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珊閱讀散策,一位媒體人闖入了獨立書店的大叢林,從青鳥起飛,給城市人歸零而重獲新生的空間,讓我們從閱讀,重拾心靈的自由。離開舒適圈,告別閱樂書店店長,蔡瑞珊以閱讀為念,用獨立書店開啟人生新的旅程。「人生,永遠都有選擇的餘地。」於是,她決定做個不斷突破的獨立書店人。

如果你還有選擇

「人生無常,對於生命中可以選擇而無法選擇的部份,應該要珍惜再珍惜。」在即將要離開閱樂的關鍵日子裡,我意外收到了怡姍寄來的書本新稿,十分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新書,在閱讀完後的彼此分享心得中,她的感想更令我深深感動。

書本的確具有療癒的功效,正如同《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書裡的主角們看似層層的無奈與嘆息的抉擇中,作者在後記裡寫下這段話:「書比人生更有力量,書是人生最美麗的回報。書是精神不可侵犯的證明、是我們攻不破的記憶堡壘。書也寬恕療癒了所有的疑惑和自我折磨,所以這一部作品讓巴爾的摩永遠影響每個人。」

推薦你看:台灣四百間獨立書店的故事:人的靈魂越美,書店就越美

我此刻,的確需要這種療癒。

離開的第1天,在決定創辦青鳥書店後,告別心繫情誼3年的閱樂。閱樂,對於我來說,的確充滿無奈的嘆息,某一部份的我存在於可以選擇而無法選擇的時空迴廊裡,面對無止盡充斥著無法的人生,和無止盡的矛盾與思索中,惋惜不斷的糾結和纏繞著每個自我,因為選擇並不是當下這個狀態裡,所發生的是與非,他包含著太多的期待和如果,單純的熱情在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下,純真在自我內心已然消失。該如何滿足所有期待?該如何讓每個人都滿意?就像是無止盡的踩在鋼索前進著,永遠也看不到終點!

我是一位媒體人,貿然的踏入這塊書店淨土,因為愛上書本和閱讀的快樂,所以我想開一間青鳥。

回想起自己初次與獨立書店的接觸,是在2014年的春天,當我從影像裡看見那個對我來說是有點骯髒的舊書攤,座落在牯嶺街旁,80餘歲的老翁每日一本一本的整理書籍、一本一本的用心呵護,他默默用刷子刷過老舊的二手書,爾後再將書頁愛惜地黏好,之後靜默深呼吸、磨好墨水用顫抖的手緩慢題字、讓書完整,這個修復書本的過程,相當美麗。擔任「書店裡的影像詩」行銷期間,我即深深著迷於書店老闆沈默於堅守書店的堡壘,在複雜的人世算計裡,竟然還擁有如此單純而美好的世界,正守護著美麗的價值信仰,我深深期待有一天也能成為一份子。

2015年入秋,我認識了水木書苑的蘇老闆,初次見面他穿著有點破舊的白T-shirt,隨身攜帶一瓶大水壺風塵僕僕的在各間書店裡奔走,我們見面時他一邊講話一邊喝著純天然的白水,沒有停止。他的微笑很是燦爛,彷彿秋天入冬是沒這麼快寒冷,春天就要燃起一股暖意了。

第一次參與友善書業大會是在2015年冬,距離我從擔任閱樂股東董事到成為經營者已是一年後,邀請書店剛上任的總顧問張鐵志一同赴往新竹水木書苑的開會現場,「究竟他們會怎麼看我這位書店經營的門外漢?」有點像是過長時間在花花綠綠的媒體世界裡飛舞著,身上沾染太多五顏六色,像是缺少書店該有的一份寧靜,自卑感與擔心自我不足的怯懦隱隱作祟,然而一瞬間迎面襲來的書店老闆們淡然微笑,讓一切都是多想。

你會喜歡:【閱樂專欄】當閱讀作為生活方式,當書店成為媒體

書店像是文人世界的桃花源,在廣大的文化產業裡,他是清幽的、總不必擔憂沾染文人相輕的本質,不必擠進無止盡的書本追逐排行裡,因為只要擁有一顆無盡愛書的熱情與莫大對書本的喜悅,就能擁有淡然純粹的小確幸。書店讓身處在這個資本主義所建構的數字世界裡的我們很幸福。

青鳥書店證實了單純擁有熱情是可行的,只要妳夠勇敢!

於是開了這間青鳥在華山,從青鳥字體的設計開始,我和書店夥伴與作家黃韋嘉討論書店的理念,寫道:在複雜紛亂的塵世中,澄澈靈魂的湖讓半透明的水藍襯托了這個意象。座落在華山書店內,原始建築的三角形窗是出自建築師邱文傑作品,傳遞一個人是無法獨立生存的,人類需與大自然孕育共生,也需時時擁有平衡讓3個三角窗的結構下能感受溫暖與幸福。

書店裡的書,像是青鳥,穿越在陽光與書櫃中並互補於不同層次裡,三角窗和建築的尖銳象徵在面臨世俗環境始終堅守信仰而或許傾斜的狀態下,以鳥兒意象讓中心點被牢牢抓住,穩定又飛翔。高高盤旋在華山上像是一座文化燈塔,屋裡的四面泥土牆讓身處其中如同修道院裡的院士們,擁有的空間縮小,卻獲得心靈的無限自由。

我期待給予讀者一間擁有舒適與寧靜感並充滿人文氣息的小書店。

抉擇的過程是萬分痛苦,看似自私卻也淡然。這兩個月以來深深陷入一種自我毀滅與殘酷的狀態下,如同《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李作者喬艾爾。狄克( Joël Dicker)在書裡自殘。

即將於10月上市的這本書,是作者第一人稱的角度敘述著巴爾的摩事件的始末,時間的排序雖隨著主角的記憶不斷跳換年代,卻意外讓閱讀者擁有非常舒暢的節奏跟隨故事進展,也讓讀者情緒得以自然而然的埋進情節裡。

同場加映:三十歲新鮮人!專訪閱樂書店店長蔡瑞珊:當你一無所有,你就只剩初衷

巴爾的摩家族與蒙特克萊家族,故事裡的一代巨人索爾伯父從巨富到一無所有成為超市售貨員的描寫,依舊是如此有氣度與不凡。生活在這個數字菁英的世界裡,在被擁有話語權者定義下。即使你的抉擇令人沮喪、生氣、失望、困惑、背叛,令人感受到深深的存在於階層的不平等和自我實現的扭曲。不禁思索成功者的價值是什麼?是那個被學歷、資歷或者生活背景所認可的成功者嗎?還是無論身處何事何地,依然能保有初衷?

看到書本結尾時,三句話裡讓一切得到了救贖:「愛人、被愛、懂得寬恕他人」,我也跟著作者一起原諒了巴爾的摩關連事件裡的每位當事人,原本是生氣的,因為他們原都擁有改變事件結果的關鍵權力,卻都被彼此的自私與承諾束縛著而讓悲劇不斷發生。這個「是否能挽救?」的疑問像是魔咒一般不斷迴繞在腦海裡,纏繞折磨著每個自我。

我們人生不也如此?當決定種下,眼睜睜看著關連者因此而痛苦沮喪失意脆弱,彼此在情緒裡不斷的相互折磨,讓仍在持續發生的過程,面臨更難以為繼的負面結果。

還能挽救嗎?或是未來其實比現在更值得期待?

其實下決定起初,是猶豫的,因為知道接續要獨自面對許多外界的質疑,但心底卻是相當堅定,這份穩定感來自於相隔我近100年前的美國人雪維兒.畢奇(Sylvia Beach),我從她身上感受到,只要愛書、即使你不夠資格都能夠因為熱情而克服所有困難。人們常會被混亂真實的假象、因幻想而起的風景所蒙蔽著,

忘了其實只要踏實的面對自己,完整而簡單的心是可以重啟,可以有能力自在地、認真地、愉快地、甘願地一步步將腦袋裡想出來的每個美好計畫、穩定的實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