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的飲食文化是反映某個時代的重要史料。我們將時間拉回到台灣 1930 年代,受到日本統治下的社會相當流行「珈啡店」文化,那時候的珈啡店其實算是特殊接客業,當中的女性服務生還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女給」稱呼他們。時至今日,這種珈啡店早已沒落。想要窺看那時候的文化風景,只能從史料中回到那個特殊的時間點,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樣貌。

看見那個時代才有的風景:讀廖怡錚《女給時代:1930 年代臺灣的珈啡店文化》後有感

大眾史學的魅力在於:從平凡的庶民生活中,看見時代的發展脈絡。也就是從小的題材著手,進而挖掘大歷史的演進痕跡。這種以小窺大的研究視角,有別於傳統帝王將相的權貴史觀。其將主角、甚至書寫歷史的權力回歸人民。讓許多現代人,能夠了解祖父母輩,甚至更早以前的生活樣態。

推薦閱讀:用溫柔哼出一段歷史故事:聽見以莉・高露的《美好時刻》推薦閱讀

以此為出發點,近年的台灣歷史學研究,愈來愈多以消費、物質文化、建築空間等常民事物為研究對象的專文產生,如中研院臺史所的曾品滄教授,其從博士生以來,便一直致力於臺灣飲食史的研究,從食物生產到消費,釐清整個臺灣飲食經濟、乃至於文化的傳統面貌;而目前大專院校的歷史學科系,也有許多以大眾歷史為精神而衍生的研究成果。

本次介紹的這本書,作者為廖怡錚,是我在研究所時期的學姊,這本書,也是改寫自他個人的碩士論文而來(原為: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啡店與女給)。本書介紹的,是 1930 年代,在臺灣興盛一時的「珈啡店」,除了介紹珈啡店的性質、經營模式外,更探討這種特殊的商家,與受日本殖民而在文化上「西化」的台灣,如何產生交融。

同場加映:全球慾望城市中的陰性惡魔:當台灣女人遇上西方男人

本書分成數個部分,首先便帶領讀者了解日治時期的「珈啡店」,與今日我們所認知的喝咖啡場所大異其趣。日治時期的「珈啡店」,被歸類為「特殊接客業」,店內裝潢走西洋格局,裡面除了一般飲食外,亦有人文藝術展覽空間;當然,也有酒類可供選擇,會到珈啡店消費的客人,除了一般民眾外,亦有不少官方、民間團體至此開會,可說是集正式、休閒空間於一身的人文場所。

但其最大賣點,便為有女性在旁陪侍,從事此類工作的女性,被稱為「女給」。而女給,也影響了整個 1930 年代珈啡店發展的重要關鍵。本書便以女給為討論核心,介紹這一行業的生存策略、與男客間虛實交錯的曖昧互動、女給所需具備的條件、主要的人格特質與轉變、職業風險與時代變化下導致女給文化的沒落。

同場加映:別錯過曖昧的賞味期:每段感情,都有保存期限

本書詳實的介紹了日治時期珈啡店與女給文化間相互依存的過程,以及女給這一職業的特殊性、社會文化定位。當然,作者最重要的目的,並非單純介紹這個特殊產業的興衰而已。作為一位歷史研究者,除了將大批史料轉化為常人能夠理解的文字以外,最重要者,在於從中提出一套個人的研究觀點。本書最重要之處,在於讓我們重新去認識那個時代才會出現的特殊景象。

同場加映:「只要座標在,人生就不會迷航」專訪《一把青》女主角楊謹華、天心、連俞涵

珈啡店裡的女給文化,無法以現代社會的觀點,也就是酒店、咖啡店這種純粹字面意義去解釋。因為,這樣會容易以個人主觀的認知,去解讀日治時期的「珈啡店」,就是今日的酒家的前身。這樣,我們也會忽略,日治時期的珈啡店,其同時也具備了讓許多官方、民間團體召開會議的嚴肅空間,容易使人產生矛盾與錯覺。

作者認為,要理解這樣特殊的人文景觀,必須回到當時的歷史脈絡中,重新思考,而非從戰後的酒家、茶室的發展回溯。歷史,雖有其線性的發展脈絡,但我們也別忽略,那些因為時代,而出現的許多特殊景象,是無法以脈絡性的概念,來探究、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