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圈與朋友中,有些人曾想過讓每個人喜歡自己,不得罪任何人,但在佛洛姆·萊克曼眼中,這可能是成長過程中缺乏愛的人會有的表現。對於正常的人來說,他們懂得清楚判斷每個人對自己有什麼不同的意義,辨別和他人的關係深淺;試圖討好每個人的人卻不懂得區分。這樣的人活在一種矛盾中,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愛,而勉強自己,自己想要依賴的心無法滿足,而引起心底更大的憤怒。

如同佛洛姆·萊克曼所言,成長過程缺乏愛的人,具有一種強迫性的欲望,他們希望自己能受到所有人的喜愛,結果卻演變成討厭所有人,後來變成孤僻的人。

在強迫性的欲望下,想得到所有人的喜愛,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對這種人來說,別人不具有個別個性,不是特有的個別存在。只要是人,全都是相同的人。對於心理健康的人而言,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個別樣貌的特有存在。有誠實的人、有不誠實的人,有冷漠的人、有溫暖的人,有親切的人、有狡猾的人,有喜歡運動的人,有愛好藝術的人。

所以心理健康的人有喜歡的人也有討厭的人,有尊敬的人,也有不想來往的人。心理健康者的人際關係裡,有「根本不想和他扯上關係」的人,相反地,也有希望和他親近、想和他學習的人。

推薦閱讀:《被討厭的勇氣》越是親近的關係,越需要課題分離

強迫性地希望獲得所有人喜愛的人,把所有人看成同一種人,完全沒有個別的個性。如此一來,他們和其他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就沒有距離感。人際關係沒有距離感,指的是房子裡的門全是相同的門。

廁所門的開法和自己房門的開法不同。開廁所門需要先敲門確認,進自己的房間則不需要敲門。有強烈精神官能症傾向的人,沒有學會怎麼開門。心理健康的人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有不同距離感。有可以發牢騷的人,也有必須正襟危坐來面對的人。他們自己的表現方式就不同。

至於人際關係沒有距離感的人,他們不知道怎麼表現自己。強迫性地希望獲得所有人喜愛的人,對全部的人採取相同的心理距離。對他們來說,其他人其實全是母親的角色。因為他們沒有體驗過母親原型,所以非常渴望體驗母親原型的母愛。

換言之,所有人際關係保有相同的距離感,原因出在他們沒有體驗過母親原型的親子關係。他們必須先體驗過母親,然後在面對下一個人的時候,才能從這個距離再往前一步。

推薦閱讀:沒有人天生有安全感,一輩子的「安全感」練習

因此,強迫性地希望獲得所有人喜愛的人,無法期待他們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距離感。從心理健康者的角度來看,他們會不可思議地覺得:「為什麼他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呢?」

無論是對狡詐的人、和善的人、老年人、年輕人,他們全用相同的態度面對。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心,他們的心裡只有自己,其他人全是玩偶。玩偶裡面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輕人,但玩偶就是玩偶,這一點不會改變。他們無法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靈交會,所以經常不合理地看重對方。

對於只會說場面話的人所說的話,不理會就好,但如果想得到對方的喜愛,接下來就會勉強自己,或是因而內心受創,導致自己極度憤怒及沮喪。對於別人說的話,他們有異常敏感的反應,心情也因此變得不開心。

壓榨型的人所說的話、可憐型的人所說的話,他們同樣重視以對。有強烈精神官能症傾向的人所說的話,或是心理健康的人所說的話,對他們全造成相同的影響。無論是誰說的,他們同樣苦惱得不知該怎麼辦。

如果是心理健康的人,對於曾經背叛他們的人,通常就不理會對方說的話,但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則連這種人所說的話都生氣、意志動搖。

推薦閱讀:相信愛情,相信自己:恐懼與背叛

照顧他們幾十年,待他們有如親人的人,或是昨天才接近他們的狡猾傢伙,兩者說的話,他們看得一樣重。因此,無論是誰說的,他們同樣會因為憤怒而夜不成眠。因為無論是誰,從他們的人際關係距離感來說,沒有人比較遠、也沒有人比較近。

任何一個人說的話,都會讓他們的信心動搖,所以他們的內心無法平靜。

為了得到他人的喜愛而勉強自己

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愛,因而勉強自己,卻未如預期得到對方的喜愛,於是生起對方的氣。

生氣的原因不在於對方,而是自己渴望得到喜愛的依附需求,而這種需求不容易消失,換言之,對於對方的憤怒也不容易消散。而依賴心強烈的人,會以錯誤的方式處理憤怒。

越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越討厭別人。因為他們為了讓別人對他們有好感,所以勉強了自己。一旦勉強自己,內心深處就開始討厭對方。越是把「不當的重要性」加諸在對方身上,越討厭對方。

總而言之,在人際關係裡,絕對不可以勉強自己。只不過寂寞的人總是勉強自己,努力展現和藹喜悅的神情。只是,努力展現和顏悅色,通常也得不到自己期待中的認同。

推薦閱讀:沒有人解讀得了寂寞,但我們至少能對寂寞誠實

勉強自己所做的努力,大多只能得到反效果。重點在於,不要輸給寂寞。

因為寂寞,想獲得喜愛,所以勉強了自己,但是對方卻把一切善意視為理所當然,有時候還期待下次得到更大的善意。在這過程裡,自己越來越討厭對方,但是又想獲得對方的喜愛,所以往往把厭惡的情緒放逐到無意識的世界裡。

如果不期望獲得別人的喜愛、不想得到別人的高評價,自然不會努力得很勉強。因為依附需求強烈,怕被別人討厭,所以才會勉強自己。然而當自己的努力沒有獲得期待中的認同,頓時感到憤怒,而這股憤怒相當難以消散,原因出在這股憤怒來自於自己的依附需求。

推薦閱讀:你有被討厭的勇氣嗎?阿德勒心理學帶給我們的六個人生小革命

依附需求無法輕易消除,換言之,依附性的憤怒也很難消散。雖然憤怒絕對無法消除,但是因為有依賴心的關係,所以始終難以離開對方,即使討厭對方,也依舊離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