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你在台灣教育體制下已學習多年,逐漸迷惘。你說,你在同一個工作單位服務多年,逐漸迷失。我們總是在追逐生命中的某些目標,迎合別人的要求與期待,過程中,我們忽略藏於周遭環境中的小小美好,也忽略了真正的自己。接觸許多不同的事物不過是為了更加了解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明白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呢!所以,在那之前請不要停止追尋

季刊計畫中止之後,因為《天下雜誌》的休閒生活版面「 OFF 學」,內容一直不如預期,想要改版,希望交由我負責。

化整為零也是一條路, 每期(半個月一刊) 做一個深度與視覺兼具的有趣題材,讓財經雜誌有不同的樣貌,團隊也能維持下去,我樂意接下改版工作。

換個角度想,利用每半個月一次的深度採訪,有更充裕的時間深入台灣各地,細訪慢拍,而非過去那樣急就章,只想快速完成任務。

沒多久, 業務、行銷、公關與網路部門主管找我開會, 原來市場有需求,一些公部門有資源, 希望《天下雜誌》繼續推出三一九鄉的刊物。我在會議中提議,將三一九鄉角度放大到二十五縣市,每個縣市有一個旅遊主題,每期固定登在「 OFF 學」單元,一年(二十五期)之後,再來集結重新編輯設計,就是新版本的三一九鄉,各部門也能提前籌劃,降低風險與成本。

同場加映:2012年必去的十個旅遊主題

主管們認同,也有共識,基於前車之鑑,我提醒大家,決定策略之後,就要堅持下去,不能改變。因此,「 OFF 學」再度改版,調整成縣市旅遊的主題,根據季節與區域,每期推出一個縣市主題。

正當進行倒數第五個城市、遠在嘉義梅山的深山裡採訪, 意外的大雨困住我們,也令人憂心隔日的拍攝工作,團隊在深夜開會討論隔日行程,計畫機動調整路線,也祈求陽光降臨;此時,編輯卻接到公司美術設計打來的電話,私下告知,總編輯決定停止「 OFF 學」的規劃,原因不詳,希望我們有心理準備。

我看著工作夥伴,以及熱情接待的在地朋友,無言以對,憤怒、茫然與無奈的情緒交織,不知情的在地朋友,很高興我們大媒體願意來此偏鄉採訪,明天許多地方夥伴都等待我們的到訪。

不知該如何面對明天,繼續執行,還是解散走人?

山中一夜雨,幾乎徹夜無眠,擔心雨勢,又想到長久打拚的失落,種種挫折,心情煩躁不安。翻閱順手帶來、奧地利文學家茨威格(Stefan Zweig)寫的《感謝蒙田》(Montaigne),書上寫著:

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知道,在那些烏合之眾瘋狂的時代裡,要始終忠於最內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氣、多少誠實和堅毅。

推薦閱讀:【丁菱娟專欄】年輕人,挫折要趁早

我當時三十九歲, 也算身處看似令人羨慕的職場頭銜, 但工作上無法預期的挫折,來自於想法跟公司目標始終無法契合,竟讓我深思,「我是誰?為什麼在這裡?要去哪裡?什麼才是該追尋的人生?」種種問題接連襲來,無從閃避,卻找不到答案。

隔天一早,雨勢稍緩,決定繼續工作,因為沒有收到正式通知,也要對受訪者負責,更不希望雜誌開天窗。

遠方山頭籠罩大塊徘徊不去的烏雲,利用攝影師拍照的空檔,我打起精神漫步在竹坑溪步道,看著山谷落葉在濃霧中緩緩飄落,聆聽瀑布衝擊山壁的聲響,內心非常茫然。步道出口有個賣愛玉冰的小販,除了感受到暢懷冰涼的驚喜,還有小販的純樸微笑,觸動我,想為這些努力生活的地方人士做一點事情,不能只是匆匆來去的採訪。但要做什麼?並不清楚,不擺脫現狀,也許很難找到出路。

回台北之後, 跟總編輯溝通, 原來發行人想將刊物方向轉為做環境衛生大調查,希望我能負責。這跟我的目標與初衷不同,我是為夢想而工作,而不是為工作而工作,只能辭職表明立場,寫信感謝發行人兩年來的包容。

推薦閱讀:辭職旅行:告別22K的工作,去擁有超越 22K的人生

我也跟行銷與廣告主管告知辭職消息,她們認為這本刊物值得做,也有市場,不少讀者、組織單位都在關心出版進度,決定向發行人爭取。

向來強悍堅定的我,此刻卻像個垂頭喪氣的遊魂,苦惱自己的想法一直無法獲得認同,對於未來方向,更是茫然。

幾天之後,業務主管打電話通知我,發行人竟然同意我們完成這本刊物。又驚又喜,再三確認之後,趕緊召集團隊,開始部署進度,也要重新設計版型,調整文章內容,讓這本執行一年的計畫煥然一新。

六月下旬,這本「旅行台灣的二十五個驚喜」《三一九鄉旅行台灣專刊》正式上市,封面「台灣」兩字是書法大師董陽孜的墨寶,用四色緞帶繞成美麗台灣,代表四季的色彩。有了上一本的好評與基礎,這本刊物的廣告業績突破上一本,但也成為絕唱。

經過這番峰迴路轉的洗禮,我彷彿重新活過一次,視野更為寬廣。在各地採訪時,看到不少地方的問題與需求,如果只是報導美好的一面,也不能解決問題,與其旁觀報導,不如參與改變,嘗試提出解決方案;沒有花更多時間深入瞭解,也只是表面皮毛,沒有實質影響。

反思記者工作, 看似見多識廣, 但多半是旁觀者, 沒有實際參與其中, 不夠完整了解。知識的價值,不在文章的引用,而是身體力行的活用。擔任記者工作,總是不斷動腦筋,到處約訪、結交人脈,多少都還是有些功利關係,如果拿掉「記者」身份,回到一個人的本質,採訪對象會怎麼看你?自己如何參與這個世界的運作?

想起茨威格在《蒙田隨筆》擷取最重要的一句話:「世上最了不起的事,是一個人明白自己是怎樣一個人。」

與其勉強待在現有的工作,只為了糊口飯吃,不如拋開框架,給自己一段空白時間,去探索嘗試,雖然不知道機會在哪裡,出發就是改變,一定有意外驚喜。

當時,擔任全職媽媽的太太,剛懷了第二個女兒,因為身體不舒服,無法全心照顧兩歲的大女兒,我也想在家幫忙帶孩子。問她,如果一年沒工作,去探索新的人生方向,她可以接受嗎?太太不捨我這幾年工作上的曲曲折折,給我無比信心,「沒問題,就做你想做的事情。」

推薦閱讀:王月 – 那一天我辭掉工作,成為全職媽媽

從旁觀的角度看自己,一個在職場工作十多年的中年男子,有著家庭重擔,卻帶著浪漫理想離開職場,投身不確定的未來,其實很冒險。

但人生無處不是冒險, 過去這幾年, 我一直轉變, 膽子也越來越大, 如果想找到不同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就得付出不確定性的代價。自己不改變,就會被環境改變,我們永遠不知道,會在何時何刻,遇到誰、碰到什麼事,徹底改變我們的人生。

當時告訴自己,即使沒有穩定收入,也要深刻體驗不同的人生,才可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創造不一樣的生命。

日本知名腦科學專家茂木健一郎在《感動腦》說,創造力的源頭,在於欲望熱情,無論是多有意義的職業、多偉大的工作,沒有欲望熱情就沒有創造力。他認為,創造力不是無中生有,需要有足以支撐的體驗和知識為基礎。

一個工作者必須找到自己最嚮往、渴望的目標,不是頭銜、更不是收入,而是讓你願意投入的熱情與意義。當失去工作熱情與意義,就需要去找尋、去開發,探詢的方法不論是在既有崗位、領域的深化、或是轉換跑道,都要找出願意學習的動力、創造讓自己感動的力量。

茂木健一郎建議,大腦是渴望學習的,人們應該在心裡留一處空白,從容的放空心情,不要被當下的工作、煩惱綁著,才能用心體驗生活,讓大腦產生感動,產生創造力,豐富自己的人生。

推薦閱讀:用心生活,是種習慣

這段空白時光,並非無所事事,而是有意識的去感受與觀察,就像海綿般吸收外界養分。人生如果沒有這段空白期,忙碌的生活就會變得蒼白,像石頭般缺乏感受力,澆上再多的水都會蒸發掉。

仔細想想,我們的工作,有多少比例是為自己而做?還是只在代工,跟自己的生命、熱情脫節?有沒有辦法給自己一個功課,委託自己去完成一件內心渴望完成的事情?如果還沒有找到內心的天命,就得為自己製造一個探索的空白期。

有個英文字很有意思,「 serendipity 」,翻譯成偶遇。古代阿拉伯世界稱斯里蘭卡為「 serendipity 」,因為傳說中,斯里蘭卡有三個王子一起遊歷世界,在旅程中有不少意外發現,被寫成一本傳奇故事《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ity》。到了十八世紀中葉,被一個英國人借用,創造了一個新單字「 serendipity 」,亦即巧遇、邂逅、意外的發現。

如果我們太過目標導向,專注在眼前的工作與事物,就容易錯失這種意料之外的幸運;人生的空白期,就是在製造這種美好的邂逅。只是我們有沒有勇氣,從生活急流中抽離,為自己爭取一段空白的時光?放任好奇心自由發展,醞釀一場無法想像的故事旅程。

剛離開職場時,有一天,帶家人出門,回程搭計程車竟丟了錢包,身份證、健保卡、信用卡與提款卡,全都沒了。過陣子,《天下》的老同事告訴我,公司營運創新高,年終獎金非常豐厚,「你提前離開真不是時候,」他還告訴我,「《三一九鄉旅行台灣專刊》估計銷售了十萬本。」

人生好像在跟我開玩笑,或在暗示我,放下一切,重新開始。當時趕在十月底離職,就是不想為了年終獎金而勉強多作停留,再大的數字也都沒有意義。

推薦閱讀:六個片刻,讓妳重新傾聽自己

這時,我發現了一個更新、更有趣的題材,賦予二十四節氣在地意義,那是另一個故事旅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