你長期被勒索,很可能不知不覺當中也去勒索別人(某個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那些過往曾被「重男輕女價值觀」壓迫的女孩,長大成家後也會去同樣的價值觀去壓迫他的小孩)。當然,你在被勒索的時候很痛苦,但是你看到了勒索的人很快樂,就會誤以為,勒索別人是可以讓自己過得快樂的方法。

試著,對自己好一點

「請試著問問自己:我總是擔心自己對不起別人,但是,我對得起自己嗎?那時,或許你才會看得到,深埋在你內心深處的委屈與傷痛。」慕姿說。

當你終於可以看見自己的感覺是什麼、並且願意真的去「感受」這個感覺,而不是逃避它,或許你終於就可以看到,一直以來你是如何努力的善待別人,卻虧待了自己。

「我相信,我不需要總是得做到什麼,或證明什麼,才代表自己是有價值的。就算我有一些缺點,甚至我有時候會失敗⋯⋯但我都相信,這些事情,是因為我『沒做好』,而不是『我不好』。只要我好好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做得好,而我也不會因為這個失敗,就懷疑自己存在於世界的意義。這就是:對自己,完全的接納。」慕姿說。

推薦閱讀:愛與被愛的心理學迴路:跳脫「我不夠好」的自我否定

當你不再老是扛著他們,或者是你終於可以「選擇」要不要扛,長期坐在你肩膀上的人,才有自己下來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