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讓生活的一切驟然停止,你不是想耍賴、也不擅長依賴,你比誰都不希望自己生病,你不想給任何人添麻煩,你要咬緊牙根寧願自己硬撐苦撐,你只是敏感細膩,你習慣壓抑自己。但親愛的,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長期虧待自己,身體就會想盡辦法讓你停下腳步勉強自己,身體的生病,是訊息也是轉機,好好善待自己,給自己一點彈性和溫柔,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給未來的情書】能不能有一個坦然接納心理疾病的社會

2016/11/16 張嘉琦

誰沒有經歷過情緒低潮?誰沒有曾經壓力大到難以排解?如果可以,我們都期許自己永遠是個樂觀正向、積極進取的人,可是,沒有人能每天二十四小時充電滿滿。而這個社會上,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基於很多旁人並不了解的傷痛和情緒,積壓成了心理疾病。我們能不能接納他們,甚至接納自己?我們能不能期許,未來將會有個坦然接納心理疾病的社會?

接近才會理解的心理疾病

 「精神病」在我們耳裡聽起來,可能是不解、同情,甚至是厭惡、排斥。以前我對精神疾病也並不了解,台灣社會並沒有給我們一個太好的印象,很多電影都以詼諧嘲諷的姿態再現精神病患。但我對心理疾病的所有不理解,都是在我親身走了一遭之前。 

在我小時候,八九〇年代,根本不可能想像自己會跟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早期稱精神分裂症)這些疾病有關係。不太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家裡路口對面突然多出了一棟醫院,夜夜閃著綠色的燈光,看起來格外詭異。當時媽媽跟我說,那是精神病院,我嚇得不敢去想自己哪天會不會得精神病。然而,二十四歲這一年,我外出旅行時把身體搞壞了,積壓已久的心理狀態急性發病,我得了這些「精神病」,必須靠著精神科藥物與日常調理走出疾病。這調理過程中,我的一切生活被迫停擺。

停擺的生活讓我反覆思索,為什麼我會得病?我開始對我的過去抽絲剝繭,也開始在臉書上記錄我的病情與想法,意外地獲得許多病友的回饋。

與許多人聊過之後,我漸漸明白,這個社會給予我們多數人一個太積極正向的期許,如同這個社會過度排斥負面情緒與心理疾病。但同時,社會上許多人們卻基於自己的私慾彼此傷害。許多受了傷的人,被迫自己躲起來療傷,甚至將傷口掩藏。但是,事實上,我們應該在受傷的當下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不是選擇壓抑。總是壓抑著,心理狀態不好,很有可能會積壓成病。

台灣社會風氣相對保守

相較於歐美國家,心理疾病在台灣仍然較難被接受。許多病友與我聊過,他們在家中無法被接納,更不敢向人坦露自己的病情。然而,在西方社會並非如此。英國肯特大學社會學系的榮譽教授 Furedi,早在 2004 年就觀察到 [1],在西方社會裡,受到心理治療逐漸興盛的影響,許多於 1970 年代還未受到普遍認識的心理治療相關字彙,在 1990 年代早期已經是日常生活用語;許多關於個人情緒表達或情感狀態的敘述字彙,在當代已經成為心理治療特別關注的細節。而這樣的轉變不只是引起語言學領域的興趣,同時也象徵當代西方社會文化的轉變。

推薦你看:遇見有力量的自己!讓負面情緒溫柔釋放的身體練習

倘若長期觀看歐美電視節目,不難發現,人們已經習於在電視上看到影視名人告解精神疾病,或者來賓與節目主持人探討個人曾遭遇的心理傷害;同時,也習慣用情緒來向他人表達自己的狀態,解釋生活裡的各種困境。自從二十世紀1990年代開始,以私人生活為主題的故事大行其道,其中以病症回憶錄、產後憂鬱症、癌症等主題為多,似乎每個人都想說話或書寫自己的經歷以及傷痛,並將之詔告天下。Furedi將這種因著心理治療興起而促成集體關注「情緒」的文化,稱為「治療文化(therapy culture)」。 

回過頭來看台灣,近幾年台灣的精神治療、心理諮商領域的數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擴增。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 [2],全台灣精神醫療資源的門診數量,於民國 99 年時的 348 處,至民國 104 年時增加為 448 處;全台灣醫事人員每年發證的人數,其中諮商心理師取得證書的人數,民國100年時為 189 位,民國 104 年時增加為 364 位。而 2014 年的一項研究指出 [3],在全台灣的諮商心理師中,服務對象以兒童與青少年居多。但是,縱使台灣心理治療也日益興盛,一般家庭對於「精神病」的接納程度還是很低,普遍不太能接受家中成員成為心理疾病患者,或者,即使可以接受,也不太知道該怎麼處理。

解藥是坦然接納心理疾病 

我在發病至痊癒的過程中,最大的體悟,就是要「坦然接納自己的心理疾病」。這不只是病患本身所需要,更重要的是身邊的親友。台灣社會裡,多數人仍然對心理疾病有一定程度的誤解,甚至是「可以發生在別人身上但不能在我家裡」的想法。但是,對於病患來說,能夠接納自己、被親友接納,是最大的解藥。否則,在發病之後很有可能會經歷一段長期抗戰,甚至在周遭環境的不諒解下難以痊癒。

 如果你有心理疾病,或正在打這一場仗,我想對你說,我明白你不是抗壓性低,也不是對人生耍賴,你比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生病。你生病了不是你的錯,你只是心思細膩、習慣壓抑,通常很怕麻煩別人,而且對家人報喜不報憂,或是與家人關係不好。你的痛我懂,你的努力我也懂。就是因為太努力了,長期虧待自己身體,所以突然間身體垮了、心生病了。但是,你會好起來的,需要這樣相信著,然後給自己一個夢想,陪伴自己慢慢好起來。 

如果你沒有心理疾病,或正苦惱怎麼幫助親友,我也希望能讓你知道,心理疾病並不可怕。身體會生病,心理也會生病,這都是很正常的。心理疾病患者需要的不是多餘的焦急或責備,只需要家人朋友的關心、支持和陪伴。如果你願意,或許你的一句話、一個擁抱、一次陪伴,都能成為他們的力量。心理疾病患者通常比任何人盼望著能早些好起來、盡快回歸正常生活,但他們真正最需要的是時間,還有多一點的勇敢和意志力。給他們一點時間與鼓勵,對他們來說是最佳良藥。 

健康是照顧好身體與心理

很多人以為,身體健康沒有病痛就好,事實上,處在這高壓社會下,心理健康也必須要顧及到。臨床心理師張家齊提出心身互動觀點 [4],說明:「人的身體系統與心理系統是緊密相關的。心理壓力會透過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內臟系統,以及肌肉骨骼系統。健康心理學研究中發現,與心理壓力有關的身體疾病多得不勝枚舉,諸如胃潰瘍、腹瀉、胃痛、肩頸痠痛、下背疼痛、心悸、偏頭痛、感冒、磨牙、荷爾蒙失調、不舉、性冷感……等等,都是心理壓力大可能導致的身體疾病。」

推薦你看:買本日記本吧!研究顯示:書寫讓你紓壓又不容易生病

以我自己為例子,我從小身體就不好,經常胃痛、頭痛、荷爾蒙失調,但不曾好好地治療過,每次都吃個止痛藥解決。在這樣素質不好的身體機能下,又累積長期壓力與不正常作息,突然間就「病倒了」,身體與心理狀態一同失調,需要一段時間修復才能會到正常狀態。生病期間我與許多病友相互交流,多數病友也都是身體狀態不好,難以支撐心理狀態累積的傷痛與情緒。 

「我們的心理系統運作確實是如此快速且自動化,必須靠心理專業協助,或是學習適當的思緒整理技巧,才能逐漸看清」、「簡單而言,那些醫學檢查數據無法解釋的身體病痛,其實是生活壓力已超出自己所能負荷,必須好好升級自己心理系統健康的具體信號。」所以,不容置喙,身體與心理機能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所謂的健康並不只是顧及身體而已,心理壓力也需要適度釋放,身體與心理二者兼顧才是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