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晏涵文召開「性教育不該進入校園」記者會,許多對性別名詞解釋的誤解,觀察家洪任賢以理論證,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一片性別光譜

回應臺師大名譽教授晏涵文:性別是每一個人真實的存在

撰文/洪任賢(臺師大美術所學生)

撰文日期/西元2016年12月22日

2016年12月19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名譽教授晏涵文與全國家長團體召開「未經家長認可,性平教材不能進入校園」記者會。這場記者會不僅打擊臺灣教育界多年來在性別平等教育上的努力,甚至有基督教入侵臺灣教育專業領地之弊。從晏涵文教授在記者會的發言裡,看見他誤解「性別光譜」、「恐同症」、「異性戀霸權」等性別觀念,令人不勝唏噓。

延伸閱讀:給同志運動:社會的傷害,需要更多強大的溫柔

性別光譜破碎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一般人提及性別,通常只會想到兩性(男性與女性)。但在真實生活裡,性別從來都不只是兩個極端,極端間存在著差異的種種面貌,如同光線可以折射出彩虹光譜地帶。關於性別概念與特質約略可以從四種性別光譜來探討:「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傾向」等。

「生理性別」指人出生時,生理結構的差異。如女性擁有陰道、子宮、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男性擁有陰莖、睪丸、輸精管等男性生殖器官。晏涵文教授表示:「性別光譜還要註明生理性別是公是母?難道今天要問你是百分之多少的公、母,這完全不合理。」有一種人是「雙性人」,俗稱「陰陽人」,亦即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男性與女性生殖器官,請問他/她該怎麼用生理性別的兩極歸類?臺灣知名主持人利菁曾坦言自己就是雙性人。

「性別認同」指一個人對自己性別的認同,不論認為自己是男性、女性,或是非傳統二元性別的觀點。有一種人是「跨性別者」,她生下來擁有男性生殖器官,但她認為自己是女性,稱為「跨性別女性」,如丹麥女孩莉莉.艾爾伯(Lili Elbe)、臺中一中教師曾愷芯等人;若他生下來擁有女性生殖器官,但他認為自己是男性,稱為「跨性別男性」,如《TA們說》節目裡的 Elson 等人。

「性別氣質」又稱為社會性別,指每個人身上具有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質(如陽剛或陰柔)的主觀認知與感受。男性應該是什麼樣子?堅強?勇敢?主動?女性應該是什麼樣子?溫柔?細心?被動?

一個人的性別氣質若不符合男性陽剛、女性陰柔的思維,就容易被貼標籤,如陰柔男性被認為是娘娘腔,陽剛女性被認為是男人婆。一個性別氣質不符合主流社會價值觀的人,經常面臨他者的不友善對待,嚴重情況甚至會導致他人生命的逝去,如2000年葉永鋕長期遭校園霸凌,最後倒臥在廁所血泊中過世;2011年楊允承長期被同學排擠,取笑他是娘娘腔,最後決定放棄生命,跳樓墜亡。

同場加映:蔡依林演唱會重讀玫瑰少年:葉永鋕死去了,但世界還有更多葉永鋕

「性傾向」指一個人在性慾與情感上對男性或女性有持續吸引之感。至今,性傾向在科學研究上是天生說或後天論,尚無定讞。但世界上除了有異性戀者(一個人在社會中對自己性別不同的人產生性慾、感情)外,還有同性戀者(一個人在社會中對自己性別相同的人產生性慾、感情)與雙性戀者(一個人兼具異性戀與同性戀之性傾向)的存在。

晏涵文教授指出:「臺灣教材氾濫引用性別光譜一詞,從國小到國中都有,說性別是流動的,卻無出處來源。」上述說明皆是性別光譜的實例舉證,出處來源即是每一個人真實的存在。

恐同症是性別歧視的展現

恐同症的全名為同性戀恐懼症,指對同性戀者沒有理由的拒斥,包括恐懼、厭惡、仇恨、歧視、偏見、傷害等,或是害怕自己就是同性戀。絕非晏涵文教授的認知:「許多教科書裡提到恐同症,對同志不瞭解就說恐同症。」

我想起自己大學一年級時的室友,他有非常嚴重的恐同症,當他與同性戀者近距離相處時便會感到極度恐慌。入宿當天,他立即詢問我與其他兩位室友是否為同性戀者。雖然我與其中一位室友是同性戀者,但是當我們看見他不友善的態度時,我們只能偽裝自己是異性戀者。

2016年06月12日,發生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恐同槍擊案。嫌犯奧馬爾·馬丁(Omar Mateen)持槍掃射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同性戀舞廳酒吧 PULSE Nightclub 後,導致50人死亡,53人輕重傷。嫌犯馬丁的父親表示,自己的兒子是因為恐同而殺人。幾個月前,馬丁曾在邁阿密市區看見兩名男子擁吻而感到憤怒:「看看他們,當著我妻兒的面前做這種事。」

不過,他的前妻與好友竟表示,馬丁很有可能就是同性戀者。因為從2013年起,馬丁就開始光顧同志夜店,並使用同志交友軟體搭訕他人。不論「恐同即深櫃(恐同人士其實是不敢出櫃的同性戀者)」的說法是否為真,「同志不是病,恐同要人命」這句話絕非誇飾。

延伸閱讀:邏輯溝通的無效!與萌萌對話的心理學:為什麼恐同是一種情緒?

異性戀霸權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

晏涵文教授進一步指出:「高中有6本公民課本提到『異性戀霸權』,但是這個詞會讓9成的異性戀不舒服,應該用『異性戀多數』等名詞來代替。」先不討論9成的數據從何而來。異性戀多數指異性戀者佔社會人口的大多數比例。異性戀霸權指以異性戀為中心的價值觀,認為異性戀者才是正常,非異性戀者都是異常。異性戀霸權是對性少數的迫害與汙名,如將同性戀者扣上愛滋病、雜交等負面印象。」

「霸權的發生不僅止於性別議題,它是無所不在的概念。如,這次反對婚姻平權的人士不斷主張健康正常的家庭必須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核心家庭霸權』思維,排擠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等家的多樣性。或,我們在臺灣的不同縣市觀看電視新聞時,卻總是看見臺北的新聞事件,即是『臺北霸權」』。」

今日,在父權的結構下,即便女性在法律上已取得政治正確的位置,但現實生活中仍有玻璃天花板、同工不同酬的「男性霸權」現象。前美國總統林肯雖然已經解放黑奴,但「白人種族霸權」的種族歧視事實仍無所不在。「異性戀霸權」的概念並非意圖攻擊異性戀者,而是呈現社會生活的實相。

在這場記者會裡,我們不僅看見晏涵文教授混淆性別概念,其對「異性戀霸權」的批判正是典型的異性戀霸權展演。但是「上一代」的誤解是可以理解的,他們並未受過性別平等教育,因為不理解而導致的恐慌是真實的。生活無處不性別,連我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有性別的味道,若我們能更敏銳地站在受性別壓迫者的處境思考,看見差異,面對差異,尊重差異,臺灣才會邁向更友善的社會環境,「下一代」才能活在尊重多元性別的淨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