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effrey 梳理性別平等的起始點,你聽過彭婉如嗎?如果不明白性別平等教育的真正意涵,讓我們坐下好好聊聊。

寫給不大理解「性別平等教育」的你。

這陣子在婚姻平權議題的戰場裡,呈現不同世代對性別議題認知的落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性別平等教育」的討論。其實《性別平等教育法》不是新穎的法律概念,自2004年頒布以來已經施行將近12年,該法也是自彭婉如命案後,性別議題被重視、在法律層面推動實質平等的「性平三法」之一。


彭婉如對台灣性別運動發展的貢獻,影響日後的性平三法
(圖片來源:《黑啤 Beer》)

十多年來,台灣社會對性別議題的認知從「男/女」的兩性平權,到注重多元性別認同權益。法律用語亦從「兩性」改為以「性別」取代,這並非全盤否認過去對男/女性別的認知,而是更擴大法令適用性,平等的讓各種性傾向、性別特質者的權益,在《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和《性騷擾防治法》中落實。

同場加映:致黃玉芬議員:讓我們談談多元性別教育

法律裡具體規定了什麼?

《性別平等教育法》總則第一條便提及立法目的是:「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特制定本法。」法律裡明確定義何謂「性騷擾」、「性霸凌」及「性別認同」的意涵:

性騷擾: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達性侵害之程度者:(一)以明示或暗示之方式,從事不受歡迎且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致影響他人之人格尊嚴、學習、或工作之機會或表現者。(二)以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作為自己或他人獲得、喪失或減損其學習或工作有關權益之條件者。

性霸凌:指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於他人之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之行為且非屬性騷擾者。

性別認同:指個人對自我歸屬性別的自我認知與接受。

換言之,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內涵,目標在「概念上」傳達尊重不同性別、性傾向的差異之外──這些事情絕對不是靠「考試」可以「教」出來的──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習「如何尊重」。

推薦給你:教孩子從小尊重同志愛


下一代幸福聯盟12月3日抗議訴求之一:多元性別意識活動退出校園
(圖片來源:Tommy)

教師在教學現場的角色

孩子在學校與同儕相處的過程,便是孩子學習、社會化的過程。然而,主流社會進行「性別社會化」是以異性戀價值為核心,性別氣質不符合典型的男生被取笑娘娘腔、女生被笑男人婆都是經常出現的。

過去,孩子在這樣的學習環境成長,並未強制教師介入,很多人「自動學習偽裝」,隱藏自己性別氣質以符合主流的社會價值。現在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教師在教學現場須指正以性別氣質影響他人人格尊嚴的言詞、讓學生理解相關行為是一種性霸凌,進而尊重每個不同個體對性別的自我認知。

學習環境營造上,教師亦有義務提供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勞動型的班務分派,在性別友善的做法裡,是不分性別、鼓勵所有同學分工,而非直接指派男同學從事特定勞動班務,以鬆動「男生就應該......」、「女生就應該……」的性別刻板印象。

同場加映:異性戀男生的性別告白:我習以為常的世界,原來對別人滿是壓迫

「子女教育、父母決定」:下一代幸福聯盟訴求的「性別平等」是什麼?

12月3日走上凱道的下一代幸福聯盟號召連署,訴求之一提及:「在高中職(含)以下學校,違反婚姻家庭定義和混淆男女性別的意識形態內容必須退出校園。」這項訴求裡,性別是「兩性」,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必須一致,否則便是「混淆男女性別的意識形態內容」。

推薦給你:哈佛啟用性別代名詞政策!性別欄不再只是選擇題


下一代幸福聯盟抗議訴求

這項訴求要求,孩子教育不應該傳達世界上有人的認同可能是「跨性別的」、「無性別的」的相關資訊,也沒有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不一致的問題(即擁有男性生殖器的人不可能認同自己是女性)。即使尊重同性戀和雙性戀的存在,但婚姻家庭是一男一女,兩個同性結合並不能被定義為家庭。

或許,我們可以共同想想在這個價值觀下,性別氣質與典範有落差的孩子,是不是有可能得到尊重?孩子成長、社會化的過程,如果發現自己的性別特質、性傾向「違反」了男女價值,在教學現場的實務上,教師應該給予孩子正向支持?亦或是告訴孩子:「你被笑娘娘腔、男人婆是因為你不夠man、不夠像女生,所以你應該要學習更像男生、更像女生?」

我們應該將問題歸因至「遭受性霸凌的受害者」嗎?

推薦閱讀:蔡依林演唱會重讀玫瑰少年:葉永鋕死去了,但世界還有更多葉永鋕

讓不願說出口的污名走向平等

在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不願說出口的事」。不願說出口的原因,多半是擔心被貼上汙名標籤、被視為「不正常」,在言語或實質上得到差別待遇。

「我尊重□□,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是。」

□□可以被性傾向、疾病、經濟狀況、家庭背景等代換。如果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用的邏輯是告訴他們「這些不一樣是不正常的」。教育裡的「尊重」,應該是什麼樣貌?我們希望孩子將那些不一樣留在心底,永遠不說出口嗎?

《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目標在於「落實實質平等」和「消除歧視」,性傾向與性別氣質僅是其中一環,對於傳統「男生應該有男生的樣子」、「女生應該有女生的樣子」觀念的鬆動,以影響社會對於職業與性別的既有規範,挑戰社會的玻璃天花板,才是立法宗旨。

至於,性別平等教育教材在教什麼?在中小學、高中課程裡怎麼教?用什麼方式教?下一代幸福聯盟擔憂的「性解放」是什麼意思?讓我們在下一篇共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