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對品味的堅持全然融於生活。他們厭惡一窩蜂的盲從,不推崇昂貴的服飾與名牌,相較之下,知道自己要什麼懂什麼的人生品味更為重要。也許真正適合自己與適合這個世界才是能讓他們看上眼的唯一標準。展現自己品味的同時,他們不會忘了同理這個世界,這就是巴黎人的文化,為你開啟更高層的審美視野。

尼可拉這天帶著我來到了他最近熱愛的小酒吧 Bar O ,就藏在一家新穎的精品酒店一樓。這家小型酒店名為奧德賽(L’hôtel Odyssey),由年僅三十八歲、享有「法國天才設計師」美譽的著名設計師奧拉伊托(Ora-ïto)操刀規畫,木頭色為基底,流線型的未來感與深淺綠色則主宰了視覺,將這處藏身巴黎市中心的酒吧,變身極簡主義的燈塔。

同場加映:浪漫巴黎 香檳氣泡酒吧 (Bubble Bar)

帥氣的酒保走到桌邊,親切地問我們想喝些什麼調酒,他希望我們給他「三個單字」,他便會利用想像力和專業,做出一杯獨有口味!這或許不是什麼領先世界的噱頭,但巴黎人那股傲人自信,配合著對職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還是讓人特別期待成果。

「週末、氣泡、成熟」,迸出了這三個字,他頭一點、眼睛一眨,華麗轉身回到吧檯後方,開始用心創作。後來上桌的這一杯酒,入口的些許苦澀,帶出回甘的尾韻,就著杯緣的跳跳糖,還有香檳奢侈的刺激,口中彷彿成為舞池,燈光閃爍,真的像極了微醺的週末。

推薦閱讀:週末的私房電影時光,從電影發現不同的愛戀情話

「我喜歡這種小又有特色的地方,而且一個酒吧的靈魂,永遠來自酒保。」尼可拉眼裡的「好」,一向不是盲目的跟風或流行,要符合他的喜好,一定得很有態度、帶著藝術性、還要鮮少人知。巴黎人眷戀的好去處,每個人都擁專屬名單,若有相似重疊,只是所見略同,絕不是盲從。

「我恨死了一窩蜂。」至少巴黎人都是這麼說的。

貴,不等於好

「錢不代表一切,你可能富可敵國,但心靈貧瘠,連眼前的一幅畫也分不出好壞。那人生還有意思嗎?」聽到財富絕對位於金字塔頂端的馬爾梭這麼說,的確發人省思。

馬爾梭住在富人區七區,標準的頂級法式住宅,空間寬敞,即使看得出公寓上了年紀,仍整理得纖塵不染。牆壁上、壁爐上盡是藝術收藏,卻沒有一絲豪奢鋪張。他正穿著一件藍色圍裙,在廚房裡照料香氣逼人的紅酒燉牛肉,那是他的招牌料理。和他一起生活了二十年的伴侶,陪著我們悠哉地坐在客廳聊天,她很少下廚,因為馬爾梭熱愛烹飪。

同場加映:北歐生活的幸福與辛苦:為了生存化身小廚娘

「貴的東西不一定好。但好的東西的確較難便宜。畢竟好的東西特別需要時間孕育,更需要真功夫打底的專業,這些都是工業化、標準化也省不了的成本啊。」馬爾梭拿出起司盤,上面有好幾種早晨才去市集採買的起司,全以不同的切法呈現,畢竟每一種起司得以不同切法展現最佳風味,這可是美食家的共識。

「擁有財富當然是件幸運的事,但如果為了贏得那點財富或守住這點存款,必須放棄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或必須捨棄對一些生活樂趣的愛好,那才叫人生憾事。」我們為了馬爾梭的這席話舉杯慶賀,慶祝這只屬於法國的享樂主義,振振有詞地教我們什麼才是美好。

比起奢華,品味更重要

走在巴黎街頭,愛車的人很容易發現這裡似乎少見昂貴名車,沒有紐約第五大道上氣派的加長型禮車,更不見倫敦攝政街上拉風的豪駒爭豔,讓不少滿懷期待的旅人大嘆失望。

若想看奢華派頭,來巴黎肯定是錯了方向,這與歷史發展有著極大的關聯。眼看鄰近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甚至英國,當今仍有皇室,法國卻早在西元一七九三年,就把路易十六送上了他當初親手設計的斷頭臺,手法極端地訣別了財富極度集中的封建體制,走入以「自由、平等、博愛」為號召的共和。

「所以當一個人幸運地擁有比較多財富時,他就得低調一點,因為很多人還在受苦受難,有錢絕不是能拿來說嘴的事。」某位不願具名的巴黎好友說。「在巴黎社會裡,炫富根本上是一件很低俗,而且欠缺同理心的事。」

「那錢都花到哪裡了呢?」我不禁好奇地問。

「度假!還有數不盡的生活細節,比如餐具、家飾品、喀什米爾蓋毯。當然也包括好好吃飯。我更收集很多藝術品,我很喜歡當代藝術。」她眨眨眼,要我不需要把這些寫進書裡。可是為了完整呈現巴黎人的價值觀,只好撒了個善意的謊。

的確,比起財富,我認識的巴黎人更重品味。品味也許與生俱來,也許後天養成,但總是不可剝奪的個人特質,它是刻在眼光與人生裡的,別人想拿也拿不走。財富或許含著金湯匙,或許胼手胝足,但堆砌起來的僅是座金山銀山,他人可搶可奪,一碰就可能碎了一地。

同場加映:財富不是錢

刮起「公平貿易」風潮

某一年深冬,穿著厚重大衣,一早就得去參觀學校指定的展覽。難得灰撲撲的城市,地鐵一路向北直行,走進不是太熟悉的區域。還好與同學相約地鐵站口,一群人鬧哄哄的勇闖陌生街區,很快便找到一處老舊工廠,裡頭翻修成大型展場,正舉行著「公平貿易暨時裝概念展」。遠遠看見教授已經在現場與策展單位寒暄,我們便快步加入觀展隊伍,進入這處飛速轉動的生產鏈上,唯一使人停駐的嘆息與深省。

公平貿易運動形塑於一九六○年代的歐洲,現在則發展成跨國社會運動,目的是有效提高勞動人權、社會公平與環境保護,相關產品從農產品、手工藝品到紡織品皆有,而時裝產業由於涉及大量原物料、勞工、開發中國家代工等議題,一直與公平貿易有著緊密關聯。

參展廠商多是歐洲各國實踐公平貿易的製造商與品牌,強調透明的生產流程、價格保障、原料取得,並具備詳細生產履歷,保障生產過程中所有參與的勞工都受到合理對待,環境也受到完整保護,是高度發展國家對供應鏈與生產線公平、公義的集體省思。

同場加映:華航罷工現場:這不只是勞工的戰爭,更是女性權益的戰爭

「所有的公平都是從一個良善的概念開始的。從今天開始,我希望你們對於『好』東西,能有新的思考。想得深一些、遠一點,換個角度切入,以一雙具備國際公平貿易認證標章的襪子,取代另一雙來路不明的便宜商品,你也許無形之中幫助了一個家庭,也讓這個社會離平等再近一小步。」教授以這段話總結了這天的校外教學。

從那個時刻開始,逛街多了層深刻的意涵,買了什麼、又穿著什麼,不再只是美觀或品味,華麗外表包裹之下,可能不只有甜美,而是關係到整個產業、甚或整個社會的集體剝削,所以選擇最符合公平價值的品牌,成了我的購物新觀點。巴黎就這麼開啟了另一個新的視野,教會我另一種美學。

同場加映:We are what we eat:食物設計的三種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