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靈魂低吟著純真的初衷,用音樂流淌在每個需要被療癒的生命裡。在佩蒂史密斯與可可羅絲的眼色間,彷彿看見樂聲帶來的永恆。

當整個世界都在慢慢褪去純真的時候,佩蒂 ‧ 史密斯 ( Patti Smith ) 和可可蘿絲 ( CocoRosie ) 選擇以孩子般的柔軟初心,探索未知,結合詩歌和實驗性旋律打造了耳朵 Neverland。她們的作品今年將分別以另番面目,搭配現代舞或音樂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呈現。

龐克教母—— The Godmother Of Punk,這個顯赫的頭銜,應該是多數臺灣樂迷對於佩蒂 ‧ 史密斯根深蒂固的認知。

事實上,去年她剛滿 70 歲,在現實生活裡也是一位祖母了,無論年齡、在搖滾樂壇的輩分,以及過去 40 年她對文化界造成的種種影響,龐克教母這個頭銜,確實是恰如其分


(攝影|Richard Isaac)

不過,早在成為龐克教母之前,佩蒂曾經是一位熱愛文學與藝術的年輕詩人,她的詩人身分早於歌手身分先被建立起來,並被藝文圈所接納。

推薦閱讀:【讀詩人】專訪陸穎魚:詩是救命的欄杆,沒詩不成世界

這也是為何她的詞總是鏗鏘有力,並且特別敏感,以一種叛逆的語調宣揚著社會意識,具有高度的感染力,與市面上一般談情說愛的女歌手產生明顯的差異。

一切得回溯到她 20 歲那年:佩蒂離開故鄉到紐約尋夢,當時正是百花齊放的 60 年代,那個屬於嬉皮和夢想家的自由年代。佩蒂在書店打工、到餐館當女侍,只為了賺錢糊口,好進行自己熱愛的文字創作。她接連出版了幾本詩集,漸漸培養出一點聲譽,原本,美國詩壇應該就此增添了一名優秀的詩人,直到佩蒂發現了兩樣比紙筆更能立即發出巨大聲響的工具:電吉他和麥克風。

從此,詩人的靈魂仍常駐在她體內,不過樂壇更多了一個敢言,並且勇於挑戰傳統和禁忌的先鋒女歌手。

佩蒂在她的回憶錄《只是孩子》Just Kids 如此描述她踏上搖滾旅程的初衷:「我們想像自己是 18 世紀的自由之子,肩負保存、保護和表現搖滾樂革命精神的使命。我們擔心曾養育我們的音樂會入精神危機,害怕它丟失宗旨,害怕它被商業化,害怕它在壯觀的場面、鉅額資金和乏味複雜的技術泥沼中掙扎、陷落。我們也會拿起武器,我們這一代人的武器:電吉他和麥克風。」

推薦閱讀:從佩蒂史密斯到小野洋子,搖滾樂的靈魂愛侶

1975 年,她發行了被譽為史上最佳出道專輯之一的《群馬》Horses,接下來 40 年的人生,都是歷史傳奇了——搖滾名人堂成員、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去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她代表缺席的文學獎得主巴布 ‧ 狄倫 ( Bob Dylan ) 現場演唱了一首歌,那淋漓盡致又真情流露的演出,讓許多人動容。

被法國費加洛報譽為舞蹈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荷蘭舞蹈劇場 NDT 1在《激膚》( Thin Skin ) 這支舞作採用了多首佩蒂的歌曲,多半是慢板而以鋼琴為主幹的作品,部分歌詞以口白的方式呈現,譬如〈Birdland〉與〈Wave〉;值得留意的是,編舞家對佩蒂的音樂顯然頗有研究,選擇的配樂多半不是佩蒂的名曲,往往來自專輯的最後一首歌,或是罕為人知的 B 面曲目,也許,那樣更富含想像與詮釋的空間。

推薦閱讀:單身日記:如果要愛,要愛得像佩蒂史密斯一樣

同樣是舞台風格鮮明的女性演出者,可可蘿絲 ( CocoRosie ) 呈現出另一種典型,她們是可可 ( Bianca Casady ) 與蘿絲 ( Sierra Casady ) 這對親生姊妹組成的拍檔,2004 年以首張專輯《La maison de mon rêve》打響了名號;這張專輯的名稱雖然是法文 (譯成英文是《The House Of My Dream》,即「我夢想中的房子」),裡面卻以英文歌為主,原因在於,兩人當時是在巴黎成團的,專輯中的歌也都在巴黎譜寫與錄製,這種略帶歐陸風情的調子,在她們往後各張專輯都有延續下來。

譬如,她們會有仿效歌劇的聲樂式唱腔,編曲也時常不按牌理出牌; 她們在意藝術性的表現手法,以及音樂的個性,勝過一般聆聽者著重的「好不好聽」。一些比較罕見的異國樂器,甚至兒童的玩具,都可能被可可蘿絲當成編曲的素材。


( Photo Credit|RMV/REX/Shutterstock )

很多時候,她們的音樂是相當悅耳的,以民謠為底蘊,佐上適度的電子碎拍提味,營造出一片瑰麗的魔幻聲景。這次可可蘿絲與新版的冒險童話《彼得潘》×羅伯 ‧ 威爾森合作,是相得益彰的組合,從那首同名曲〈Peter Pan〉裡,我們便可聽出端倪——那些在背景流竄的古靈精怪小聲響、富有故事性的弦樂編排、潔淨的鋼琴音、暗沉的電子緩拍,還有多部的男聲與女聲,這些豐富的聽覺元素加在一起,便是一首引人入勝的劇場配樂。

關於《彼得潘》,我們都略知一二:一個拒絕長大的小男孩在 Neverland 經歷了一連串的冒險故事。可可蘿絲有一首歌就叫〈Beautiful Boyz〉,是她們獻給法國同志作家尚 ‧ 惹內(Jean Genet)的作品。尚 ‧ 惹內最終當然長大了,他活到 70 多歲,但他的小說始終流露著一種近乎詩意的少年情懷,其實,他也是佩蒂 ‧ 史密斯的文學偶像之一呢。

推薦閱讀:【性別選書】《鹽的代價》:同志故事該有更多版本(文末贈書)

即使身處在艱難的現實世界,心底仍保有一絲純真與童趣,用以對抗緩慢的衰老過程,這是我在可可蘿絲繽紛的音樂裡所聽到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