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旅人的浪漫,只有曾經跋涉過的人才能體會。每場旅行都能讓人重新認識自己,《小日子》雜誌專訪鄧九雲和盧凱彤,這兩位多年好友,身上共同散發的一股閒適的旅行氣質,看他們聊旅行中的所見所聞,談書籍帶給他們的啟發,旅行時的陪伴,也是推動他們到各處旅行的原因之一。

聊聊天分享旅途中遇見的人和重新認識的自己

鄧九雲(左)
演員、作家。政治大學韓文與廣告雙學位,英國 East 15 表演碩士。表演作品涵蓋影像、劇場,遍及臺港中。 文字作品《 Dear you, Dear me 》、《小姐狗與流氓貓》、散文《我的演員日記》、短篇小說《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近期受誠品書店邀請,擔任六月號書店提案《致回來旅人 重拾座標的想望與覺察》特約文案創作。

盧凱彤(右)
創作歌手,被譽為香港第一女吉他手。出生於加拿大,九歲開始學習古典吉他,15 歲出道,與林二汶組成「 at17 」。2011 年推出個人首張專輯《掀起》,翌年發行第二張全創作專輯《你安安靜靜地躲起來》,並以此入圍第 24 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最佳作曲人獎,去年獲得第 34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曾出版攝影集,收納她遊歷世界各地的風景。

鄧九雲和盧凱彤是多年好友,兩人身上都透著一份安適與自在,像是習於移動的旅人,總能在異地找到一個安放自我的角落,慢慢地走,慢慢呼吸。她們出走世界的同時,也安安靜靜地翻閱起自己,像讀一本意想不到的書。

小日子(簡稱問):「有沒有哪一次旅行對妳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

盧凱彤(簡稱盧):「從小到大我都很想自己去旅行,2013 年去了尼泊爾,那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去旅行。其實真正計畫只用了兩個禮拜,我買了本很基本的旅遊指南,訂了 Airbnb ,就去了加德滿都,跟一個尼泊爾的家庭住在一起。我到那邊才知道情況沒有想像中好,很多都還在建設。

同場加映:尼泊爾女神,被神遺棄的女孩

一個單身女孩到了那邊還蠻危險的,可是我覺得自己那一趟旅行非常幸運。最深刻的是,跟八個尼泊爾的大男人一起去遠足,我們去了山上,而且還迷路了。我告訴香港的朋友,他們都不能相信,覺得太危險了。可是那是非常好玩的一次經歷,當中有攝影師,也有教師、做生意的。

我覺得一個人去旅行才能夠真正跟當地人溝通,因為跟朋友一起去旅行時,不會真正放下自己的身分、生活和世界,總是會帶一部分的你一起去。可是當我獨自去旅行,就會忘記自己的世界,完全融入別人的世界,暫時變成另外一人,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那一次的經歷讓我覺得,總有一天我會再一次自己去別的地方。」

鄧九雲(簡稱鄧):「最深刻的,可能就是我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坐飛機,到韓國待了三個多月。其實有點像逃離臺灣,那時大學畢業好一陣,韓文也忘得差不多,因為認識了一個在臺灣拍戲的韓國女生,才臨時決定,到了以後就住在她家。

那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跟一群人完全地進入他們的生活裡面。後來那個韓國女生回來,我就住到一對兄弟家,弟弟是學表演,專門做肢體的默劇,那應該是我第一次開啟了那扇門。

那時我處於人生轉變的道路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衝衝看去做表演。我其實從小想去國外念研究所,學廣告,在那個分岔點,我遇到了他,他給我的回應是:『怎麼還需要想呢?』後來我才發現,這世界上有些人運氣很好,不太需要去選擇,因為除了這件事情,他們沒有其他事情想做,即使辛苦,也樂在其中。

我是從傳統教學體制上來的,背負著老師、父母親的期待,突然又被丟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圈子,開始要做出抉擇。一邊是可以想得到的未來,可另一邊卻是想像不到的,那時候我怎麼能想像有一天我會出書,演一百多場的舞台劇,有一天可以走到多遠。

同場加映:你的人生,別活其他人的期待

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人,看到那種對尊重自己身體欲望和興趣的熱情,十分打動我。旅行回來後,我就覺得無論如何都要去試試看,先去學,更涉入,才能決定到底要不要。」

問:「聽起來兩位特別是一個人旅行的時候,看見的反而是那個未曾見過的自己。」

盧:「因為獨處時才會真的安靜下來,聽到自己的聲音,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平常我在香港生活,跟朋友的話題,都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框,可是去旅行時卻很不一樣。

例如我剛從多倫多回來,一看 Facebook 就覺得發布的這些東西跟我沒有關係,可是在香港時會覺得 follow 很重要。旅行時脫離了平常的規律模式,會發現世界還有很多可以去發掘的;有一點像看書,一本很精采的書,讓人可以投入另外一個世界,完全忘我。

2013 年去完尼泊爾之後,我跟一群朋友去了冰島,那次經歷也很深刻。那是我第一次去旅行完全不用聽音樂,因為大自然的景色就是音樂,可能一公里之前是草原,一公里之後就是冰川,美麗的程度讓人透不過氣,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美麗到可怕的地方!

我們也一起看到北極光,如果當時是一個人去看,會非常寂寞吧!我們去了十天,自己開車,每天住在不同的小旅館,只是開車,在車上吃不同的零食,聊天,看景色,如此而已,卻非常好玩。我覺得一輩子一定要去一次冰島。」

鄧:「我也有那種感覺,你在國外的時候會覺得這一切都不重要,可是一旦回來,這感覺一下子就沒了,馬上就開始關注所有臺灣新聞,身邊朋友在幹嘛、大家在吵什麼,有時候我覺得這世界因為有了網路而變得分裂。」

盧:「現在在娛樂圈,明顯可以看到這個現象,如果不是很頻繁地去 update 臉書或 Instagram,好像人氣就下滑了。必須要一直有互動,才可以保持人氣,我自己覺得不是很好。」(推薦閱讀:戒不掉的一本書:永無止盡的臉書動態為誰歡喜為誰忙?

鄧:「我也常常在想,這件事情到底是要到什麼時候?有點累了(笑)。我現在有點轉變,開始寫東西後,會覺得文字的力量似乎大於我原本做的事情。分享文字我比較沒有壓力,可是如果必須要跟粉絲分享生活的細節和個人的事情,會覺得很有壓力。像我幫誠品書店寫文案,很期待文案趕快出來,可以跟我的粉絲們分享,這件事我是很喜悅的。」

盧:「作為一個創作人,有些時候想要留一點給自己,不想這麼快把所有東西都掏出來,有時候自己都還沒有消化好。以前沒有Facebook的時候,還可以把一個思想好好放在心裡面,讓它發芽,才把它寫成歌。我慢慢會懂得分辨,有一些真的很有意義或比較珍貴的想法,就留給自己,好好把它變成有用的東西。」

圖說:「鄧九雲(左)和盧凱彤(右)覺得旅行可以讓人脫離平常的軌道,就像打開一本精采的書,讓人突然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完全忘我。」

問:「剛才講的是較為速食的文化,相對的,閱讀的節奏較慢,深沉而內向,接下來聊聊閱讀。旅行時會帶書嗎?如何挑選?有沒有哪一趟旅行帶的某本書跟自己很契合?」

盧:「看心情,我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則耶。我什麼都看,亂七八糟,Fiction 、Non-fiction 都有,包括一些歷史、傳記類的書。」

我去尼泊爾時就看《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而且已經是看第二次了。我很喜歡看一個人去流浪的書。《阿拉斯加之死》的主角,因為有很長的時間獨處,所以帶了很多書去看,他覺得社會制度很不公平,於是把自己的錢和證件都燒掉。我當然沒有那麼極端,可是我覺得社會上有很多我們看不過眼的事情。自己去旅行時,我希望可以慢慢去吸收,跟不同的人溝通,碰到的困難,也可以當作一個自我的修練。一邊看這本書,一邊旅行,可以有一個對照。」

鄧:「旅行時我都會帶書,但最後其實都沒怎麼看。大概就睡前看一下,讓自己沉澱,或是通勤時翻閱。我看書不像妳那麼廣,大部分是小說,而且這幾年都是看短篇小說,偶爾看幾個長篇。去旅行我就會抓幾本散文,也都是小說家寫的散文,像村上春樹的散文我就絕對不會坐下來乖乖看,一定是帶在身上,一有空就很快翻一翻。

我倒是蠻常在旅行時寫東西,但都是非常片段的。我前一陣子去北歐,剛好回來後接到誠品書店的旅行文案邀約,寫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北歐的東西。有位編輯朋友說,你有沒有發現,每次當妳寫旅行,都會寫到往北、冷的,很少寫到南的、比較陽光的。我說,對對對,因我每次去旅行都是冬天。這件事情蠻有趣,我的創作跟旅行經驗變得非常密切。

推薦閱讀:四點下班!為什麼北歐的工作環境就是比亞洲的好?

這次寫的誠品文案比較詩意,我寫東西喜歡用視覺的畫面去想像,全部出現的都是雪啊、冷啊,還有空氣中乾冷的味道。我自己還蠻喜歡的,如果沒有這一次的北歐旅行,可能沒辦法寫。」

問:「你們曾經因為哪一本書或哪一部電影而踏上一趟旅程嗎?」

鄧:「還沒有,但我一直很想去土耳其。最早是因為有一個地理老師張佩瑜,看了她的《土耳其手繪旅行》;最近看了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散文集《別樣的色彩》,我第一次沒有先看一個小說家的小說,直接看散文,卻這麼喜歡,所以就很想去土耳其。」

盧:「我看了海明威《流動的饗宴》之後,很想去巴黎,今年八月會去,因為表妹結婚。我覺得應該要帶很少錢去,只能喝紅酒、吃麵包,穿一件很長的外套,一定要抽菸,帶一把吉他,就這樣去巴黎。(推薦閱讀:狂人的婚姻!從《戀上海明威》看靈魂伴侶的真正意義

在海明威筆下的巴黎,我覺得是一本泛黃的書,有一種很老舊的味道,被翻到快要爛了,可是很有價值,是很珍貴的一個城市。我很期待。」

(完整內容請參閱《小日子》 050 期  出發島內旅行 拍自己的公路電影 )