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忙著追趕、被世界洪流往前推的同時,你是否想過,成功對你來說是什麼?成功不是考試卷上的一百分,不是升學脫穎而出的名校,也不是開著亮晶晶的進口名車,更不是擠進人人稱羨的大公司。成功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樂在其中,由內而外感到幸福,成功是面對困難依然能保持正念,欣然接受挑戰。只有自己能決定自身幸福,也只有自己才能定義自己的「成功」。

學生想國外升學,大學端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為什麼值得被錄取寫一篇短文。學生告訴我,這部分想要強調自己的人格特質,正向思考、樂觀的部分。她講著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看出學生似乎覺得這不值一提,不夠有力,便跟她提了尚恩・艾科爾在哈佛期間進行的許多與幸福感有關的研究。尚恩・艾科爾的長期研究顯示,哈佛學生在大一時期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可以精準預測 19 年後的收入水準。不管本來的經濟狀況如何,大一時期幸福感越高的學生,19 年後收入都明顯高過其他同儕。職場上幸福感低的員工每個月平均會請 1.25 天的病假,一年下來比幸福感高者多請了 15 天病假。

推薦你看:你真的幸福嗎?忙碌的意義

以往我們都被父母、師長灌輸--只有成功,人生才會快樂。

如果成功了,快樂就會隨之而來,為什麼建中生、台大生自殺的新聞總是時有所聞?按照前面的假設,這些學生不僅不應該自殺,還應該都沒有憂鬱症等等身心症狀才對啊?為什麼我們看見的往往相反?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勤於嬉荒於學、過度沉溺於玩樂,便禁止孩子休閒娛樂,扼殺了孩子感覺幸福的能力。優秀、聽話的孩子往往內化的最多,中毒的越深、越是奉為圭臬。將外在要求,內化為自我要求,發現自己稍有疏懶,便不斷鞭斥自己。

也許你喜歡:讓孩子《凝視死亡》: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守規矩但不會思考?

父母師長總是要求我們延宕滿足「現在不要談戀愛/不要玩社團,這件事情等未來上了大學再說」、「為了好學校努力一點,未來才能比較輕鬆」。以保護為名的訓詞甚至在成年以後也阻礙了我們獲取幸福感,甚至是工作成就。我們時刻不能鬆懈,卻未必能幫助我們順利完成工作目標,反而成為憂鬱、焦慮的來源。

將工作上的困難,當成學習和自我成長的機會,欣然接受挑戰,鼓勵自己。讓大腦習慣處於正向狀態時,你的表現才可能達到最佳的運作水準。

是時候讓我們修正對成功的信念了。

成功之後,人不會自動感到幸福。但幸福感卻可能讓我們在同儕中脫穎而出。感到幸福者與感到不幸福者,差異在於挑戰來臨時是否能夠正面解讀情境。將哈佛求學當作是榮幸的學生,視挑戰為一個機會,對每件事情都抱著學習的心情。將哈佛求學當作應得的學生,將挑戰是為一種壓力,過度的壓力導致健康失衡、潛力無法發揮表現失常。前者日益進步,後者勉強維持尚且吃力。

我問學生,那你還覺得樂觀、正向思考不是個優勢嗎?她答應我,以這個主題為軸,再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文應該如何撰寫,也會去找找尚恩・艾科爾撰寫的書籍來看。申請大學必須完成的短文只是人生的階段性任務。我更想她把這樣的想法深藏腦海中。不要忘記她正向、樂觀的特質,不管外環境如何,都不要丟失了這項優勢。

推薦你看:練習幸福的關鍵字:珍惜

職場上的你我,當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