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推動著每個王朝改朝換代,清朝政府結束,開啟新的時代,我們不再有君王政權,而走向民主。你可能在古裝劇過看很多關於朝代的更替和後宮爭鬥的描寫,當你走在紫禁城裡內似乎還能感受到當時的風光明媚。今天要帶你看清末最後一任皇太后:隆裕太后的故事,從政權的轉讓、外國人角度的描寫,或許你能感受她當時的悲傷與無奈。

積成肝鬱,嘗患嘔逆。至民國二年正月中,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漸腫脹。《中國歷史通俗演義》

人們到北京旅遊,常會參觀故宮。在這座舉世矚目的紫禁城內,那些恢宏的宮殿、精美的樓閣總能引起遊覽者驚嘆的呼聲。這些偉岸而浸潤著宏大敘事的建築,一般都建在中軸線上,是皇城的根基,是歷史長河的主流。

撇開刀光劍影,隔著數百年的風風雨雨,人們在時代風雲之外,還能看到什麼、想到什麼?也許,你會關心皇家的起居、帝后的日常,還有他們私底下的七情六欲、恩恩怨怨。正如很多女性一樣,生活在中軸線兩側之後的後宮女人們,軍國大事從來都不能占據她們的心頭(孝莊、慈禧可能是例外),瑣碎、無聊、甚至抑鬱,可能才是這些顯赫女人們的常態。

位於太極殿之北、咸福宮之南,有一座長春宮,做為內廷西六宮之一,這裡是明、清很多后妃的安家之處。慈禧太后曾居住於此。這兒有槅扇風門、竹紋裙板,還有檻窗錦窗。前廊兩側對聯為「月傍九霄眾星齊北拱,山呼萬歲爽靄自西來」,此乃慈禧閒來的弄筆。宮前一對銅龜、銅鶴,鏽跡點點,飽經滄桑,它們見證過乾隆帝對孝賢皇后的無盡思念,領教過慈禧太后的躊躇滿志、頤指氣使,也陪伴過中國歷史的末代皇太后走向人生終點。

長春宮的孤獨主人

人們對末代皇帝溥儀、末代皇后婉容都耳熟能詳,可是,他們成年之前,紫禁城真正的主人卻屬於一位一生悶悶不樂的皇太后。她是葉赫那拉氏,慈禧的親侄女,光緒皇帝的皇后遺孀—隆裕太后。雖然有著葉赫那拉家族的血脈,但她遠沒有祖先的才幹、氣魄,更沒有姑媽慈禧的外貌、運氣、個性、手腕和頭腦,在姑媽的光環與陰影下,在表弟兼丈夫冷漠的眼神中,在珍妃傲慢的笑容裡,她謹小慎微、唯唯諾諾地生活了近二十年。

光緒生母乃慈禧胞妹,而慈禧太后這位姨媽為了政治目的,乾脆把侄女指配給光緒當皇后,於是,光緒的小舅舅成了岳丈。

大婚在即,紫禁城卻神祕地發生一場嚴重火災,燒毀了太和門。而皇后出嫁,這是必經之處。時間緊迫,只好臨時搭建了一座彩棚充門面。如此不吉之事,或許冥冥中就是這對名義夫妻—苦命天子、悲情皇后的悲劇開幕敘事。西元 1908 年末,光緒、慈禧相繼死去,隆裕終於媳婦熬成婆。鑑於繼位的宣統帝溥儀只有兩歲多,做為封建法統上的「母后」,她便成了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宣統政紀》載:「宣統元年十一月,崇上皇太后徽號,上(溥儀)詣長春宮,恭進母后皇太后奏書。」此時,隆裕太后才四十出頭。

短暫的頤養天年

命運多舛的,不僅是中國這樣的老帝國,也包括身居金字塔頂尖的愛新覺羅家族,更包括太后本人。

1911 年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清王朝風雨飄搖。即使武則天、呂后再世,也無法阻擋歷史的浩蕩大潮,更何況是懦弱隆裕太后。她一籌莫展,終日以淚洗面,最後只好在於 1912 年二月十二日,代替皇帝頒布〈清室退位詔書〉,親手終結了大清王朝,也終結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隆裕太后曾道:「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這是她的無奈之舉,也是順應民心潮流的唯一舉措。

黃興對此評價道,辛亥革命得以成功,「全賴隆裕皇后、皇帝及諸親貴以國家為前提,不以皇位為私產,遠追堯舜揖讓之盛心,遂使全國早日統一,以與法、美共和相比並。」國父孫中山也認為「(隆裕太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雖然小皇帝和皇太后依舊被允許住在紫禁城這片小天下之內,獲得前代所有被推翻政權者不曾享受的優待,但隆裕由於心理壓力過重,依然每天落落寡歡,身體健康每況愈下。清帝遜位一年後,即民國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隆裕太后在長春宮病逝,享年四十五歲。中華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設在太和殿的靈堂懸掛著「女中堯舜」的牌匾。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副總統黎元洪唁電稱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堯舜」。這位不幸又萬幸的女人,與光緒帝合葬崇陵。

在遠古傳說中,堯、舜二人的禪讓被認為是賢能無私之舉。事實上,從政治權力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上不存在真心實意交出政權的政治家或掌權者。他們或是迫於壓力,或是自身不濟,隆裕太后的妥協,客觀上順應了歷史潮流,減少了國家、民族的流血,被孫、黃等人冠以崇高榮譽,儘管天不假年,但也算善終了。

一個四十多歲、表面上養尊處優的女人,居然在暴風雨後的平靜生活中駕鶴西去。不知道每一位參觀過長春宮的遊人,是否也覺一絲悲涼?

帝制終結者的悲劇

隆裕太后的健康狀況早就不樂觀了。翻開那些塵封的醫療檔案可以發現,折騰隆裕太后的似乎都是一些常見症狀,諸如「暑熱感冒、腰疼、氣虛、咳嗽、心悸、頭痛、胃部不適」等。她常年鬱悶、無所事事,不少記載說她「脾胃不和,肝氣鬱積」,有點弱不禁風的樣子。一旦生病,病程又很長,資料顯示,光緒三十二年(西元 1906 年)四月,隆裕曾「脾胃積蓄溼熱,外感風涼」,當時她頭暈、身疼,腹部墜痛且腹瀉。御醫莊守和絞盡腦汁,前後花了近半月才使她的健康有了起色。

迄今為止,關於隆裕太后去世的資料不多,有一本民國蔡東藩撰寫的《中國歷史通俗演義》提供了一些線索,儘管帶有演義性質,筆法也頗像小說,但畢竟作者成書時間距離隆裕生活的時代非常接近,他的素材未必全是空穴來風。

蔡先生是這樣說的:

「隆裕太后自詔令退位後,心中悒悒不歡,嘗謂:『孤兒寡婦,千古傷心,每睹宮宇荒涼,不知魂歸何所』等語......以此積成肝鬱,嘗患嘔逆。至民國二年正月中,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漸腫脹,經御醫佟質夫、張午樵二人診治,稍覺輕減......古人說得好:『憂勞所以致疾』,況隆裕太后已有舊恙,自然愁上加愁,病中增病......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后已是彌留,到了夜間,迴光返照,開眼瞧見宣統帝在側,不覺嗚咽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國已亡了,母又將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說至此,喉間又哽咽起來,好一歇復發最後的淒聲道:『我與汝要永訣了。溝瀆道涂,聽你自為,我不能再顧你了。』言訖,已不能言。世續入省數次,但見隆裕后雙目直視,口中很想說話,偏被痰塞住喉中,只用手指著宣統帝,眼眶間尚含淚瑩瑩,霎時間陰風慘慄,燭燄昏沉,有清末代的隆裕太后,竟兩眼一翻,撒手歸天去了。陸續寫來,不忍卒讀。」

從上文我們得知概況,即隆裕晚年長期情緒抑鬱,常有噁心等消化系統不適,甚至可能出現過腹痛,去世前腹部膨隆(文中提到胸部也膨隆,從醫學角度看可能性不大,應該是身體腫脹或者腹膨脹的籠統說法)。她氣息奄奄之時,御醫張仲元和佟文斌仍被請來診脈,脈案顯示太后已病入膏肓:「皇太后脈息左寸關浮散,尺部如絲。症勢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擬生脈化痰之法以冀萬一。」從脈案及藥方可看出隆裕病情的頹勢以及御醫的束手無策,此時也只能盡盡人事,隆裕太后的性命已無可挽回。

情傷所致,鬱鬱而終

從隆裕去世時的年齡、症狀來看,顯然不是心腦血管病引起。去世前幾年,她就出現過難治的腹部不適,現今合併腹部膨隆(多為腹水聚積引起),作為中年女性死者,最大的可能病因是惡性腫瘤(癌症)。當然,肝硬化也能引起腹水增加,臨床實踐發現,沒有長期酗酒的中年女性罹患肝硬化的機率低於男性。目前亦缺乏她患有肝炎、肝臟基礎疾病的證據,便不妄下結論。

對於癌症的病因,過去人們普遍重視的是物理化學因素、慢性感染或生物遺傳因素等,卻往往忽視了個性和情緒等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實際上,惡性精神刺激與癌症的關係,近年來已有人研究。1893 年,英國醫學家整理過二百五十份癌症病患資料,發現 62% 病人患病前有嚴重精神創傷;中國現代食道癌普查中發現,69% 病患個性暴躁、情緒不穩定。

美國傳教士赫德蘭於 1888 年來華傳教,他的妻子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是許多朝廷貴婦們的私人醫生。赫德蘭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一書中轉述妻子的話:「隆裕皇后長得一點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傷的樣子。她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太后(慈禧)、皇上(光緒)接見外國使節夫人時,皇后總是在場,但她坐的位置卻與太后、皇上有一點距離。有時候她從外面走進大殿,便站在後面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她就會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她臉上常常帶著和藹安詳的表情,總是怕打擾別人,也從不插手別人的事情。」

從存世的隆裕照片看,這位體型消瘦的皇后幾乎從來都是愁容滿臉的樣子,即使面對西洋的照相機鏡頭,也難有一笑,不僅如此,她還顯得過於拘束、膽小,與美國人的描述相吻合,且隆裕未老先衰,四十幾歲便呈現龍鍾老態,可能因為長期處於慢性疾病的折磨之中,健康受損程度很嚴重。

這樣一位與情愛無緣、無法獲得夫妻之愛的女人,這樣一隻在慈禧太后嚴密掌控中的籠中鳥,戰戰兢兢,活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恐懼氣氛中。如此無能的帝國掌舵人,處在無盡內疚、自慚、自怨、自恨中,她的心境如何有一絲光明呢?

消極情緒為什麼會誘發癌症呢?因為情緒不好時,腎上腺皮質激素會分泌過度,這種激素大量進入血液後,會損害或降低人體免疫功能,導致正常細胞的癌變;情緒好時,大腦中樞會分泌一種叫「腦啡肽」的物質,此物質能啟動免疫系統功能,抑制癌細胞生長。連續二十多年被負面情緒包圍的隆裕,其罹患癌症的危險因素不容忽視。

隆裕太后腹部膨隆有兩大可能,一是腫瘤自身的膨脹,一是腹水的大量形成,兩者也可同時存在。腹水是指人體的體液因各種原因過量聚積在肚皮與內臟之間的腹腔間隙內,造成大腹便便;嚴重者必須進行腹腔穿刺抽取液體,才能緩解症狀,並根據液體化驗輔助診斷;輕者使用藥物促進排尿也可暫時緩解。腹水成因有若干種,而癌症正是其中之一。

如果隆裕真的患癌症而死,又是哪個器官的癌症呢?

遺憾的是,目前沒有更詳細的臨床資料和檔案公布,只能合理推測,如消化系統腫瘤或者女性生殖器(婦科)腫瘤。

女性的生殖器官由卵巢、輸卵管、子宮及陰道所組合而成,子宮頸就是在子宮正下方連接陰道的地方,子宮頸癌就是指這裡產生癌病變,其形成期很長,初期沒有症狀。現代調查發現,子宮頸癌是臺灣婦女的頭號敵人,長久以來,子宮頸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的第一位。女性三十歲以後,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急遽上升,許多人延誤了早期發現、及早治癒的機會,導致病故。

值得注意的是,早婚或太早有性經驗者、早生第一胎或子女多者、性生活複雜者都是易患人群。從這個角度看,出身名門、知書達理、膽小怕事、二十歲方結婚且終生未育的隆裕皇后與此不符。醫學專家指出,卵巢癌雖不是婦科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癌種,卻是死亡率最高的,被稱為女性第一「凶」癌。卵巢癌病患七成發現在晚期、七成會死亡,每年都有很多女性被卵巢癌奪去了如花生命。

調查數據顯示,女性一生中罹患卵巢癌的風險為一比七十;卵巢癌可發生於女性任何年齡,高發階段在四十到七十歲,其中以五十歲左右停經前後的中年婦女最為多見。到了晚期,它會引起大量癌性腹水。

這兩點與隆裕太后相符。

由於卵巢位於盆腔,位置較深,即使在今天,常規婦科檢查手段仍難以發現早期病變,致使卵巢惡性腫瘤一直是婦科腫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它並沒有特別明確的早期症狀,有的婦女會出現如腹脹、背痛、脹痛或不適、腹圍增大、便祕、疲乏、尿頻或尿急、不能正常進食、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等症狀,這時便需要高度警惕了。隆裕太后到底死於何病,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

入土難安到入土為安

光緒、隆裕相繼去世,他們的崇陵直到 1914 年才竣工,二人的棺槨隨後被葬入地宮。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座帝后陵。

生前並不和睦,這對甚至毫無親情的夫妻就這樣同穴長眠;陵墓附近的后妃墓塚裡,埋葬著光緒帝生前鍾情的珍妃。

然而民國的天下並不太平,內亂、抗戰在幾十年中此起彼伏,國家依舊處在混亂之中,誰也沒有能力把孤懸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嚴加管理、保護。這一帶埋葬著雍正帝、嘉慶帝、道光帝和光緒帝,前三者的陵寢尚未發現被盜。

1938 年,一夥身分不明的武裝分子悍然盜掘了光緒的崇陵地宮;此後,這座悲涼的帝陵慢慢淪為殘磚短垣。

1980 年,文物、考古專家組成的發掘隊在六、七月間對崇陵地宮進行了科學發掘、清理。據發掘資料記載,在地宮石門上存在盜墓賊用工具撬門的痕跡;墓室內光緒帝的棺槨正面被錘斧鑿開一個大圓洞,光緒的腳被拖到棺外,遺體已腐爛,骨骼尚連為一體,貼身穿的衣服腐爛不堪,殘留兩節髮辮,原有的鞋和天鵝絨皇冠、隨身佩戴的飾品以及棺內所有的隨葬品全部被盜,只有左手握有一件翡翠套環和兩件玉石。

隆裕皇后的棺槨被破壞得非常嚴重,隆裕遺體和服飾已全部腐爛,只有局部的骨頭露在外面,飾品和隨葬品幾乎被盜光。其右肋下有小荷包一枚,內裝各種珍珠二百餘件,手中握有玉石一塊。研究人員把帝后屍骨包裝後,放回修復好的棺槨內。光緒殘存衣物、髮辮和少許遺骨被取走,留作日後化驗。近年來,針對遺骨和衣物的檢驗報告已公諸於世,主流看法是砒霜中毒而死,極有可能被毒殺。

如果隆裕太后由於惡性腫瘤而病故—此項工作僅是筆者的設想—那麼根據遺骨的化驗,也許能找到佐證,因為晚期腫瘤病患的癌細胞容易轉移擴散到骨頭,形成轉移瘤或者侵蝕病灶。

當年的考古工作者發現匪徒只是掠走了金銀財寶,並沒有毀壞帝后屍骨,或許是不幸中的萬幸。他們夫妻倆雖然才能平庸,但畢竟沒有蛇蠍心腸,更非作惡多端,無法挽狂瀾於既倒,是歷史的必然。他們留給世人的,更多是嘆息和同情。

相比之下,慈禧老佛爺的東陵被盜後,遺體卻慘遭毀傷,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報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