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性別觀察】筆記,帶著激勵自己、影響環境的起心動念,將由短篇與大家分享以性別出發的時事觀察。壹週刊爆料楊大正與鄭宜農離婚後的家庭關係,讓我們從事件思考多元成家的可能,如果有一天,你可以選擇你的家庭模樣,你還會複製原生家庭的關係嗎?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美好的原生家庭,讓家庭多一個選項,改變家庭中權力結構衍生的不平等。

2017 一年之初,壹週刊報導楊大正與鄭宜農離婚後的家庭關係,標題以《離婚前帶女友回家 滅火器主唱被爆三人行》大談兩人離婚前後的私生活,報導臆測當事者感情生活:「鄭宜農出櫃時間點來得突然,部分原因就是不想再自欺欺人,讓這種詭異的『三人行』狀態持續下去」。

鄭宜農出面回應:「關於大正與山東,一直很希望他們兩個能獲得名正言順的幸福。」長長的千字文,道出與媒體相左的戀愛觀,媒體以三人行大作文章、影射鄭宜農的關係複雜,鄭宜農卻說:「對我來說,大正與阿慧是朋友更是家人,我愛他們,也知道他們愛我。今天如果有任何人傷害我的家人,我會義無反顧用自己的方式保護他們、跟他們站在同一邊。」


(圖片來源:鄭宜農

她說也許有些家庭,坐在同個飯桌各自用手機漠不關心,可是他們的家很幸福,離婚後的鄭宜農,樂見楊大正找到能補足他生命的一塊,從鄭宜農的回覆,我們反思家庭的意義,身為人類,什麼樣的關係才叫正常,然而所謂正常的關係,或許未必幸福。

家庭關係裡的獨立課題

「如報導所述,我現在的生活,是跟我的前夫楊大正、以及他的伴侶阿慧(或者,大家所認識的那個檯面上的山東)分租一間很大很明亮的房子,這間房子有很多房間,其中一間可以工作、也放了很多書,還有一個開放式的廚房,跟一個佈滿窗戶的客廳,有公共地域,也有各自可以安靜處在自身狀態的空間。」

家之所以是人們總想回去的地方,正是因為它的彈性與自由。我們對家庭關係的想像往往來自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得到的經驗會複製到自己的婚姻家庭中。

推薦閱讀:把「家」的定義還給相愛的人:我的家庭不幸福但很真實

英國 Stand Alone 組織曾研究脫離原生家庭者的動機,80% 的人因為以下原因不願與父母重新建立連結:情感上的虐待、人格與價值觀的相互衝擊、以及彼此對關係期待的落差。家庭裡可能同時存在親屬關係與親密關係,無論是長輩對子女或是同輩相待、配偶相對,如何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

華人社會的養兒防老觀點出父母對孩子投注的付出也像是一種投資,更像是價值交換,無論是繼承機制或是養兒防老觀,父母與子女間經常形成一種經濟共同體,這樣的有價交換也讓雙方都對彼此有更多「回收」的期待。因此在思考上弱勢者慣性順從權威者的想法,我們會繼承「當家人的乖孩子」思想,也以此觀念去綁架未來家庭的新成員。

另外家庭中「家和萬事興」的口號也縮限了個人選擇,因此我們經常在家庭中上演相愛相恨的小劇場,這樣的「委屈」移植到婚姻家庭裡,演化成我們過度依賴「家庭表面的和平」卻忽視自我意識。

鄭宜農談著他熱愛的家,是能在相聚時珍惜相處,在轉身後各自幸福。在當代華人社會裡這是一種值得學習的想像,家人間都要學會將個別的課題分離,可以往同個方向前進,但不致一起翻船。避免「從屬關係」的產生,不企圖透過控制或討好來干涉他人的決定,甚至肩負不屬於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不是有血緣才是家,超越姻親與血親的羈絆

「也許有些家庭大家會把心事悶在家裡,吃飯的時候盯著電視手機報紙,吃飽了便去各自的空間做各自的事。也許有些家庭常常彼此爭吵,肩上總是扛著對方的心酸血淚自我與自私,那麼,我們或許比這些家庭來得幸福吧。我一直認為,『家庭』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最終依然可以給彼此愛與包容的地方。」

鄭宜農說,真正的家不必然有血緣關係,他們過的比許多「正常家庭」幸福多了。她點出「家庭的冷漠現象」值得討論,這兩年,日本興起「無緣社會」 一說,日本文化漸漸拋棄「家庭羈絆」傳統,更多的現代家庭模樣體現在孤獨死的獨居老人、不婚的單身女性。

我們是活在個人主義興盛的一代,家庭的價值也受到時代動搖,人們得以在虛擬空間自在獨處,因不堪「父母控制」的子女走出家庭,他們不願只是父母的「垂直身份」,繼承父母的血緣與種族關係、模仿其氣質與價值觀。當固有的家庭規則不能包容「有獨立思想」的成員,家庭間的關係就會顯得委屈而緊張,「多元成家」一邊挑戰傳統家庭一面試圖走出人類關係新的可能。

同場加映:對話原生家庭:一面抱怨父母,一面保護父母的孩子

不是有血緣才是家庭,體現出「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願意生活的方式」,比起華人傳統家庭結構下的吞讓與犧牲,鄭宜農說自己幸福的心安理得。

拋棄只有姻親或血親的家庭想像,楊大正也出面回應:「八年感情,我們參與了彼此人生中最動盪的歲月,一起成長,並且全力支持著對方,我們的關係就像家人一樣。我們都知道這種類似革命情感的羈絆不會消失。」

沒有人能質疑,這樣的他們夠不夠資格擁有一個家庭。

沒有法律的義務,但他們履行著照護彼此生活的責任;沒有道德的脅迫,但他們成為共同扶持彼此的人生戰友。

不管是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多元成家無論幾人成行,把人聚在一起的是「群體的共同歸屬感」。我們有能力去相信這樣真摯情感的存在,就像我們也有能力不計回收的去愛一個人。

多元成家:因愛而成的家

寫在尾聲,最後分享「多元成家」不該是反性別解放一派口中的「瓦解人倫與家庭價值」,而是家庭模樣的新一路徑。在婚姻平權法案進入立法院後,我們該進一步思考,婚姻的價值為何?家庭的價值為何?

除了「性混亂」的反對論述,我們應該針對當代家庭疏離現象提出新的路徑與解法。多元成家為無法從原生家庭得到滿足的人服務,像是當代社會因受到家暴無家可歸的少女、被子女拋棄的獨居老人、在原生家庭得不到關愛的人、因地緣相聚在一起的人......。

家庭的真諦應該是法律保障「想要相處在一起的」多方關係,讓無法從原生家庭得到從屬感的人、讓希望與喜歡的人共同生活的人,透過互助模式長久地生活。

一夫一妻的婚姻關係不是社會原創,更像是為制約親密關係而生,多元成家與伴侶法試圖突破的便是這樣婚姻從屬的門檻,讓多人家屬不以性為要件,在親密關係裡頭無權要求監控別人的性。(更多多元成家討論,請參考:【逐字稿】多元成家法案與親密關係/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鬆綁開家的教條,讓我們還給家原生的美好意義,如果時代剝奪了人們生而在是應該擁有的親密與信任,讓我們以行動還給時代該賦予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